编者按:即日起,本报开始连载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空城纪》是作家邱华栋构思了30年、写了6年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龟兹双阕、高昌三书、尼雅四锦、楼兰五叠、于阗六部、敦煌七窟六章结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空城纪》以诗意语言和绚烂想象回到渺远的西部世界,重寻龟兹、尼雅、楼兰、敦煌等西域古城的历史传奇。在《空城纪》中,六座西域古城得以复活,一座座废墟还原成宫殿城池,一个个人物从此有了鲜活的生命。
邱华栋, 著名作家,文学博士。1969年生于新疆,祖籍河南西峡。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团委员。著有非虚构作品《北京传》,小说集《十侠》《哈瓦那波浪》,长篇小说《空城纪》《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花儿与黎明》《教授的黄昏》《单筒望远镜》《骑飞鱼的人》《贾奈达之城》《时间的囚徒》《长生》等13部,中短篇小说200多篇。出版有小说、电影和建筑评论集、散文随笔集、游记、诗集等各类单行本60多种。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文、韩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
父亲啊!虽然我踩着您的脚印,在西域征战数年,取得了一些战绩,打败了匈奴的势力,取得了中土和西域再次通路的胜利,可我却因为这直取焉耆的最后一战功亏一篑,成为戴罪之人,我对不起您啊,父亲!
父亲的影子从暗处飘了出来。他围绕着我飘动。勇儿,这不怪你。战场上形势不断变化,战机也是稍纵即逝。何况,这一次是张朗不讲规矩,不仁不义,因他是要戴罪立功,故意加快前进步伐,导致你没有完成会合,他抢在前面攻下焉耆,取得了胜利,你难道没有申诉?
父亲,我申诉了,朝廷也知道真相。但毕竟这场战事的实际情况,就是我的兵马延迟抵达了。我率车师六部从北道出发,相约疏勒、鄯善兵从南道进击焉耆,我们先行会合,我这一路集结的兵马有四万多。张朗为了邀功,先行一步发起攻击,纯粹是为了他的私利。即使现在在监狱里,我也问心无愧。父亲,我用了四年的时间,艰苦卓绝,第三次打通西域,将为西域赢得今后几十年的安稳,这一点,我有信心,我是死不足惜!
父亲啊,你看,现在汉廷重新设立屯田,在那天山南道广袤的膏腴之野上,列邮亭座座,放置于东西相通的要害之道旁。这条汉武帝命张骞凿空西域的大道虽然有时通,有时绝,三绝三通,三通是怎么通的?是父亲您三十一年的征战,和儿子我这四年多的艰苦努力。如今在这条大道上,再次有了络绎不绝的商旅,出现了驰命走驿,商胡贩客在每个季节、每个时日都有的热闹景象,这都是父亲您和我努力的结果啊。
父亲的影子叹息着消散了,停了一会儿又再度聚合。他说,儿子,你无愧于大汉。你的冤屈会被洗雪,你会从这监狱里走出去。向西的大道一直畅通,那是我们共同开掘的大道,大汉的荣光会畅通向西。这时,你应该留下点什么。你要写啊,你看你的大伯班固,他写成《汉书》,你呢?咱家人都是能耍笔杆子的人,你要写下来,写下来。
听父亲这么说,我很激动,我和父亲想到一块儿了。我被关在这里,就一直在写,这卷书就是《西域记》。我不知道我哪一天会被问斩,抓紧写,我要来了麻纸和笔,写《西域记》。父亲,我写《西域记》,就是为了留下我在西域生活和征战的经历,那些所见所闻,西域诸国彼此之间的交通距离和方位,还有西域诸国的人口、物产、气候、兵吏、风俗、地势等各种情况,为后世留下一份记录。
父亲啊,我和您几十年在西域奔走,经营多年,经验一定是宝贵的,功过任由人去评说吧。现在我身陷囹圄,肉身也在老朽中,可我每天都在想念着疏勒的杏花时节,想念龟兹的苜蓿地,郊外那野鸽子成群地飞起来,在它乾城的天空中飞过的痕迹,以及我那只铁鸽子。我想念在西域的童年和少年的时光,想念在龟兹去世的母亲西仁月。父亲,您看,这一卷卷的麻纸就是我写的《西域记》。等到我定稿的时候,再刻写到竹简上,成为一卷无与伦比的大书就好了,也给班固大伯做一点史料的补充。
此时,我拿出您给我写的帛书。父亲,看看您写的四个字:“不避死亡”。多么好的四个字,一句话,它引领了我的半生,概括了您的一生,让我在您去世后也继续为大汉统辖西域艰苦卓绝地征战和奋斗。我不知道我会在什么时候死去,现在,我不再害怕死亡,我将超越死亡。我听到有人走近了,是狱卒吗?啊,是的,是狱卒。他打开了牢门,他喊着,班勇,你被免罪了,你要出狱了!
我听到他在大喊,这难道是真的?我能活着走出牢房?我的手里紧紧地抓着父亲您给我写的帛书,老泪纵横。我要站起来,我能走出去,走到阳光之地去。我要回忆一切,写下那些岁月,我是不避死亡的人。
砖书:根在中原
一
我是张怀寂,我最近操心的事,是找到一块好墓石,或者烧制一块上好的灰砖作为墓志的材料。在西州,我的墓志铭文写得好人所共知,很多有逝者的人家,特别是那些大户人家,都会选择上好的青砖,请我来写墓志。我的书法因此而扬名西州。找到合适的墓砖是不容易的,其原因在于我比较挑剔。在高昌,每个有点名望的人下葬,都要有一块好墓志。我不想随便找一块灰砖,那太草率了。
可找到一块称心如意的好石头,适宜在上面刻写一篇精美的墓志铭的石头,并不容易。我的想法是,要在母亲的墓志上写下对父亲的评价。我父亲在贞观七年(633年)就去世了,他死的时候正是高昌国比较混乱的时候,当时他下葬,连一块像样的墓石都没有。那个时候我还很小,不懂得这些事情。等到过了五十年,我成了一个半百的老人,就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了。
我翻看着麻纸家谱,找到了我的祖父张鼻儿、曾祖父张武忠的墓志文。他们的墓志铭文都很简单。我想给我母亲写一篇长的,我要刻在一块岁月很难侵蚀的石头上。最终我找到了一块。这是一块砂岩,墨地刻格刻字,书写的是我母亲麹氏的墓志铭。
这是我最近在忙活的事。现在是战乱年代,自数十年以前,高昌被大唐灭国之后,西域战乱不已,从河西四郡到高昌西州,一直有战乱,世道似乎正在变坏。因此,再也没有比安葬好我母亲这件事情更大的事。在武周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我写下了母亲麹氏的墓志铭,洋洋洒洒一千余字,寄托了我的无限哀思和怀念:
唐故伪高昌左卫大将军张君夫人永安太郡君麹氏墓志铭并序
君讳雄字太欢本南阳白水人也天分翼轸之星地列敦煌之郡英宗得于高远茂族擅其清华西京之七叶貂蝉东土之一门龙凤则有寻源……
我给母亲写的墓志铭里,包含着对我父亲一生的总结。我说了,当年他死得太突然,下葬得太匆忙,因高昌国处于战乱中。现在好了,在我写下的母亲的墓志铭里,父亲的一生也显现了出来。这是我专门补救的一件事,有心人才能看出来。
父亲张雄去世的时候,我很幼小,没有关于他的记忆,这次打开墓茔,将他们葬在一起,我才看到父亲去世时的面容。他躺在墓床上,并不显老,他去世时正值盛年,可他得了一种疝气病,腿间肿大,他脸上凝固的是被病痛折磨的表情。我的母亲一心向佛,八十二岁去世时,表情安详。我仔细端详着他们,把他们葬在一起,我的使命完成了。剩下的事就是为我自己寻找一块合适的墓砖了。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