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子,杨伯峻《论语译注》:“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甲)年纪幼小的人,(乙)学生。这里用的是第一种意义。“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弟子’者,对兄父之称,谓人幼少为弟为子时也。”

入则、出则,先秦习语。清·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一则就百行之本言之,故云入。一则就推暨者言之,故云出也。”

弟,悌也。弟是悌的古字。梁·皇侃《论语义疏》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曰悌也。”悌意为敬爱和顺从兄长。

谨而信。

谨,《说文解字》:“谨,慎也。”谨即谨慎。

信,信实,诚实。朱熹《论语集注》:“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

孙钦善《论语本解》:“《论语》中经常将事与言对举,这里的‘谨’就事而言,‘信’就言而言。”



汎爱众,而亲仁。

汎,《说文解字》:“汎,浮儿。”段玉裁注:“儿当作也。”汎本义是漂浮,引申为普遍、广泛之义,同“泛”。

亲,亲近。

仁,即仁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古代的词汇经常运用这样一种规律:用某一具体人和事物的性质、特性甚至原料来代表那一具体的人和事物。”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君子尊贤而容众,故于众人使弟子泛爱之,所以养其血气,而导以善厚之教,又使之亲近仁者,令有所观感也。”

钱穆《论语新解》:“于众皆当泛爱,但当特亲其众中之仁者。”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魏·何宴《论语集解》引马融之言曰:“文者,古之遗文。”朱熹《论语集注》:“文,谓诗、书六艺之文。”

元·佚名《四书辨疑》:“夫弟子当为之事,言不能尽,举此数事,急先务也。行有余力,乃是普言弟子当为之事,行之而有余暇,则以学文也。”

译:老师说:后生少年在家中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世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

南宋黄震《黄氏日钞》:“此章教人为学,以躬行为本,躬行以孝弟为先。文则行有余力而后学,所谓文者,又礼乐射御书数之谓,非言语文字之末。今之学者乃或反是,岂因讲造化性命之高远,反忘孝弟谨信之切近乎?然尝思之,二者本无异旨也。造化流行,赋于万物,是之谓性。而人得其至粹,善性发见,始于事亲,是之谓孝,而推之为百行。是孝也者,其体源于造化流行之粹,其用达于天下国家之仁,本末贯之皆此物也。故《论语》一书首章先言学,次章即言孝弟。至于性与天道,则未尝轻发其秘。岂非弟子实行,正从性与天道中来,圣门之学惟欲约之使归于实行哉?”

黄震认为,孔子教人为学,以实行为本,不言性与天道。后世学者,喜欢谈高远的性与天道,反而忘了孝悌谨信这些切近实行。实行从性与天道中来,孔子之学,归于实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