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病床上的秦大妈呼吸微弱,脸色蜡黄,身体已经瘦得只剩下骨架。
她费力地睁开双眼,声音断断续续地说:
"两套房子……都给小伟,他马上要结婚了,正好用得上……
那张银行卡给小宇,里面有一万块钱,密码是他的生日……"
周琴握着母亲的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十七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安排?
"妈,您这样分配不太合理吧……"周琴话刚出口,就被儿子小宇轻轻拉住了手臂。
小宇看了看外婆,又看了看母亲,轻声说:"妈,别说了。"
三天后,秦大妈安详离世。
料理完后事,小宇拿着外婆留给他的银行卡来到银行。
当屏幕上的数字跳出来时,小宇瞬间懵了……
1
"妈,尝尝这碗莲子百合羹,我放了红枣,但不会太甜。"
周琴端着碗走进卧室,秦大妈正坐在窗边的摇椅上,阳光洒在她银白的发丝上,勾勒出一圈柔和的光晕。
秦大妈早年丧偶,膝下一儿一女。
女儿周琴在学校干后勤,儿子周明自己开店。
秦大妈接过碗,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嗯,不错,微微甜,味道正好。"
周琴笑了:"您年纪大了,夏天也要喝点热的,这是养生之道。"
秦大妈看着女儿,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小琴,都说女儿是贴心小棉袄,真是一点不错。"
十几年前那场意外彻底改变了秦大妈的生活轨迹。
那是2006年盛夏的一个雨天。
早上七点,秦大妈已经穿戴整齐,准备去附近的超市购物。每周四是超市的蔬果特价日,她总是早早去排队。
她穿上轻便的深蓝色休闲裤,套了件浅色短袖,习惯性地检查了钱包和购物清单。
"今天要买些青菜,还有南瓜,对了,儿子爱吃的那种烧肉应该也买一些。"秦大妈一边回想,一边锁上家门。
她住在一个老旧小区的二楼,没有电梯,楼道有些狭窄,墙壁上的漆已经斑驳剥落。
前一晚的大雨让整个城市都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秦大妈小心翼翼地下楼,拐角处的窗户漏了雨,地面有一小滩水。
"这物业真是的,墙壁都渗水了也不来修。"她嘀咕着,下意识地放慢脚步。
就在她快到楼下时,一个疏忽,右脚踩在了一块湿滑的地砖上。
"啊!"一声惊叫,秦大妈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剧痛从右侧髋部传来,她尝试爬起来,却发现右腿完全用不上力气。
"有人吗?救命啊!秦大妈摔倒了!"住在一楼的刘婶听到动静,探出头来,看到秦大妈的情况立刻大声呼救,同时拨打了120。
"秦大妈,别动,救护车一会儿就到。"
秦大妈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疼痛让她额头冒出冷汗。
她想起今天本来约好去儿子店里帮忙,还要帮女儿送些自己腌的咸菜,现在全泡汤了。
2
救护车很快到达,医护人员初步检查后确定是髋部受伤。
经过X光和CT检查,医生给出了诊断:股骨颈骨折,需要立即手术,术后至少需要半年的康复期。
周琴接到电话时正在准备上课的教案,听说母亲受伤,立即向系主任请了假,火速赶到医院。
周明则是下午才姗姗来迟,一进病房就皱着眉头:
"妈,您这大雨天的出去干什么啊?这下可怎么办?这骨折起码要卧床几个月吧?"
周琴看了弟弟一眼,小声问道:"明弟,妈术后需要人照顾,你那边..."
"姐,你也知道我这店里忙,离不开人,根本抽不出时间。"周明搓着手,继续说,"要不让妈在医院多住些日子?"
周琴正要回答,周明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他妻子林玲打来的:
"你在医院呢?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可别让你妈来咱家啊!店里忙着呢!谁有空照顾她!"
林玲的声音不大,但病房里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秦大妈闭上眼睛,泪水悄然从眼角滑落。周琴看在眼里,心疼不已,立即握住母亲的手坚定地说:
"妈,别担心,手术后就搬到我家去住。我家房子宽敞,小宇也很乖,不用操心。"
"您就住书房旁边那间客房,离我们卧室近,有什么需要随时能照应到。"
"可是..."秦大妈还想说什么,周琴的丈夫陈刚推门进来了。
陈刚了解完情况之后,态度很坚决:"妈,您就住我们家吧,就这么定了。"
周琴也说:"我已经跟学校申请了长假,手术那天我会在医院陪着您,您把我们家当自己家,别有顾虑。"
就这样,秦大妈住进了女儿家。
她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十七年。
3
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秦大妈总觉得自己成了负担,经常一个人偷偷流泪。
直到一天,外孙小宇放学回来,发现外婆在擦眼泪,立刻冲过来抱住她:
"外婆,您怎么哭了?是不是腿又疼了?"
秦大妈抹掉眼泪:"没事,外婆就是眼睛进沙子了。"
小宇认真地看着外婆:"外婆,您别难过。有您在家里,我可开心了!以后我每天放学都陪您聊天,给您讲我在学校的趣事。"
这个十一岁男孩纯真的话语温暖了秦大妈的心。
随着时间推移,秦大妈渐渐融入了女儿家的生活。
手术后三个月,她已经能在拐杖的帮助下慢慢行走。
身体恢复后,她就开始帮忙做饭。
每天早晨,她总是第一个起床,然后准备全家的早餐。
小宇特别喜欢外婆做的蛋炒饭,总说外婆放的葱花香得特别,别人做不出那个味道。
"外婆,您的炒饭是全银河系最好吃的!"小宇每次都这样夸张地称赞。
秦大妈听了总是咧嘴笑,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
日子虽然普通,却充满了温馨。
秦大妈康复后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照看小宇,教他认字写字。她最享受的是晚饭后和小宇一起在小区散步的时光。
小宇总是耐心地向外婆解释那些她不熟悉的新事物,从智能手机到电子支付,从网络购物到社交媒体。
"外婆,您看,这个按钮是发语音的,您想跟妈妈说话,就按住它说,松开就发送过去了。"
"外婆,这个APP可以看新闻,您喜欢看哪里的,点一下就行。"
秦大妈也曾短暂地去过儿子家住,那时孙子小伟上初中,学校离家较远,需要有人照顾饮食起居。
但儿媳林玲的态度让她很不自在,总是各种嫌弃她。
"妈,您能不能别总买这些菜?天天吃都吃腻了。"
"妈,您别老让孩子玩游戏,这样学习能好吗?"
"妈,您看电视声音太大,影响孩子学习。这家里太脏了,卫生都不打扫干净。"
这样的日子只维持了三周,秦大妈就提出要回女儿家。
临走那天,孙子小伟连再见都没说,只顾着打游戏。
相比之下,当秦大妈回到女儿家,外孙小宇不仅打扫了她的房间,还在床头放了一盆她喜欢的吊兰,说是能净化空气,让外婆睡得更香。
在女儿家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周琴和陈刚都很尊重老人的习惯和意见,从不对她的事情指手画脚。
小宇更是与外婆很亲,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外婆房间,分享学校里的新鲜事。
"外婆,今天物理竞赛我拿了第一名!老师说要推荐我学校的比赛。"
"外婆,我们班来了个新同学,外地转学的,口音特别有趣,但人超级好。"
"外婆,下周末学校有家长开放日,您也一起去吧,我想让同学们认识我最棒的外婆。"
每当这时,秦大妈的眼中都会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她看着外孙一天天成长,从当初那个有点调皮的小男孩,变成了如今这个稳重又优秀的高中生。
虽然和儿子家的联系渐渐稀少,但秦大妈仍会时不时打电话问候。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让周琴带些自己亲手做的点心给小伟。
可惜孙子似乎对这些并不在意,通话常常是敷衍几句就匆匆结束。
就这样,十七年的光阴如流水般逝去。
秦大妈的头发全白了,步履也越发蹒跚,但她的心里始终充满了满足感。
她深知,虽然自己住在女儿家,但这里早已成为她真正的家——有人理解她,爱她,需要她。
这种平静美好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今年初。
4
那个清晨,秦大妈在洗漱时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紧接着是胸口的剧痛。
小宇正好路过洗手间,发现外婆脸色惨白,立即大声呼救。
紧急送医后,医生给出了那个令所有人震惊的诊断结果:胰腺癌晚期,已经扩散到肝脏。
从那一刻起,秦大妈明白,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但她并不恐惧,反而开始平静地为离别做准备。
深秋的夜晚,医院的走廊静悄悄的。
病房里,秦大妈靠在床头,望着窗外不断闪烁的城市灯火。
她的身体每天都在迅速衰弱,但心灵却异常清明。
周琴如往常一样陪在床边,正在削一个苹果:"妈,水果吃一点吧,补充维生素。"
秦大妈轻轻摇头:"小琴,你也忙了一整天,回去休息吧。"
"我不累,您住院这段时间,小宇和他爸把家里打理得很好。"
周琴放下水果刀,轻轻为母亲掖了掖被角:"就是您,这两天胃口不好,想吃点什么特别的吗?"
秦大妈握住女儿的手:"好孩子,这些年真是委屈你了。"
说着,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
"妈,您别这么说。"周琴连忙拿出纸巾为母亲擦泪,"照顾您是我应该做的,我心甘情愿。"
得知母亲病情后,周琴几乎每天都守在医院。她向学校请了长假,全心全意照顾母亲。
小宇即使正值高考备考阶段,也经常抽时间到医院陪外婆说话,给她读报纸,讲校园趣事。
反观周明,知道母亲患重病住院后,只是偶尔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每次周琴催他来医院看看,他总说忙走不开。
"周明,妈现在病得这么重,你真的抽不出半天时间吗?"周琴在电话里直接质问弟弟。
"姐,现在生意不好做,每天都要给客户处理问题,你说我能走开吗?再说不是有你照顾妈吗?"
周明语气中透着不耐烦,周琴听得气愤不已:
"周明,她可是生你养你的妈啊!你怎么能这么铁石心肠?"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一声无奈的叹息:"好吧,等我这边忙完就过去。"
然而这个"忙完",却拖了整整两周。
期间秦大妈的病情急剧恶化,医生表示可能坚持不到月底。
秦大妈躺在床上,呼吸变得越来越微弱。
周琴正在整理床头的药品,忽然听到母亲微弱的声音:"小琴,手机给我。"
"妈,您要打电话?"周琴放下手中的东西。
秦大妈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我想见明明,最后一面。"
周琴听了,心里一阵绞痛。
这些天来,母亲的病情每况愈下,医生已经明确表示可能撑不过这周。
而周明除了最初来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现身。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弟弟的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那边传来嘈杂声:
"喂,姐?我这忙着呢,有什么事..."
周琴几乎是哭着说出口的:"如果你再不来,可能就见不到妈最后一面了!你到底有没有人性?"
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下来,随后是一声急促的呼吸:"那么严重?"
"医生说...说随时都有可能。"周琴哽咽着说,"你快来吧,别让妈带着遗憾走。"
5
挂断电话,周琴回到病床边。
母亲正望着天花板出神,枯瘦的手指无意识地抚摸着被单。
她握住母亲的手,发现那只手已经冰凉得可怕:"妈,明明说马上就来。"
"我知道,"秦大妈虚弱地笑了笑,"他从小就这样,什么事都要催好几遍才肯行动。"
近三个小时后,病房的门终于被推开。
周明站在门口,西装革履,但神色疲惫,脸上还有些尘土。
"妈..."他站在病床前,一时语塞。
秦大妈示意儿子坐下,床头灯的光线在她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却更显她面容枯槁。
"明明,这些年妈没能照顾你,你现在怎么样?"
周明低着头:"还不错,业务越来越多,最近还接了个大项目。妈,您别说这些,好好保重身体。"
秦大妈轻轻叹了口气:"人这一辈子,到头来什么都带不走,但有些事情,还是要安排妥当。"
她艰难地撑起身子,周琴立刻上前扶住。
秦大妈的声音很轻,但字字清晰:"我的遗产不多,就咱家这两套房子,还有一点积蓄。"
"沿江路的老房子和你们现在住的房子都给小伟,房子是他爷爷留下的,应该传给孙子。"
沿江路那套房子虽然老旧,但地段极佳,市值至少有七八十万。加上他们现在住的这套,两处房产价值得小三百万。
周明没想到母亲会在这个时候提到遗产分配,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至于存款..."秦大妈从枕头下面艰难地取出一张银行卡。
"这卡里有一万块钱,给小宇,这孩子这些年一直陪着我,懂事又孝顺。"
周琴站在一旁,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她照顾母亲十七年,无怨无悔。
如今母亲临终时刻,却将全部房产留给了孙子小伟,而给外孙只有区区一万元。
虽然明白这是家族传统,老人的财产通常是传给儿子这边,但心中还是不禁感到一丝失落。
秦大妈似乎察觉到女儿的心思,虚弱地说:
"小琴,妈心里都明白,这些年你为我付出太多,妈都记在心里。"
周琴红着眼眶,声音哽咽:"妈,我不是那个意思..."
就在这时,门被轻轻推开,小宇端着一个保温壶走了进来。
看到屋内严肃的气氛,他默默退到一边。
"小宇,过来。"秦大妈招呼外孙。
小宇放下保温壶,走到床边蹲下,小心翼翼地握住外婆的手:
"外婆,您好好养病,我给您带了您最爱的莲子羹。"
"傻孩子。"秦大妈慈爱地看着外孙,眼中含着泪光。
"这卡你收好,密码是你的生日,虽然只有一万块钱,但这是外婆的一点心意。"
"我不需要什么钱,"小宇声音哽咽,"我只希望外婆能好起来。"
"您还说要看我考上大学,要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要看我找到工作..."
秦大妈抚摸着外孙的头发:"有你们这样的好孩子在身边,外婆这辈子已经很满足了。"
"只是对不起小伟,这些年没能多陪陪他。"
周明听到这话,脸上有些挂不住:"妈,您别这么说,是我们不对,没能经常来看您。"
秦大妈看了儿子一眼,只说了一句:"明明,记住,再忙也不能忘了亲情。"
话音刚落,秦大妈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周琴连忙帮母亲拍背顺气:"妈,您别说太多话了,好好休息。"
当晚,秦大妈的病情急剧恶化,医生说可能熬不过这个夜晚。
周琴守在病房内,看着母亲的呼吸一次比一次虚弱。
凌晨时分,秦大妈突然睁开眼睛:"小琴,要好好照顾小宇。"
"妈,您放心。"周琴紧紧握住母亲的手。
"告诉明明,让他多关心小伟,孩子虽然有时候倔强,但心地不坏,只是缺少关爱。"
秦大妈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她走得很平静,好像只是睡着了一样。
临终前,她的嘴角还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似乎对自己的安排很是满意。
6
料理完丧事,周琴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在衣柜最底层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个蓝色的绣花布包。
她没有细看,把这些东西都妥善收好,准备改日再仔细整理。
周明带着妻子儿子来奔丧时,林玲的脸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悲伤。
相比婆婆的离世,她明显更关心那两套房子的过户手续。
"两套房子加起来至少值二百多万,等小伟结婚就用得上了。"林玲小声对周明说。
周明皱了皱眉:"妈刚走,你就说这些?"
"我这不是为了儿子着想吗?"林玲看了一眼站在角落里的儿子。
小伟低着头,表情复杂。
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对奶奶的印象很模糊。
他只记得小时候奶奶来他家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就很少见面了。
小宇站在母亲身边,看着这一切,心情复杂。
他握着外婆留给他的银行卡,决定找个时间去查查余额,然后好好规划这笔钱的用途。
追悼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小宇拿着外婆留给他的银行卡去银行查询余额。
"您好,我想查询一下这张卡的余额。"
小宇将卡递给柜员,心里默默回忆着外婆说的密码——他的生日。
柜员接过卡,熟练地操作着电脑。
突然,她的表情变得异常惊讶,抬头看了看小宇,又低头确认了一下屏幕:"只是查询余额吗?"
"是的。"小宇点点头,心中升起一丝疑惑。
小宇还在纳闷,为什么一万块会让柜员这么惊讶,谁知道柜员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他彻底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