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定论,盖棺定论,什么叫盖棺定论?

说他是弃暗投明也罢,说他是长袖善舞也罢,说他是见风使舵也罢,说他是三姓家奴也罢,能够立足于乱世,在每个关键时刻都站对了队伍的人,不得不说,确实也算得上是个枭雄。

我党曾说过“水至清则无鱼”“什么人都得用!”魏征也说过“立国之初,凡有一技之长,皆可用之。”

能够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游刃有余,即使是被人利用又何妨?35军攻占南京,遑论摘桃,遑论无情无义,只因为最终那一下站对了队伍,于是最终能够善终于西湖之畔,所谓见机行事见机行事,莫过于此吧?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家事国事一理,看看那些宅斗文中,难道还缺乏见风使舵墙头草的配角吗?这些人,如果为主角拿捏的好,便是一把利剑,直刺反派胸口,倘若主角真的把这些墙头草式的配角全部得罪死或者灭杀,那么还有几个能为主角献“犬马之劳”的人呢?

趋利逐害,人之本性。宅斗中都不乏那些墙头草般的人物,何况大国乎?吴化文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认知,曾说过:我这辈子坏事做得太多,只有济南起义是好事 。

我党历来宽容,讲究一个“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所以起义后的吴化文过得还算不错,1950年他主动提出要离开军队时,毛主席还曾问过他是否受委屈了。

那么,吴化文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毛主席又是因何对他关心呢?



吴化文1904年出生于山东掖县,幼时接受过教育,16岁进入冯玉祥部,当过冯的勤务兵。

在那个文盲遍地走的年代,有一定知识就是极大的优势,再加上他为人机灵、能说会道,很快就得到冯玉祥的赏识,被保送到北京陆军大学学习。

毕业后,吴化文进入冯玉祥麾下韩复渠部任职,当过济南警备司令,成为中层军官。

1930年中原大战时,韩复渠投靠了蒋介石,在现实面前,吴化文也做出一样的选择——背弃恩人冯玉祥,因而战后更得重用。



韩复渠是吴化文背靠的第二棵大树,只是也没靠多久,抗战初期韩复渠因主动放弃山东领土而被枪毙,吴化文立即审视夺度宣布“拥蒋抗日”,想找上第三棵大树。

只是蒋介石并不信任这种地方“杂牌”,虽然名义上让吴化文担任了中央新军4师师长,但实际只希望吴化文跟日军互相消耗。

往后的几年里,吴化文还是率部跟日本人打过的,只是每次国民政府给他的补充不及时,经常还克扣,这让他有了很强的危机感。

1942年牟中珩担任山东省主席后,把吴化文部的后勤资源全都给断了,这更是让吴内心愤怒。

他在前线抵抗,牟中珩带着高官达贵火速撤往安全区,一点装备都没留,所以吴化文就决定去投靠日本人。



日本人扶持的汪伪政府正是缺人阶段,对吴化文来投非常高兴,很快就给予伪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司令职务。

此后吴化文大力反共,曾在鲁中临朐一带制造过“无人区”,欠下了血债。这种刽子手本应在抗日结束就得到审判,然而蒋介石给了他新编第5路军的编制,让其继续反共。

之后吴化文部与解放军多次作战、经历过多次改编,到1948年济南解放前,整编成了国军96军。

作为一个没有坚定立场的将领,吴化文其实也看出济南难以守住,但他的二夫人赵华珍是戴笠的义女,一直封官许愿拉拢,这就使得他非常犹豫。



后来我军动用两条路线,一是让地下党跟他接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二是向其部发起进攻,一战就歼灭一个营。

感受到切肤之痛后,吴化文最终让出防区通电起义,济南不久后便宣告解放。

解放军最注重思想教育,让吴化文率部到洛阳一带整训,一个多月后其部改编为解放军35军。

这时吴化文依然是军长,他的亲信杨友柏是副军长,其余大部分军官也没动,不过组织派出老革命何克希担任35军政委,带了一批政工干部过去开展工作。

这种旧军队原先自由散漫惯了,很不适应解放军严明的军纪,后来陆陆续续逃走一大批人,最终吴化文带过来的只剩七八千之数。



那些意志不坚定之人走掉也并非坏事,至少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认可我军思想的,再开展教育就会容易得多。

随后政委何克希努力改造35军,经常给营以上干部作报告、搞辅导,让士兵们定期召开诉苦大会,提高思想主动性,在他的努力下,35军慢慢融入了解放军之中。

后来淮海战场频频传来捷报,留下来的人彻底安定了心思。

组织想到此时只有七八千人的规模撑不起一个军的编制,为维护起义部队的完整性,就让鲁中南纵队跟吴化文旧部合编,仍称35军。

新的35军有2.2万人,从人数上可看出已是鲁中南纵队占据主体,原起义部队每个师里只保留了一个团。



被编过来的鲁中南纵队最初很不理解,他们不少人发牢骚,明明自己是老革命,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初期还跟吴化文打过,怎么突然让这种人做自己的军长?

华野司令员陈老总耐心给他们做工作,大家才接受了这个决定。

1949年3月,35军整编完成开赴滁县,他们接到的作战任务主要是负责牵制,掩护兄弟部队渡江,但后面发生了很戏剧性的一幕。

4月22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军号称坚不可摧的长江防线迅速被瓦解,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基于形势决定放弃南京,随即南京就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城市。



渡江总前委从地下党初得知这个消息时有些诧异,因为他们原先预计南京外围的战斗会持续十天左右,所以将陈赓兵团部署在豫皖交界地带,一路打过来差不多正好是十天。

届时陈赓兵团再向南京发起总攻,获取解放国民党总统府的光荣战绩。

可这才刚打,南京就空了,陈赓兵团一时半会是赶不过来的。而南京又不能长期失去管制,所以只能把任务转交给其他部队。

总前委通过各方面的情报做出分析,发现35军此刻是最适合接管南京的部队,于是就让35军去探探虚实,伺机解放南京。不过此刻粟裕对35军还有点不放心,他在给35军的电报上说:

如南京之敌逃窜,则三十五军应即渡江进占南京,维持秩序,保护敌人遗弃之一切公私财产,该军应特别注意遵守政策,严肃城市纪律。



然而粟裕是多虑了,35军渡过长江后,发现国军真的全部撤离,于是迅速入城接管南京。24日凌晨,35军104师312团一马当先冲进总统府,留下史书中的重重一笔。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如此有象征意义的事会让吴化文做了,其实312团并非原吴化文麾下,而是鲁中南纵队第46师138团,根正苗红的老革命。

而且,就算是吴化文老部队率先攻占总统府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同样一支部队,脱胎换骨后成为刺向反动派的刀,这不也很有意义么。

35军进入南京后做到了秋毫无犯,5天后交防给24军,随即继续跟着大部队执行追歼任务。

待局势稳定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