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

早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即派船队到达台湾,而后大陆与台湾更是往来不绝。宋元时期,在开拓澎湖列岛的基础上,大陆移民开始向台湾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已成规模。遗憾的是,明朝末年,朱明王朝国步艰难,无暇南顾,以致远道而来的荷兰人一度在台湾建立殖民政权,但很快被郑成功率舰队赶走。

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年,是1661年。

恰在这一年,入关的清王朝,顺治帝驾崩,皇三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

郑成功收复台湾,当然是民族英雄,但在当时,因为历史原因,郑氏据台抗清,事实上也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隔离。

但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其子郑经与其叔郑袭为了争夺王位而火拼,岛内局势一度混乱。获悉这一情况,清廷趁机派员到厦门与郑经谈判,希望能够说服他归顺清廷。

谈判中,郑经采取敷衍的态度,表面上交出明朝敕命及玉印,暗地里却带兵进台平定内乱。

不仅如此,郑经还要求仿照高丽、琉球为例,“不登陆、不剃发、不改衣冠”,行藩国礼,否则虽死不降。

招抚不成,谈判破裂之后,康熙二年,清军攻下金厦。

郑经失去在大陆沿海的岛屿,退往台湾、澎湖。

当时的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元年任命)、叛郑投清的施琅上疏建议立刻攻剿,以绝后患。康熙三年十一月,施琅与同为郑氏降将的周全斌、杨富等人率水师进攻台湾,不料半途遇到风暴,被迫回师,半途而废。

第二年三月和四月,施琅又先后两次,再攻台湾,均因遭遇台风,无功而返,舰队船只损失惨重。

施琅三次攻台均告失败,清廷对施琅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忠诚度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传言说,施琅有亲人留在台湾,与郑氏藕断丝连,不肯全力攻台,此人再不可信任,再不能重用。

面对朝中的质疑,作为坚定主战派的施琅,深刻反思三次攻台的失败教训,以赤诚之心向清廷提交了一份《尽陈所见疏》,详细阐述了“因剿寓抚”、武力收复台湾的整体战略。

比起先前一味主战,施琅经历三次攻台失败而提出的这一战略,是成熟的,也是审时度势的,即便站在今日来看,依旧具有借鉴价值。

施琅的这一战略,大意是:对郑氏政权要剿抚并用,但重点在剿,以剿促抚,敌顺则抚,敌逆则剿,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郑经就范,令台湾回归祖国。鉴于此,施琅建议,在条件尚不成熟,时机尚未出现时,朝廷要加紧练兵造船,在军事上做长期的、积极的准备。

此时的康熙尚未亲政,朝政为辅政的鳌拜等人所把持。以鳌拜为首的当权派对施琅的战略不以为然,他们将施琅的奏疏搁置一旁,然后将施琅留在京师,授内大臣职,等于是闲散供养了起来。如此一来,此前由施琅组建的福建水师,事实上遭到废弃,水师中施琅的旧部多数被调往外省垦荒,战船也干脆被付之一炬,不再做攻台之想。

主战派的失势,让招抚派再次走上了前台。

康熙六年,清廷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带着郑经舅父的亲笔书信赴台劝导郑经归顺朝廷,但郑经仍旧予以拒绝。

康熙八年六月,在鳌拜被逮治,康熙亲政的背景下,清廷又命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荣前往福建,同靖南王耿继茂、总督祖泽沛在泉州府商讨招抚台湾之策。

经过一番商议后,太常寺卿慕天颜、都督佥事季全带着康熙诏书和明珠信件,前往台湾招抚。七月初六,慕天颜、季全来到台湾,郑经对两位招抚使虽予优待,但对于接诏、剃发、登岸等关键问题,仍旧坚持己见,不肯妥协,谈判再告失败。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台湾问题上,没有武力的加持,军事的压迫,单纯的招抚,是无力的,也是苍白的。而收复台湾的意义,不仅关乎国家版图的统一,更关乎国家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