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么多年了,我从未想过会在这种情况下再见到你。”张政委的声音微微颤抖。
屋内的空气凝固了,母亲的目光像是穿越了二十年的时光。
“我每天都能感受到你的存在”她低语道,手中的茶杯不停颤抖。
李国伟站在门口,看着这两个最亲近的人,心中升起无数疑问。
“你们认识?”他困惑地问道,目光在两人之间徘徊。
张政委深吸一口气,眼中满是复杂的情感。
“比认识更深,却又不及认识那么简单。”
饭桌上,三人的碗筷相碰,发出清脆而尴尬的声响。
酒过三巡,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冲刷着三人的心房...
01
一九九三年的夏天,骄阳似火,整个华北平原被炙烤得滚烫。
李国伟站在军营的操场上,背脊挺直,目光如炬,他的脸庞被烈日晒得黝黑,眉宇间透着倔强与刚毅。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站在队列中的李国伟心情异常复杂。
他穿着精心熨烫的军装,胸前的三等功臂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是点燃了一团灼热的火焰。
“李国伟同志,因在抗洪救灾行动中表现突出,不顾个人安危,成功救出落水母女,荣立三等功一次!”连长洪亮的声音在操场上回荡。
掌声雷动,战友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敬佩与羡慕。
李国伟站得笔直,目视前方,嘴角却没有任何喜悦的弧度。
他的思绪飘向了千里之外的家乡,那个他已经两年未曾踏足的贫瘠黄土地,那个孤独生活着的母亲。
“要是能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就好了。”他在心里默默地想着。
“稍息!向右看齐!”随着口令声,队列解散,战友们纷纷围上来,拍着他的肩膀表示祝贺。
“国伟,你小子有出息了!”老乡刘明笑着说道。
“听说你跳进那么湍急的水里,不怕死啊?”另一个战友打趣道。
李国伟咧嘴笑了笑:“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就看见那对母女被洪水冲走了,本能反应罢了。”
其实他没有告诉战友们,当他看到那个紧紧抱着孩子的母亲在水中挣扎时,他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那个同样坚韧而温柔的女人,多年来独自一人拉扯他长大,从未喊过一声苦。
“李国伟同志,请到政委办公室一趟。”广播里突然传来通知,打断了战友们的庆祝。
“哟,被首长点名了,赶紧去吧!”刘明推了他一把,眨眨眼。
李国伟整理了一下军装,大步流星地朝政委办公室走去。
一路上,他在想这次立功会不会有什么奖励,也许是个立功证书,也许是个奖章,他可以带回去给妈妈看,让她知道儿子在部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
办公室门口,李国伟深吸一口气,抬手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沉稳的声音。
李国伟推门进入,立正敬礼:“报告政委,李国伟前来报到!”
张国强政委正坐在办公桌后面,翻看着一份文件。
他四十六岁的面庞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眼角的皱纹像是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深邃而有故事。
“进来吧,国伟,不用那么拘束。”张政委抬头,微笑着示意他坐下。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办公桌上,照在张政委略显疲惫的脸上,给他增添了几分温和的气息。
李国伟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挺直腰背。
“李国伟同志,这次你的英勇表现,全连都为你感到骄傲。”张政委放下手中的文件,语气诚恳。
“谢谢政委关心,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李国伟谦虚地回答,眼神坚定。
“据目击者描述,当时水流湍急,水位还在上涨,那对母女被困在一棵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树上。”张政委回忆着报告上的描述。
“是的,当时河水已经漫过了堤坝,树根随时可能被冲断。”李国伟简短地回答。
张政委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李国伟:“你知道当时的风险有多大吗?”
“知道,政委。”李国伟低下头,“但我当时只想着一定要把她们救出来。”
“你游过去,把孩子先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冒险回去救那位母亲,即使自己也差点被冲走。”张政委转过身,目光中充满赞许,“这种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我们部队的优良传统。”
李国伟感到一阵温暖,这种被认可的感觉让他想起了小时候,每当他做对了什么事,母亲总会用那种温柔而自豪的眼神看着他。
“报告政委,那天如果不是战友们及时搭建救生索,我也无法安全把那位母亲带回岸边。”李国伟诚实地说道。
张政委笑了:“这正是团队精神的体现。”他走回办公桌前,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我已经向上级申请了,批准你休假探亲十五天。”
听到这个消息,李国伟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又黯淡下来:“政委,现在正是抗洪的关键时期,我...”
“正因为是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张政委打断他,“况且,你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你母亲一定很想你。”
02
李国伟眼圈微微发红,他确实很想家,很想念那个黄土高坡上的小院,很想念母亲做的饭菜,更想念母亲那双布满老茧却依然温暖的手。
“谢谢政委,我妈一个人在家,确实很惦记她。”李国伟声音有些哽咽。
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只有电风扇转动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张政委来到窗前,目光投向远方,似乎在寻找什么:“你是哪里人来着?我记得你入伍档案上写的是陕西。”
“是的,政委,我家在陕北一个叫石岩村的小山村。”李国伟回答,语气中带着对家乡的眷恋。
“石岩村?”张政委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八度,转身看向李国伟,“哪个县?”
李国伟被政委突如其来的反应吓了一跳,愣了一下才回答:“延安县西边,离县城有四十多里地,是个很偏僻的小村子。”
张政委的眼睛亮了起来,脸上的表情变得异常复杂:“真是巧了,我也是延安人,虽然不是同一个村,但也相距不远。”
“政委也是陕北人?”李国伟惊讶地问,他在部队两年,从未听政委提起过自己的家乡。
“是啊,我十八岁那年参军,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多年了。”张政委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感伤,“这些年一直忙于部队工作,很少回去。”
李国伟突然觉得和政委更亲近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让他倍感温暖。
“政委,您老家是延安哪个村?”
“苍龙岭村,在县城东边,离你们石岩村应该有六七十里地。”张政委回忆道,“不过我十六岁那年去了县城读书,在县一中住校,后来直接从那里参军了。”
“我听说县一中是咱们县最好的学校,政委您从小就优秀啊!”李国伟由衷地赞叹道。
张政委笑了笑,摆摆手:“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办公室里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李国伟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说道:“政委,如果您有时间,不如和我一起回去看看?既然我们是老乡,可以同行。”
这个提议让张政委愣住了,他站在窗前,阳光在他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似乎在经历着某种内心的挣扎。
“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去看看了。”张政委低声说,仿佛是在自言自语。
“政委,我知道这个请求有些冒昧,但我妈要是知道我和首长一起回去,她一定会特别高兴。”李国伟继续说道,眼中充满期待。
张政委沉思片刻,转身走回办公桌前,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似乎下定了决心:“好吧,我这些年休假不多,正好也可以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
李国伟没想到政委会答应,一时有些受宠若惊:“真的吗,政委?那太好了!”
“就这么定了,后天出发,你先去准备一下吧。”张政委微笑着点点头。
李国伟立正敬礼,转身离开了办公室,步伐轻快,心情愉悦。
房门关上后,办公室里再次恢复了静谧。
张国强站在窗前,望着窗外军营的景象,但他的思绪却早已飘向了遥远的黄土高原。
二十多年了,他从未想过会以这种方式重返故土。
两天后的清晨,繁星未消,军营里的警报声准时响起。
李国伟早已收拾妥当,背着一个不大的行囊,在宿舍门口向战友们告别。
离别的场景总是温情而感人,战友们的手拍在他的肩膀上,力度刚好传达着深厚的情谊。
“国伟,听说政委也一起去?”刘明好奇地问。
“是啊,原来政委也是延安人,这次正好一起回去看看。”李国伟笑着回答。
“那你可有福了,和首长同行,待遇肯定不一样。”战友们打趣道。
03
李国伟摇摇头:“政委平时一直很关心咱们,这次一起回去,我正好可以尽地主之谊。”
清晨六点,李国伟来到了营区门口,张政委已经在那里等候。
他没有穿军装,而是一身简朴的便装,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的中年人,只有那挺拔的身姿和沉稳的气质才能看出他的军人身份。
“政委,早上好!”李国伟小跑过去,立正敬礼。
“别那么拘束,现在是休假期间,不用那么多规矩。”张政委笑着说,“上车吧,我已经安排好了,先坐军车到市里,然后转乘火车。”
一辆军用吉普车已经在门口等候,李国伟和张政委上了车,向着城市的方向驶去。
车窗外的景色从军营的严肃有序逐渐变为城市的繁华热闹。
李国伟很少有机会进城,他好奇地看着窗外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人群,心里忍不住将这一切与家乡的景象对比。
“政委,城市里的变化真大啊,比我两年前入伍时还要繁华。”李国伟感叹道。
张政委点点头:“是啊,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发展很快,但我想西部山区的变化可能就没这么大了。”
“我们村确实变化不大,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通电了,有些人家买了电视机。”李国伟说起家乡,语气中既有眷恋又有些无奈。
张政委看了他一眼:“你家里有电视机吗?”
“没有,我妈说等我退伍回家再买,说是要给我一个惊喜。”李国伟笑着说,眼中满是对母亲的爱意。
张政委默默地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车子在火车站停下,两人买了票,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这是一趟漫长的旅程,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需要近三十个小时的车程。
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风景如同倒退的画卷,从现代化的城市逐渐变为广袤的田野。
他们的硬卧车厢里,除了他们还有四个其他旅客,气氛有些拥挤但还算融洽。
“政委,您吃点水果吧。”李国伟从背包里拿出几个苹果,递给张政委一个。
“谢谢。”张政委接过苹果,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若有所思。
列车上的广播开始播放午餐供应的通知,车厢里的人们纷纷走动起来。
“政委,我去餐车买点吃的,您想吃什么?”李国伟站起身问道。
“随便买点就行,不用太讲究。”张政委笑着摆摆手。
李国伟离开后,车厢里安静了下来,只有火车轮子与铁轨碰撞的声音不断传来。
张国强坐在窗边,目光穿过玻璃,投向遥远的地方。
二十多年前,他也是坐着这样的列车,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军旅生涯的征程。
那时的他,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却也带着一份难以言说的遗憾与不舍。
人生啊,就像这列火车,永远向前,无法掉头,无法重来。
李国伟很快回来了,手里拿着两盒盒饭和一些小零食。
“政委,您尝尝,这个鸡蛋饼挺好吃的。”他热情地招呼着张政委。
两人就这样,在摇晃的火车上,分享着简单的午餐。
饭后,李国伟收拾好餐盒,重新坐回张政委对面的座位上。
“政委,您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李国伟好奇地问道。
张国强眼神微动,仿佛被触动了某处回忆:“一九七零年,那时我刚满十八岁,响应国家号召参了军。”
“那您已经二十多年没回家了?”李国伟惊讶地问。
“中间回去过几次,但都是短暂停留,最近这十年确实没回去过了。”张政委的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
他没有告诉李国伟,每一次回乡探亲,他都刻意避开了某些地方,某些人,生怕触碰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
“您家里还有亲人吗?”李国伟接着问。
“父母早年去世了,我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所以这些年也就没什么牵挂。”张政委平静地说,但眼中却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
李国伟点点头,感同身受:“我爸去世得早,我五岁时就走了,我没什么印象了,家里就剩我妈一个人。”
“你父亲是怎么去世的?”张政委语气平静地问道,但眼中却流露出一丝关切。
“听我妈说,我五岁那年,爸爸在山上砍柴,不小心从悬崖上摔下来了。”李国伟眼中闪过一丝哀伤,“我记得那天下着大雨,很多村民去找他,最后把他抬回来的时候,全村人都哭了。”
04
张政委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消化这个信息:“你母亲一个人把你拉扯大,很不容易。”
“是啊,我妈吃了太多苦了。”李国伟叹了口气,目光中满是心疼,“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我妈一个人种地、做工,什么活都干。为了供我读书,她连饭都舍不得多吃一口。”
“村里人没有说闲话吗?一个寡妇带孩子...”张政委的问题看似随意,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李国伟摇摇头,语气坚定:“我妈为人正直,村里人都挺敬重她的,从来没人敢说三道四。再说了,我们村里的男人常年出去打工,留守的妇女小孩老人多,大家都互相照应。”
张政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目光投向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嘴角露出一丝难以解读的微笑。
列车在轨道上奔驰,载着他们向西北方向前行,穿过华北平原,越过太行山脉,一路向着黄土高原而去。
窗外的风景从繁华的城市,到广袤的平原,再到起伏的山峦,渐渐变得荒凉而壮阔。
色彩也从绿意盎然变为黄褐一片,那是黄土高原特有的颜色,苍凉而深沉。
夜幕降临,车厢里的灯光亮起,为这段旅程增添了几分温馨。
“政委,您结婚了吗?”李国伟突然问道,随即又有些后悔自己的冒昧,“抱歉,政委,我不该问这么私人的问题。”
张政委笑了笑,摆摆手:“没关系,我们是老乡,又一起出来旅行,聊聊天很正常。我没有结婚,这辈子都奉献给了部队。”
李国伟有些惊讶:“政委这么优秀,肯定有很多人追求吧?”
“年轻时也有过一段感情,但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张政委的声音低沉下来,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往事的痕迹。
“为什么呢?”李国伟忍不住追问,随即又觉得自己太冒昧了,“对不起,政委,我不该问这么多。”
张政委沉默了一会儿,轻叹一声:“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把人推向不同的方向。”
他的目光穿过车窗,投向漆黑的夜空,那里繁星点点,如同遥远的记忆碎片。
“我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当初做出不同的选择,人生会不会完全不同。”张政委的声音变得有些飘渺,仿佛不是在和李国伟对话,而是在自言自语。
李国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妈也常说,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张政委,他转过头,看着李国伟,若有所思:“你妈是个通透的人。”
车厢里安静下来,只有火车运行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列车继续向西行驶,穿过山川,跨过河流,载着他们一路向前。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车窗洒进车厢,李国伟从梦中醒来,发现张政委已经起床,正站在走廊上看风景。
“政委,早上好。”李国伟揉了揉眼睛,打招呼道。
张政委转身,笑着点点头:“早上好,睡得还好吗?”
“还行,就是火车上睡觉不太习惯。”李国伟下床,整理了一下衣服。
“已经进入陕西境内了,再有几个小时就能到西安。”张政委指着窗外说道。
窗外的景色已经完全变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渐渐展现在眼前,沟壑纵横,层层叠叠的黄土梁和沟谷像是大地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看到这景色,就知道快到家了。”李国伟感慨道,眼中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
两人简单洗漱后,一起去餐车吃了早餐。
“政委,从西安到延安还需要倒车,可能要晚上才能到。”李国伟说道。
“没关系,反正已经休假了,不急这一天。”张政委微笑着回应。
列车继续前行,穿过关中平原,进入陕北地区。
窗外的景色愈发苍凉,黄土高原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远处,一座座黄土梁起伏如波,沟壑纵横如刀削斧劈,偶尔可以看到零星分布的村庄,房屋依山而建,与大地融为一体。
“这才是真正的黄土高原啊。”张政委感慨道,眼中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情。
“是啊,虽然贫瘠,但这里养育了我们。”李国伟应和道。
火车在中午时分到达了西安站,两人下车后,在站前广场上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餐,然后转乘开往延安的长途汽车。
汽车比火车要颠簸得多,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北行驶。
05
窗外的景色更加壮丽而荒凉,层层叠叠的黄土梁,深深浅浅的沟壑,偶尔点缀着几处绿洲般的村庄。
天色渐晚,太阳西沉,落日的余晖洒在黄土高原上,将整个大地染成了金色。
“再过两个小时就到延安了。”李国伟看了看手表说道。
张政委点点头,目光投向窗外,心情越发复杂。
二十多年了,他即将重返故乡,重新踏上那片生养他的土地。
他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也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情景,但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和紧张。
汽车继续前行,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翻越一座又一座山梁。
终于,在夜幕降临时,汽车驶入了延安城。
延安,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城市,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依然保留着黄土高原特有的风貌。
“政委,我们先在县城住一晚吧,明天一早再去我们村。”李国伟建议道。
张政委点点头:“好的,我来安排住宿。”
他们在县城中心的一家小旅馆住下,简单的双人间,条件虽然不好,但已经比村里要强很多。
晚饭是在旅馆旁边的一家小面馆解决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让两人的疲惫一扫而空。
“政委,明天我们要租车去石岩村,从县城到我们村有四十多里路,没有公共汽车。”李国伟说道。
“嗯,明天我来安排。”张政委喝了一口面汤,回味着家乡的味道,“这臊子面的味道,二十多年没变。”
“是啊,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妈妈做的臊子面,每次上集市,妈妈都会带我来县城吃一碗正宗的。”李国伟回忆道,眼中满是温情。
吃完饭,两人回到旅馆,各自洗漱后,早早休息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洗。
两人在县城简单吃过早餐后,张政委租了一辆吉普车,向着石岩村出发。
从县城到石岩村的路并不好走,大部分是土路,崎岖不平,汽车颠簸着前行,扬起漫天黄尘。
“这些年,家乡的变化不大啊。”张政委看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景色,感叹道。
窗外的黄土地一望无际,偶尔能看到一些农民在田里劳作的身影。
“是啊,我们这儿太偏了,发展得慢。前两年才通了电,还是那种时断时续的。”李国伟点点头,语气中有些无奈。
随着汽车的前进,黄土高坡逐渐出现在视野中,远处的山峦起伏,如同一幅古老的水墨画。
太阳西斜,余晖洒在黄土地上,给这片贫瘠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快到了,前面那个小山包后面就是我们村。”李国伟指着前方说道,眼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二十多个小时的旅途,终于要接近终点,回家的喜悦让李国伟的语气都变得轻快起来。
张政委的心跳突然加快,一种莫名的紧张和期待涌上心头。
他握紧了方向盘,努力保持镇定,但内心深处,却翻涌着无数复杂的情感。
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许是因为即将重返故土,也许是因为对未知的期待。
“过了这个山包就能看到村子了。”李国伟激动地说道。
汽车爬上小山包,在山顶短暂停留,然后缓缓下行。
从这个高处,可以俯瞰整个石岩村。
村子坐落在山脚下,依山而建,数十户农家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炊烟袅袅升起,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
“到了,就是这里。”李国伟兴奋地说,指着山下的村庄。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下行,最终停在了村口的小路边。
李国伟和张政委下了车,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景象。
这是一个典型的陕北小山村,房屋多为土坯结构,黄土墙,平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村里的小路是用石头铺就的,走在上面发出哒哒的声响。
“政委,我家就在村子中间那户,屋顶上有个烟囱的。”李国伟指给张政委看,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张政委点点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跟着李国伟向村子走去。
村里十分安静,只有几只鸡在院子里散步,几个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看到有陌生人进村,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06
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好奇地看着他们,特别是身着军装的李国伟,眼中充满了崇拜和好奇。
“国伟回来啦!”一个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认出了李国伟,高声喊道。
“王大爷好!”李国伟热情地打招呼,脸上洋溢着回家的喜悦。
“当兵回来了?看你这一身军装,精神啊!”老人笑着说,目光中满是赞许。
“休假探亲,这是我们政委,也是咱们延安人。”李国伟骄傲地介绍道。
张政委礼貌地向老人点头致意,努力掩饰着内心的波动。
“首长好啊!欢迎来我们石岩村!”老人热情地招呼道。
随着他们的前行,越来越多的村民认出了李国伟,纷纷出来打招呼。
“国伟回来了?长高了不少啊!”
“这不是小李家的娃吗?当兵回来了?”
“小伟,给你妈捎个信,说你回来了,她在地里干活呢!”
李国伟一一回应,脸上洋溢着回家的喜悦,时不时向村民们介绍身边的张政委。
张政委走在他身边,感受着村民们的热情,心中却不知为何越发紧张。
终于,他们来到了李国伟家门前。
这是一座普通的陕北农家院落,土墙瓦房,院子不大但很整洁,里面种着几棵果树,还养着几只鸡。
院墙上爬满了葡萄藤,藤上挂着一串串尚未成熟的葡萄,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李国伟推开半掩的院门,深吸一口气,眼中满是对家的眷恋。
“妈!我回来了!”他站在院子里大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张政委站在院门口,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和不安。
屋内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
一个中年妇女出现在门口,看到李国伟时,脸上立刻绽放出惊喜的笑容。
她身材不高,面容清秀,虽然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依然能看出年轻时的美丽。
“国伟!你怎么回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王秀芳快步走向儿子,脸上满是惊喜和关切。
李国伟上前拥抱了母亲,高大的身躯几乎把母亲整个包裹起来:“给您个惊喜!我立了功,部队批准我回来探亲。”
“真的啊?太好了!”王秀芳拍着儿子的肩膀,脸上满是自豪,“我儿子有出息了!”
就在这时,她注意到了站在院门口的张政委,笑容瞬间凝固在脸上。
她的表情从惊喜变为惊愕,然后是不敢置信。
张国强也愣住了,他的目光与王秀芳相遇。
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声音几乎不受控制地从喉咙里挤出:“怎么会是你!”张政委失声道,脸上写满了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