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祝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1月
故宫的文物,是民族记忆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上下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在烽火硝烟骤然燃起时,北平被阴霾笼罩。为护国宝周全,一万多箱故宫文物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南迁之路,它们辗转多地,在艰难险阻中,演绎出一段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传奇。
祝勇的长篇小说《国宝》以独特视角,透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散流徙,展现了因文物南迁而波澜起伏的家族史,拨开岁月的重重迷雾,生动地重现了故宫文物南迁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征程,以小见大,以家映国,见证了磅礴沧桑的现代中国历史。
《国宝》的故事以其波澜壮阔之势与气壮山河之姿,令人心潮澎湃。作者独具匠心,将文物南迁与家族离散这两条叙事主线巧妙并置,运用家国同构、同频共振的叙事策略,通过器物与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性地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满是血泪的历史。在书中,器物不仅仅是历史的沉默见证者,更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隐喻的承载者。在“危城”章节里,北平城在战火的肆虐下摇摇欲坠,故宫文物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紧张压抑的氛围扑面而来。“血海”章节,南迁之路被鲜血染红,艰难险阻如荆棘般遍布,文物运输队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而在“逆旅”章节,展现出更为复杂的社会图景。跌宕起伏的故事,让被历史烟云遮蔽的往事变得清晰而真切。伟大的民族文化保护壮举在经过艺术化的虚构表达后,充分且深入地展现出中华儿女守护文化瑰宝的热血与勇气。
作品中人物众多,但一个个形象鲜明,跃然纸上。作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记录进行宏大叙事,而是同时刻画了诸位国宝保护人及其家庭,书写了亲人、家族命运的悲欢离合。主人公那文松原本是世家子弟,后成为文物押运者,从生活和美到因山河沦陷不得不背井离乡,命运的巨大落差令人感慨。故宫两代学人的代表,充满使命感的文物保护者易东篱,凭借智慧与勇气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只为确保国宝的安全。坚忍的马横岭则以学者之身直面硝烟,将文物安危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知名文物鉴赏专家郎山岳心术不正,凭借制造书画赝品牟利,但在关键时刻守住了民族大义底线。还有很多故宫员工、随行家属、护卫人员,尤其是一些女性人物,各自散发着独特的个性光彩,为故事增添了别样的温情与力量。
作品的细节丰富,极具吸引力。祝勇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还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出版过《故宫六百年》《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文物南迁》等多部与故宫相关的著作,对故宫的历史文化、文物藏品等非常熟悉。为了还原历史真实,他跟随两岸故宫南迁路线重走万里,采访了包括小说主人公原型后人在内的多位亲历者。他将非虚构写作中的田野调查方法,巧妙转化为小说中的器物考据、运输清单、档案摘录等。作品中的运输石鼓时以棉胎减震、在阴雨连绵的四川趁晴天晒画等细节,均以真实档案为依据,体现了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控。这些丰富而真实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不易。
著名作家张锐锋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向故宫文物南迁和守护致敬的佳作,散射出幽暗之中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光芒,唤起我们对历史的眷顾之情,以激情充溢的文字抵御历史的遗忘”。《国宝》,不仅是故宫文物南迁史的文学再现,更是一个民族文明基因的觉醒之旅。它让读者穿越时空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相遇,对“家国”一词有了更深入和形象的理解,也让我们懂得,守护文化根脉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