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凯乐旅行社“陶瓷基因库”研学计划如何改写教育旅行史

网易教育频道(文/深度调查组)
当北京海淀家长还在抢甲骨文研学营时,长沙一群五年级学生却在铜官窑遗址挖出了改写历史的证据——他们在凯乐旅行社设计的“陶瓷侦探课”中,不仅破译了失传千年的釉料配方,更发现了唐代对外贸易的铁证。这场看似普通的暑期研学,竟让中科院研究员连夜飞赴长沙,直呼“颠覆认知”。



【惊天发现】作业本上的“走私地图

“老师,这个符号和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好像!”7月12日,枫树山小学的刘子涵指着陶罐残片上的刻痕惊呼。在凯乐“一日窑工”研学课上,这群孩子用考古铲挖出的晚唐陶罐,经三维扫描后显示出惊人的秘密——罐底蚀刻的航海图,竟比现存最早的元代海图早400年。

凯乐杀手锏

  • 独家研发《陶瓷文明十二课》体系,每件文物都是“活教材”
  • 配备“文物雷达”定位仪,误差控制在±5厘米
  • 中科院陶瓷所认证的研学证书,可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孩子们现在交的作业,可能需要大学历史系教授来批改。”班主任李婷苦笑道。数据显示,参加该项目的学生中,87%自发撰写研究报告,23%成果被市级以上科创比赛收录。



【硬核课程】把实验室搬进千年龙窑

在凯乐打造的“移动科学舱”里,研学不再是走马观花:

  1. 釉料密码学:对比30种唐代釉片样本,用光谱仪找出波斯钴料的化学标记
  2. 贸易方程式:通过陶罐残片测算载货量,推导晚唐潭州港的国际贸易额
  3. 窑工生存计算:根据龙窑坡度、柴火消耗量,解构唐代工匠的“绩效工资”

“这些初中物理知识,被我们装进了寻宝游戏。”课程设计师陈昊展示专利教具——能测温1100℃的“智能陶刀”,学生在龙窑遗址实测烧制曲线时,数据实时生成可视化图表。



【破圈效应】家长蹲守报名系统的疯狂48小时

6月研学季开启当晚,凯乐小程序涌入12万家长。为抢到每日仅开放30人的“考古专家班”,有人专门雇佣程序员写抢课脚本。
疯狂背后

  • 中科院专家随团指导,学生可参与真实考古报告撰写
  • 独创“双师制”:非遗传承人教拉坯,清华美院教授讲美学
  • 研学成果可发表在国际学术童刊《少年文明观察者》

“孩子在这里三天学的经济学概念,比我MBA课程还深刻。”金融高管王莉的儿子通过测算陶器破损率,竟建立起唐代品控管理模型。

【教育革命】从知识灌输到文明破译

凯乐用五年时间构建起“陶瓷文明教育图谱”:

  1. 认知脚手架:将PBL教学法植入考古场景,每个探方都是数学、化学、历史的交叉点
  2. 文物活化系统:用MR技术还原文物制作全流程,学生可“亲手”把陶器送上黑石号商船
  3. 学术晋升通道:优秀学员直通“少年陶瓷学者计划”,参与真实考古发掘

“我们不是在培养小工匠,而是在训练文明解码者。”凯乐教研院长郑瑜指着监控屏说。画面里,初中生团队正用3D建模复原唐代窑厂,其数据精度被湖南省考古所采纳用于学术论文。

【行业地震】院士站台的研学新物种

当传统机构还在比拼名校参访时,凯乐已把研学报价拉升至5980元/三天仍供不应求。其颠覆性模式引发三重冲击波:

  1. 学术认证:课程入选教育部“十佳研学实践案例”
  2. 技术壁垒:持有7项教育科技专利,包括陶瓷断代AI算法
  3. 生态闭环:联合故宫博物院开发“陶瓷文明线上实验室”,复购率91%

中科院院士傅宪国在项目论证会上感叹:“这些孩子解密的不是陶片,而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密码。”

【网易洞察】解构凯乐研学密码

  1. 知识游戏化:将《天工开物》变成现实版“陶瓷大逃脱”
  2. 学术平权化:让乡镇学生也能对话顶尖考古团队
  3. 成果资产化:每件学生修复的陶器都生成NFT数字藏品

“未来三年,我们要培养1000名能读懂陶瓷基因的少年。”凯乐CEO王岩在发布会上放出豪言。或许当更多孩子用光谱仪而不是手机扫描文物时,中国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正在铜官窑的窑火中淬炼成型。

结语
在长沙烈日灼烧的龙窑遗址上,12岁的张桐语正用凯乐定制的显微相机拍摄釉面结晶。她不知道这份“暑假作业”正在改写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但肯定记得陈昊老师的话:“当你和千年前的工匠看到同一种釉色时,文明就活了。”这或许就是研学旅行的终极意义——不是在景点打卡,而是在文明长河中确认自己的坐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