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葬中湘文烈王,陶公山气郁苍苍。踏青修楔游人伙,争奠茝兰围墓香。——何承珍

何腾蛟,字云从,贵州黎平府(今贵州黎平)人。崇祯年间,以乡试中举,初为南阳县令,后转任淮徐兵备佥事。其时,天下大乱,流寇蜂起,何腾蛟镇抚有方,境内流寇绝迹,一时名声鹊起。顺治二年(1645年),左良玉以“清君侧”之名东征南京,何腾蛟不愿助纣为虐,遂率堵胤锡、傅上瑞、严起恒、章旷、周大启、吴晋锡等部转进长沙,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攻陷南京,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南明隆武政权,何腾蛟遂率部归顺隆武政权。不久后,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清军击杀,数十万大顺军土崩瓦解,其中不愿归降清军的刘体仁、郝摇旗等部决定归顺隆武政权,遂率五万余人进入距离长沙百里的湘阴城。

彼时,长沙城内的明军不到万人,众人皆疑惧大顺军归顺的诚意。何腾蛟分析局势后,认为可以接受大顺军,一则增加实力,再则减少敌人。于是与谋臣章旷谋划,派部将万大鹏前去招安刘体仁、郝摇旗。而后,郝摇旗又招揽到袁宗弟、蔺养成、王进才、牛有勇等大顺军旧部前来归附,总兵力十余万,皆归何腾蛟节制,一时间,声势大振,长沙俨然成为抗清大堡垒。



不久后,何腾蛟又派堵胤锡招抚了李自成的侄子李过以及李自成的部将高一功等部10万余众。一时间,南明凭空增加了20万生力军,且都是久经战阵的大顺军精锐,抗清力量为之一振。隆武帝高兴地加封何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并赐爵定兴伯。顺治三年(1646年),明朝宗室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建立南明永历政权,朱由榔加授何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领太子太保衔。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朱由榔又加封何腾蛟为太师,成为南明最高级别的文官,又节制着湖广(今湖南湖北境内的所有明军,诚可谓南明第一人是也。

当时,何腾蛟麾下军队由明朝官军和投效的大顺军组成,二者曾经是死敌,如今虽然因为抗清走到了一起,但双方的矛盾始终没能消除。而何腾蛟又一味袒护官军,对大顺军则肆意打压、拆分,每逢战事皆以大顺军为先锋炮灰,使得大顺军将士对其极度不满,以至于后来李过、高一功等大顺军将领集体出走,转战到川鄂交界处的夔东山区建立新的抗清基地(夔东十三家的前身)。



由于何腾蛟没能团结好大顺军,使得大顺军精锐大量出走,自己信赖的官军又战斗力低下,湖广的形势愈加危险。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趁机大举进攻,当时何腾蛟驻防湘潭,城内兵少将寡,很快便被清军攻陷,何腾蛟亦被清军俘虏。清廷派何腾蛟曾经的部将徐勇劝降何腾蛟,何腾蛟坚决拒绝投降,绝食七日而死。永历皇帝闻知何腾蛟殉国的消息后大恸,下诏追赠其为中湘王,谥文烈,以彰其志。

《明史》作者张廷玉评价何腾蛟道:“崎岖危难之中,介然以艰贞自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