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陈璘(1532—1607年),字朝爵,号龙崖,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出生于翁源县,后落籍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区),官至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卒后赠太子太保。陈璘将军忠勇爱国,一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两广匪患,落籍东安;夺取露梁大捷,奠定东亚近三百年和平格局;平定播州叛乱,促进西南地区稳定发展。龙崖陈公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民间故事“陈璘传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璘咁大功劳”这句话在三罗地区民间流传了400多年。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擦亮陈璘文化品牌,云安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融媒体中心、区陈璘文化研究协会共同开设《粤将陈璘》专栏。今天刊发第八篇文章《从明代名将陈璘的戎马生涯探其事功及精神》,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衷海燕、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廖茂传,原文首发于2019年云安区陈璘文化交流会,敬请垂注。

从明代名将陈璘的戎马生涯探其事功及精神

作者:衷海燕、廖茂传

陈璘,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著名抗倭将领,原籍广东翁源县,后因任官而举家落户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城区、云安区)。陈璘一生戎马,拥有着极为辉煌的军事生涯,他亲历大小战役不下百次,从广东到朝鲜半岛,再到贵州都留下了他的战斗足迹。作为“万历三大征”中“援朝抗倭”与“平播之役”的亲身参与者,陈璘在两次大规模战争中都有着极为出色的战场表现,战功显著,特别是在朝鲜战场上抗击日本军队的胜利给他带来了“抗倭名将”的声誉,并使他走向了军事生涯的巅峰。毫无疑问,陈璘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凭借着战场上的表现,十多年内连升十多级,最终官拜一品,是明代广东地区最为出色的武将之一,也是明代广东历史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抗倭名将”,陈璘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国,还到了东亚地区甚至世界。本文将着眼于陈璘的军事生涯,从其较为重要的历次军事活动中探析其功绩,并提炼其精神。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平民出身到朝中重臣

要对陈璘的军事生涯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得了解他的出身,从而更为完整清晰地呈现出一位历史名将的人生轨迹。但是关于陈璘的出身,我们知之甚少,《明史》里的记载只有“陈璘,字朝爵,广东翁源人”[1]寥寥数字。除了籍贯信息之外,我们无法确切得知陈璘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如何。除了《明史》,我们还可以从翁源县地方志的记载中获得一些资料:“陈璘,字朝爵,号龙崖,少娴将略,膂力绝伦。”[2]以及喻政《陈大将军传》记载:“少倜傥有大志,不事家人产,膂力绝伦,好任侠,结交多贤杰,相与谈剑术,讲韬略,尽得其秘。”[3]县志这两处记载虽较《明史》而言内容稍稍丰富,但是其中也没有过多提及陈璘家庭出身。从上述资料中我们虽然无法得知陈璘出身背景如何,但是却可以获得一些陈璘早年的个人信息。比如陈璘少便有远大志向,并且对为将之法颇为娴熟,个人膂力绝伦,还好结交任侠豪杰,喜欢与他们交谈剑术韬略,等等。这些内容主要是介绍了陈璘个人的长处、性格与交往,不过这也告诉我们少年陈璘已经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华,无论是“膂力绝伦”“有大志”还是“娴将略”“讲韬略尽得其秘”,可以说这些个人长处成了他往后在军旅中得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无论国史还是方志记载都未谈及陈璘家庭及科举功名,由此可以推论得知,陈璘并非出身于豪门大户,甚至他也没有功名在身,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作为一个出身平凡的普通人,陈璘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完全靠着自己在战场上所立下的功绩,从民间布衣到成为当朝一品武将,这在历史上也是较为少有的,可见其奋斗之不易与个人经历之传奇。

作为一名出身平民的将领,陈璘的成功正是源于他自强不息的奋斗。据《翁源县志》记载,在剿灭林朝曦、林朝敬为首的贼兵的过程中,陈璘曾单骑前往贼寇之中,对贼众晓谕以朝廷威信,随后“诸党皆散”,他促进了贼乱的剿平。[4]

在南韶贼寇李富、卓文昌的叛乱中,分巡冯佥事被俘,贼索赎金于官府,“军门错愕,计无所出,公愿以身代质”。[5]陈璘不惧贼寇,独自一人进入贼巢并甘为人质,以成功赎换回冯佥事,这大大体现了陈璘英勇无畏的精神。

总督凌云翼大征罗旁,陈璘领兵进攻信宜之地,该地“悬崖严险”,但是陈璘作为带军将领并没有退缩,“躬冒矢石,先后俘斩三千余人,他哨少与将者”。[6]不仅没有因为地势之险峻而畏惧,陈璘所率军队反而在诸路大军中战功最巨。

前往朝鲜抗击入侵的日本军队时,陈璘身先士卒,与日军浴血奋战,据《东安县志》记载,在露梁海战中日本炮矢齐发,明军邓子龙、朝鲜将领李舜臣都壮烈牺牲,陈璘所在船只左右二将也都中炮而死,但是陈璘面对残酷的战局并无半丝惧色,而是显得异常冷静,并迎头而上对敌船发炮还击。[7]日本将领行长面对明军刘綎的进攻,不敌而溃逃,“各倭将悉力西援行长,总兵陈璘即身先将士,鼓众大战,铳死大倭将石曼子,又生擒一部将,其焚溺死者无算”。[8]陈璘不仅协助刘綎击退日本援军,还在海战将日本大将石曼子击杀,足见其战斗之勇猛。日军在中朝两军进攻之下接连败退,再次退守乙山,愈匿愈深。“乙山川盘踞,崖深路险,比锦山尤甚”,面对士兵们因为地势险而不敢进的状况,身为总兵官,如同当年广东信宜一战一样,陈璘再次以身作则,“亲督所部下”于夜间“领兵潜入,包围岩洞,偃旗息鼓”,直至黎明,陈璘乃发铳炮,面对陈璘军队出其不意的出现,日本军队瞬时因为惊慌而失去了先前的战斗意志,争先恐后登山而逃,最后在悬崖之上,陈璘率军将敌寇全部歼灭。战后计功,陈璘自七月至乙山之战,首功,共斩首一千一百余。[9]乙山之战和信宜之战如此相似,这也说明陈璘英勇无畏的精神是牢牢刻在其人生轨迹之上的,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官爵的提升而有所改变的。陈璘作为此次战争中明朝水军的统帅,如同早期剿贼一般,在战争期间不畏炮火,身先士卒,屡次率军击败日本军队,立下诸多战功。特别是露梁海战,面对日军急于退出战场的困兽之斗,在己方已连折两员大将的情况下,陈璘仍然在战火之下沉着指挥,未曾退后半步,成功消灭了日本海上有生力量,展现出了一代抗倭名将的大将之风。

播州龙溪一战,杨应龙军队据险而守,明军处于不利地位,为了防止军队的溃败,“璘先登,斩小校退者以徇”。而后,明军又在四牌保儿囤遇伏,陈璘的二裨将亦中伏,当此危急时刻,陈璘招募死士反击,最终将四牌之贼剿灭。[10]杨应龙的覆灭中,“璘夜四更衔枚上,贼酣睡,斩其守关者,树白帜,鸣炮”。[11]

以上战场表现展现了陈璘的奋斗与拼搏,我们今日感慨于陈璘军事生涯的辉煌与传奇,惊讶于他官职晋升的速度与高度,但是我们更加需要看到这些光辉成就是陈璘从平民身份一步步通过奋斗,通过战场上的英勇拼杀所换来的。陈璘的出身与发迹体现的是陈璘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这个精神也是我们所需要向这位抗倭名将学习的宝贵财富。

二、保家报国的战斗精神:东征西战去平乱

陈璘本身为广东人,亦发迹于广东。明代的岭南虽然已经逐渐摆脱了“蛮夷之地”“发配之所”的地位,但是仍然与中原、江南等地有着一定差距。岭南距离中原统治中心山高路远,五岭的阻隔以及山高林密的地理特征,特别加上明代嘉靖年间,京城的掌权者忙于应对政治的斗争及沿海的倭寇,对于岭南显得有些力所不能及,而这也使得这块土地成了滋生叛乱的温床。明中后期的广东地区倭患、盗匪、贼变层出不穷,与其他时期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广东沿海倭寇与当地土著山贼所引发的动乱也往往互相呼应,沿海与山林中同时掀起动荡,使得广东统治当局首尾不能相顾,百姓在此双重威胁之下,惨遭掠夺。

生长在上述的动荡环境之中,陈璘自然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陈璘的少年大志就在此背景下萌生了。同时广东地区盗匪肆虐,客观上也为陈璘报国提供了契机。嘉靖末年,潮州张琏之乱起,据史料记载:张琏“乘倭煽乱聚众焚劫,知县林业槐往抚之,为所拘留,势日张阴与程乡贼林朝曦等僭拟改号,大埔贼萧晚等为至犄角,流毒江西、福建、广东三省”。[12]倭寇肆虐与贼寇骚乱同时兴起,张琏甚至还改号建国,贼兵四处抢掠,闽粤赣三省百姓苦受其害。面对这一场席卷闽粤赣三省的变乱,此时还不为人知的陈璘开始步上其军事舞台。作为一名当地百姓,陈璘并没有对这一变乱袖手旁观,他做出了报国卫家的选择,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官军的讨贼队伍之中。陈璘在战争之外观察贼势,想出剿乱之法,“徒步献策军门,首诛潮寇,歼其党,南韶、河源诸贼以次平定”。[13]在剿灭张琏及其残党的战场上,陈璘初露锋芒。因为平定张琏之乱有功,陈璘最终获得了官府赏识,事后被授予韶州指挥佥事一职,陈璘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开始了他纵横疆场的光辉生涯。

张琏之乱对于陈璘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在倭患的背景之下,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广东盗匪贼乱仍然层出不穷。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广东英德地区“大小罗山巢贼窃发,劫掠人民,乡民窝匿遗殃,仍聚党为害”。[14]此时已经身为指挥佥事的陈璘再次参与了此次剿灭山贼的战役,陈璘在剿贼战役中生擒贼首卓文昌,为当地百姓消灭一大害。因为讨贼有功,陈璘晋职为广东守备。[15]作为总兵麾下的一名将领,“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16],也就是说此时的陈璘已经成了驻守一地的武官,其权力与独立性也有所提高。随着职位的晋升,陈璘更多地参与了家乡广东地区的军事平乱。先是曾一本动乱起,随后广东各地盗贼蜂起,并借助倭寇之力作乱。“倭分道犯化州、石城,陷锦囊所,杀千户黄隆。于是又陷神电卫,大掠吴川、阳江、茂名、海丰、新宁、惠来诸县。于是惠、潮间山贼蓝一清、赖元爵为首,与其党黄民太、卓子望、曾仕龙等各据险结寨,连地八百余里,党数万人。”其中蓝一清与赖元爵所引发的贼乱声势浩大,贼党“彼此响应,远近附从,岭东一带,胥受荼毒”。[17]朝廷命殷正茂提督广东平乱,陈璘在殷正茂麾下参与平定了赖元爵、高要贼邓胜龙、揭阳贼及山贼钟月泉等诸多贼寇,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也晋职官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18]陈璘在历次讨贼平乱的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获得了总督殷正茂的赏识,开始被委以重任。盗贼诸良宝抚而复叛,官军在讨伐诸良宝的战役中受挫,“总督殷正茂请假璘参将,自将一军”,陈璘第一次独自领军,此次战事,陈璘继续“出奇计,攻据贼朱(诸)良宝,歼焉”。[19]等到贼寇荡平,朝廷论功行赏,陈璘也被授予了肇庆游击将军一职并徙高州参将。[20]

殷正茂之后总督职位则由凌云翼接替,当时广东罗旁地区贼寇横行,贼巢连接山野,凌云翼准备出兵征讨罗旁叛乱,并将剿乱官军一共分为十路。此时的陈璘已经成了广东略有威名的武将,凌云翼自然也将陈璘招入大军之中,由他亲自率领一路大军从信宜进攻敌军,整个战争当中陈璘共攻破贼巢九十处。战事结束后,朝廷在该地设置了罗定州及东安、西宁二县以加治理。陈璘也被任命为副总兵,署东安参将事。[21]朝廷军队一共“克巢五百六十”[22],而陈璘一人率军攻破九十,可见其战功之显著。

陈璘逐渐成了维护广东局势的重要力量,甚至于当日本一开始侵略朝鲜,明朝“在廷大吏咸推”陈璘入朝作战的时候,因为广东惠潮地区倭患未平,广东“督府萧公曰寇在门庭,安可夺我锁铊,咨留公保障之”。[23]一省大吏请留,可见陈璘其时对于维护广东局势安稳的重要性。在陈璘未赴朝鲜战场之时,岑溪瑶祸乱两粤,陈璘得知后“奋然如在事”,令其子散尽家财招募兵士,率兵勇“深入不毛,破馒头孔壳等山”[24],舍家卫国之志,陈璘当之无愧。

陈璘出身平凡,成长于倭乱与贼乱相继蜂起的广东,看着广东的家乡父老在盗贼作乱之下生活困苦,他以匹夫之志而献剿匪之策,借此之机参军报国,并因平乱有功而步入官场。在早年的军旅生活之中,陈璘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屡战屡胜,并凭借一系列的战功,在官职上节节攀登,最终获得副总兵官这一高职。在个人功成名就的同时,陈璘的平乱剿贼军事行动,起到了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为广东地区百姓扫除了诸多动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岭南百姓的痛苦,为广东局势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陈璘早期的崛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身上那股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那为保家与报国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这些都是陈璘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代伟大前人所塑造的民族精神。

三、捍卫和平的正义精神:援朝抗倭、沉着指挥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成秀吉统一日本后,为平息国内武士集团对土地问题的不满,转移国内矛盾,发动了侵朝战争。面对日本军队的强势进攻,久疏战阵且日渐安逸的朝鲜朝廷早已失去了反击日本的能力,朝鲜军队在战场上一败涂地,战争仅开始一个月,朝鲜京城便被日军攻陷,国王也被驱逐。最终朝鲜国王选择了向明朝请求救援。明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如果朝鲜被日本所吞并,毫无疑问对明朝而言将会是一大威胁,并且在朝鲜半岛已然畅通无阻的日本军队“旦暮且渡鸭绿江”,面对朝鲜“请援之使络绎于道。廷议以朝鲜为国藩篱,在所必争”[25],明神宗也没有理由对这一求救视而不见,于是明朝决定派军入朝鲜,援朝抗倭,而陈璘也被“卷入”了这规模浩大的国际战争。

面对大规模的日本军队入侵,朝廷想到了曾在广东参与剿倭的陈璘,“以璘熟倭情,命添注神机七营参将,至则改神枢右副将”。[26]陈璘北上之后,因为朝廷正准备与日本议和停战,故而陈璘暂时没有入朝。随着议和事败,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再次用兵朝鲜,明军主将邢玠认为之前战役之所以所获无功是因为水兵力量不足,于是开始募集江南水兵,在朝鲜半岛建立起一支海上军事力量。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恢复原来的官职,奉命统领广东士兵入援朝鲜,负责指挥明军水路之兵。[27]跨海而来的日本军队拥有着一支较为强大的海上力量,而明军在船只数量以及水军规模上都较之为弱。因而在战争初期,日本牢牢掌握了海面战争的主动权,无论是朝鲜还是明朝军队对这一局面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陈璘及其所领水军的到来,逐步改变了战争形势,使得日本军队“及见璘舟师惧不敢往来海中”。[28]明军开始拥有了可以与日本匹敌的海上力量。

在战争过程中,日本国内突然传来了丰成秀吉逝世的消息,国内战争发起者的逝世让日本军队内部开始发生动摇,最终日本决定退出朝鲜半岛。面对敌军急于脱身战场的形势,中朝两军没有放过这一大好时机,决定趁敌人撤军之际,将其消灭在海上,以解决后顾之忧。作为水军统帅的陈璘“急遣子龙偕朝鲜将李舜臣邀之”。[29]之后中朝两国水军在露梁海上与日本船队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露梁海战,这一战可以说最终决定了朝鲜半岛战争的胜负。露梁海战中急于退出战场的日本军队与誓死拦截的中朝军队都展现出了拼死一战的意志。中朝大军这边明朝大将邓子战殁,而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也英勇殉国。面对中朝两军强势的截击,日本水军遭受大败,本就希望脱身朝鲜战局的日本水军急于寻求撤逃之机,但是陈璘并没有放过这批残敌,他“计烧其艘,矢炮如雨,星焰蔽空,倭遂不支”。[30]露梁海战,明朝与朝鲜联军取得大胜,日本海上力量消亡殆尽,而这场海战也被列为世界古代八大海战之一,足见战争之残酷与激烈。

海上战事的失败使得日本军事实力遭受重大挫折,实力大为下降。日军残余力量退至锦山。就在锦山,陈璘再次与日本军队展开大战,并再次取得大胜,“生擒贼首平秀政、倭帅平正成等”[31],不久日军便在朝鲜半岛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明朝进军朝鲜半岛援朝抗倭,捍卫了朝鲜的独立,遏制了日本的军事侵略,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历史情谊。此次战争对东亚三国的力量、地位进行了重新整合,对当时的东亚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遭受大败的日本停止了侵略行动,东亚地区保持了数百年的和平稳定局面。陈璘作为此次战争中明朝水军的统帅,屡次率军击败日本军队,立下诸多战功。特别是露梁海战,面对日军急于退出战场的困兽之斗,他沉着指挥,成功消灭了日本海上有生力量,展现出了一代抗倭名将的大将之风。陈璘对最后战争的胜利有杰出贡献,作为明军水军的统领者,从他加入战场开始,明朝在朝鲜半岛海面才有了与日本一较高下的力量,而陈璘在战争当中的指挥得当更是使得这支海上力量发挥出了巨大战力,最终在露梁海面将日本海上力量摧毁殆尽。《明史》对陈璘“论功居首”的评价也说明了其在此次战事中的重要性与功绩之大。万历朝鲜战争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陈璘作为中朝两国友谊的历史见证者,他的影响从未消失,直至今日,在朝鲜还生活着数千名陈璘的后裔子孙,朝鲜人民也仍然记得这位明朝将领在四百多年前为朝鲜的独立与和平做出的杰出贡献。

四、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西南平叛

播州位于川、贵、湖三省之间,地势险要,民风彪悍。播州之乱由播州土司杨应龙引起,杨应龙家族世代镇守播州,在当地有着极为强大的力量,杨应龙亦据此长期压榨控制当地百姓,成为一方霸主。到明神宗万历年间,中央与杨应龙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杨应龙正式踏上了反明之路。杨应龙引发的这场叛乱对西南地区无论是百姓生活还是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明廷任命李化龙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负责此次平乱事宜。在出兵播州之前,陈璘正在朝鲜半岛与日本军队厮杀,等朝鲜战争结束,朝廷立即将陈璘调往了贵州平定叛乱。

播州之役是明代万历三大征中最后一征,与平定广东叛乱相比,这时的陈璘已经身经百战,甚至还在国门之外与日本军队进行过较量,无论在军事经验上,还是在战争策略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

杨应龙家族久踞播州,与当地苗族土著联系密切,在此次叛乱过程中也借助了苗族的势力。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减少敌人数量,陈璘在战争初期,先是招抚了以往与杨应龙相勾结呼应的“九股恶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杨应龙的叛乱阵营,也避免了与九股苗的战场冲突,顺利进军龙溪。

播州之役明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打到了杨应龙城下,在最后一战中,陈璘在诸路明军中,率先攻入敌人关卡,战场上的出其不意也再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杨应龙的军队在夜袭之下惊慌失措,大溃而逃,杨应龙本人最终也在绝望之中选择了自尽。至此,由播州土司杨应龙发起的西南叛乱被平定,陈璘也再一次在大战之中取得胜利。

陈璘在平播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播州之役的平定首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进而推动了西南地区行政改革,明朝开始在该地推行改土归流,将原本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的播州地区纳入了统治系统之中。当地百姓也被纳入了国家户口,成了明朝的编户齐民,不再受到当地土官沉重的赋税剥削,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在文化上,改土归流减少了地域之间的行政差异,促进了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融合。陈璘作为平定叛乱的重要功臣,他所做的贡献便是推动了这些影响的产生,对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足智多谋及务实精神:务实为政、安邦化乡

陈璘虽然是以武功闻名于世,但是他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智将”和务实为政的地方官员。

如上述翁源地方志对其“少娴将略”[32]“讲韬略尽得其秘”[33]的评价,陈璘在战场上屡出奇计,败敌于帷幄之中。陈璘的崛起便是在总督下令招募熟悉兵法之人以剿张琏时,“献策军门,凿凿中款,张公奇之”,从而被署于把总领兵。[34]因献策而起于畎亩,可以说陈璘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不同于普通武将的非凡智慧。

康熙《东安县志》记载,在消灭张琏残寇林朝曦、林朝敬兄弟的过程中,便是陈璘“计擒之”。[35]

卓文昌叛乱,陈璘在只身入营换回被俘关官员的同时,也借此深入敌营探清虚实,最后“计出之,并自脱”。[36]

凌珠官祖政作乱,“公计斩凌珠”,官祖政又联系河源等地贼寇数万“联营列栅”,陈璘“谋之监司,此众寡不敌,当以计擒”,然后以立功自赎之名策反狱中贼寇,借助了解敌情以及通过他们游说瓦解敌人。[37]

陈璘曾与黄士良等人鏖战,后因兵力不足而被俘两个月,后陈璘假意服软于看守,趁机与之饮酒,“公与诸贼欢饮连百酌,大醉而罢,公佯熟睡,顷之,贼各昏睡”,陈璘便以匕首杀死看守而逃。”[38]

诸良宝为祸广东,筑高城,设险阻,在其他人都对之束手无策之际,陈璘先是“筑望高楼于山上,高六丈”[39],又针对诸良宝所设守城机关设计破贼之法,最终“出奇计,攻破之”。[40]

镇戍东安期间,陈璘因为浙兵日益骄横,对其中违法者“以法绳之”,对此黄玉等百余人叛去,并准备联合广西瑶作乱,陈璘“令居民尽杀雄鸡,击柝者毋报五鼓”,借以麻痹叛军,趁其松懈之时,陈璘率兵将黄玉等人一网打尽。[41]

朝鲜抗倭战争中,日军因为鹿岛、竹岛被陈璘攻破,开始坚守顺天等处,寄希望于借此“以老我师,公以小艇敝卒诱之,倭果争道而出敌”[42],陈璘趁机将出战之敌一举歼灭,取得战争的胜利。

播州之役,在攻打青蛇、长坎等四囤的战役和平定海龙囤战役中,陈璘多次根据战场形势,运筹帷幄,提出进军之策,以及针对部分将领与贼相通的情况,以自己所率之军代替他军与杨应龙军对峙,陈璘的这些计策都取得了成功,杨应龙的军队也在战争中渐次瓦解。[43]

战场上陈璘足智多谋,而在战场之下他则转变成了一名为政有方的务实干将。在平定罗旁之后,朝廷在该地设置了罗定州及东安、西宁二县以加治理。凌云翼认为东安县新定,需要加以治理,而陈璘便是治理东安县的最佳人选,于是上奏朝廷任命陈璘为副总兵镇守东安县。[44]东安县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朝廷将陈璘安排在这里也侧面说明了陈璘的能力。供职东安参将之后,陈璘全身心地投入了地方的治理之中。据《东安县志》中记载,“而总戎陈将军复自翁源徙家捐赀,募兵隶籍,耕戍守世,以扞掫兹土,文武协虑,民用宁宇”。[45]陈璘甚至于以家产招募兵士并举家迁往东安,落籍于此,真正做到了为政为民。

作为一个新建之地,东安的治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战场出身的陈璘在东安政务上却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治理才能。“公既入山,百凡经略善后,招集流亡,屯守城垣,公署、营堡、桥梁、道路,躬率畚锸,为将士先,披荆棘辟草莱,抚处瑶壮无不畏威怀德者,于是疆里贴然,井落成聚矣。”[46]在陈璘的治理之下,东安新县得到了安定,先前因动乱流亡的百姓得到了招抚,并成为守卫城池的力量,既让百姓有了安身之所,也加强了地方的城防。而在民生方面,陈璘主持建桥修路,亲自参与修建工程,面对水患,“陈公璘曾筑堤捍防工力”[47],这些措施让原本动乱之地的百姓拥有了更为便捷的生活。对于东安的少数民族陈璘也以怀柔政策加以安抚,促进民族和谐相处的同时也减少了地方的动荡。

陈璘在东安的治理工作可以说务实地抓住了当地的重点问题,并通过一系列为政措施,为东安县的开发与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东安新县的稳定与发展。“疆里贴然,井落成聚”便是对陈璘治理东安政务的最好评价。

战场上种种计策和地方治理中的游刃有余,说明陈璘并不是只知战场厮杀的武夫。他既有战场上的谋略,也有治理地方的为政之才;他既能在战局中以计破局,推动战争胜利,减少战争伤亡,也能在地方上安民治域,维持百姓生计,维护地方安定。他实属不可多得的人才。

六、结语

陈璘的军事生涯从献策军门平定潮州张琏之乱起,他参加了万历朝鲜战争和播州平叛,既斩功于国内,又显威于海外,他的战场表现是无可挑剔的。陈璘本人以平民之躯持报国保家之志,凭借战功屡次升职,最终官拜当朝一品,他的成功来自自身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奋斗精神,来自于不畏艰险、身先士卒的英勇无畏精神,同时也是其务实为政的结果。他的崛起之路便是其奋斗不息之路。陈璘还通过历次平叛息乱促进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万历朝鲜战争的胜利更是维护了朝鲜国的独立,促进了中朝两国的历史情谊,对东亚格局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贡献都是我们所不能忘却的。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4页。

[2]《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嘉庆)翁源县志》卷12《列传·陈璘》,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3]《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2页。

[4]《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3页。

[5]《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3页。

[6]《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4页。

[7]《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东安县志》卷9《名宦态·太保陈龙崖公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8]《明实录·神宗实录》卷329,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第6085页。

[9]《明实录·神宗实录》卷329,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第6091页。

[10]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6页。

[11]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7页。

[12]《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潮州府志》卷5《兵事》,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64页。

[13]《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嘉庆》翁源县志》卷12《列传·陈璘》,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14]《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乾隆)英德县志》卷2《兵防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59页。

[15]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4页。

[16]龙文彬:《明会要·职官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53页

[17]夏燮:《明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1873页。

[18]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4页。

[19]《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嘉庆)翁源县志》卷12《列传·陈璘》,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20]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4页

[21]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4页。

[22]张廷玉等:《明史·《凌云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861页。

[23]《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5页。

[24]同上。

[25]张廷玉等:《明史·外国一·朝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292页。

[26]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5页。

[27]张廷玉等:《明史·外国一·朝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298页。

[28]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5页。

[29]张廷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5页。

[30]《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嘉庆)翁源县志》卷12《列传·陈璘》,广州:岭南美术出版2009年,第247—248页。

[31]《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6《人物志·陈璘》,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23页。

[32]《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嘉庆》翁源县志》卷12《列传·陈璘》,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33]《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2页。

[34] 同上。

[35]《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东安县志》卷9《名宦志·太保陈龙崖公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36]同上。

[37]《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3页。

[38]同上。

[39]《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4页。

[40]《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东安县志》卷9《名宦志·太保陈龙崖公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41]《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5页。

[42]《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东安县志》卷9《名宦志·太保陈龙崖公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43]张廷玉等:《明史·陈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07页。

[44]《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东安县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45]《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东安县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6页。

[46]《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翁源县志》卷7《艺文志·陈大将军传》,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44页。

[47]《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道光)东安县志》卷1《山川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82页。


来源丨云安区委宣传部

一审丨陈海杏

二审 丨钟燕华

三审丨萧湘平

创文:




觉得不错,请点这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