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父母学堂】致力于为心理困境青少年家庭提供实用、有温度的支持。每周仅一次,周日九点发。您在陪伴孩子中的所有困扰均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们将在下周文章中进行回复。同时,渡过父母学堂推出AI智能小助手,欢迎在后台留言与小助手进行互动哦~
大家都熟知双相躁狂发作的表现是患者看上去更有活力,行为特别兴奋等等,但是光靠这一点很难精准预测患者是否躁狂。有时候自家孩子躁狂了,但是在家长眼里,孩子好像挺好的,甚至有时候还表现得挺抑郁的,没有躁狂那样很开心。这里其实大家对躁狂发作有一些误解。
大家普遍觉得,抑郁就是情绪低落,躁狂就是情绪高涨,其实细化到生活中,并没有这么简单。
双相的躁狂发作前核心症状是:情绪不稳定和情绪波动变大。 情绪不稳定性和情绪波动不仅仅只积极情绪增多,还可能是强烈情感增多,例如易怒,易哭泣,或其他强烈情绪。
情绪不稳定和情绪波动变大,由此引发双相躁狂患者行为活动增加,出现很多无法控制的行为。
第一次躁狂发作之前的一段时间活动增加。这表现在社交接触的增加,与更多人进行联系,不害怕与陌生人沟通交流;学习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与工作上;能同时做很多事情;对一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比如听音乐。有一个双相躁狂发作的孩子回忆道,之前抑郁期都找不到喜欢的歌听,总感觉每首歌都差不多,但是躁狂发作前期,突然发现了几首歌特别好听,特别洗脑,每天循环听这几首歌,而且走在路上脑子感觉很活跃,很有劲儿。
仅仅是活动增加了,无法辨别是康复迹象还是躁狂发作前兆,而躁狂发作必然产生破坏性的负性行为增加。
图源:unsplash
比较常见的是抽烟喝酒喝咖啡次数增加,此外还有更容易爆粗口次数,冲动消费增加。还有一些成年患者的性行为增加,尤其表现为不安全性行为增加,例如去酒吧喝酒后发生单次性行为,在关系中更多尝试不安全性行为。
有一个容易发现的迹象,就是发微信朋友圈的频率明显增加,例如平时可能一周发一条,然后最近每天发十几条,而且发的文字中“!”、“?”“......”这三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非常频繁。这些都是表现出行为活动增加且情绪不稳定的状况。
产生如此多的行为活动,又会导致另一个结果,就是患者可能会引发更多社交冲突。 这部分区别于健康人群,健康人的社交活动增多,但是冲突未必增多,而躁狂患者社交活动增多,基本伴随着冲突增多,这也是躁狂的负面影响之一。
为何躁狂发作时会引发更多社交冲突呢?
因为躁狂发作这段时间,患者的思维是混乱但强烈的,患者会有很多想法、但又天马行空很混乱。患者又明显自尊增强,对自己的想法有强烈的信念,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与人交流时患者更健谈,说话速度更快,但是无法进入重点。且与人交流时表现出轻视他人,最不爱听人讲道理,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这里的想法很多可能是混乱的)
除了情绪和行为层面的变化,躁狂发作时,患者的睡眠情况也会有明显变化,患者对睡眠的需求增加了(或明显减少),但精力更充沛,疲劳也更少。
有研究发现,从患者和照顾者的角度来看,双相发作的前驱症状可分为几个方面:
①行为(活动增加,无法控制的行为);
②生理变化(睡眠变化,身体信号,面部表情的差异);
③沟通(相互交流,交流过程,社交媒体使用的变化);
④想法(过程和内容);
⑤情绪(积极情绪,更强烈的情绪,情绪波动);
临床治疗,留意双相障碍的早期警告信号对处于抑郁阶段的患者非常重要,特别是家族有抑郁病史的人。 当出现这些早期信号时,它们还没达到DSM-5里(轻度)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所以可以叫做轻度或亚躁狂症状。
大样本研究发现,双相症状出现往往表现为如精力增加(87%)、过度健谈(60%)、思维敏捷(59%)、情绪高涨(59%)、睡眠需求减少(57%)、情绪急躁(54%)、过度活跃(50%)和产生过度的目标导向行为(50%)。
【渡过父母学堂】致力于为心理困境青少年家庭提供实用、有温度的支持。每周仅一次,周日九点发。欢迎关注公众号,收看最新文章。
关注公众号福利:
后台回复1:领取免费“心理自助”或“家属陪伴”学习包,迈出康复第1步。
后台回复2:领取免费“心理咨询师匹配测评“。
后台回复3:加入渡过公益互助群,和万千抑郁青少年家长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