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邓邓
最近,我作为一名曾和家人遭受抑郁困扰的医师,进入精神科病房轮转。
精神科的一切都引人好奇,我怀着探究的心进入科室。终于我的工牌开通了门禁,我可以自由出入六楼了。
下午,我穿着白大褂,以医师的身份,参加了心理卫生中心的团队辅导,感慨颇多。
一位自诩为“老姐姐”的患者在现场非常活跃,与其它剩余的诸多沉默的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我还在默默猜想这位姐姐的病情——躁狂或双相?结果她开始自爆心路历程,她自觉人生路顺遂,没想到几天前她最好的朋友意外身亡在她刚买不久的新房。当她推开门看到的场景让她瞬间爆炸,开始产生幻觉等等,于是被家人送入这里。
当她描述这个场景和那一刻的心态时我的内心是触动的,我的眼泪不自觉的蹦了出来。那一刻我心疼她,却又有点羞耻的看了看周围,辅导师共情的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她,其它更多的人低着头沉默着。我觉得她能说出这个问题她只是应激状态,应该病情没有那么复杂。而我陷入更多的沉思,几年前一个单位的陌生同事因自身原因想要自杀,居然跑到最好的朋友的出租屋,从那里的厕所一跃而下。当我从别人口中听说这件事时我同情的不是自杀的人,反而是那位朋友。
死者已逝,但留给活着的人的创伤太大了,而且这还是你主动造成的第一现场。那我们自杀的人能不能为最亲近的人想一想,这样我反而佩服那些去殉情崖等等深山之中自杀的人,第一,那里跳下去不会上海无辜——前几年重庆沙坪坝的高楼跳楼者造成二名步行街的妙龄少女死亡,最离奇的是自杀的人没有当场死亡——第二,第二尸体难以找寻,能给活人一丝丝念想,也算一分解脱
当然我们理解自杀的人,毕竟我听说的就有不少,比如我的爷爷跳河自杀身亡、我的小姨曾喝农药自杀(被年幼的我发现及时送医活了下来)、我的高中同学和最好的朋友组队自杀、大学时一名好友的师长因为四级没过无法毕业从她身后一跃而下……如果算上明星名人陌生人等等就更不计其数了。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发现活着真的是比死亡更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的欲望与现实的差距、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不停变化、我们的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等等人际矛盾不断,还有我们那颗破碎的心早久千疮百孔,已经无数次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这个时候的死亡是一种结局和解脱,烦恼难过困难全都留给了活人。
很多人说不要共情自杀的人,避免自杀扩大化,但我有话要说。
毕竟他们也无数次徘徊在天台,她可能也试过无数次努力去适应环境,他也寻求过药物等各种治疗方法……只是每个人的社会支持都不同,每个人要面对的期望和烦恼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局限……
那一刻那个因压力太大自杀的规培生可能只是把她能想到的方式都试过了发现仍然无法请假。她不知道其实我们可以摆烂一周,毕竟身体健康永远第一,就算换来一个全院批评又怎样,重要的是我们得以喘息,让我们获得继续下去的能量,可是她毕竟年轻,没有走入社会脸皮薄到发言都可能脸红,怎么好意思反抗。那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反抗的勇气呢?估计也是进入社会后。
包括哥哥张国荣、coco李玟等等,你说他们已经拥有了我们普通人几代人都难以企及的财富,那为什么还是会走到这条路呢?因为光鲜只是他们表现给我们的一面,他们的压力他们的创伤他们的烦恼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或许他们从来没有真的快乐,甚至是很难过,觉得人生的一切都没有意义自己还有陪着所有人演戏,精疲力竭,却难以入睡,他们的脑子已经不是正常运转的机器。
我一个病人告诉我:自杀有时是她发泄难过的一种方式,彷佛这样她才能感知自己生命的重量并获得片刻的满足。她把她能尝试的方式都试了,她笑一笑说:“有时我都怀疑我自杀的动力在哪?”
住院服药后我问她是否还有自杀的想法,她告诉我:“你们把一切可能的工具都收了,我无能为力。”但我想她脑子中的这个想法可能从未中断,这也是能够以暂时失忆为代价强行中断思维的电休克等治疗方式能够救命的原因吧。
当然电休克肯定不是万能的,比如我见过不少做过电休克仍然自杀或者犯病的。现在的改良电休克也不像电影里面那样打得患者嚎叫不已、口吐白沫、手脚骨折等等。我见到的电休克是在注射麻醉药+肌松剂后,用二个电极片贴到患者头部,然后通过一个机器把微弱的电流(具体多少我还真不知道)传到患者头部。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患者也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稍微安慰了一下我,至少患者没有想象中的痛苦。
放弃生命的人太多了,可每个人却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希望你们都寻找到自己人生独特的意义,哪怕很小,哪怕很短,哪怕只对一小部分人……
我们改变不了外在坏境和别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有时候我们都该为未来添砖加瓦,以应对可能的冲击和变化。
封面图源:Pixabay
作者过往作品:
渡过周末版征稿启示
渡过公号每逢周日开设《渡过·周末版》栏目 ,欢迎来自日常生活的散文、诗歌、摄影、绘画、游记、才艺,也可以是历史、哲学、美学、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随笔, 纪实、虚构、评论、感想均可, 无须主题和意义,只求真实、直率,有情、有趣、有品。
这是渡过群友自己的园地,欢迎来稿。
征稿要求:
1. 重点突出、三观端正、内容真实,原创首发于渡过平台。
2. 原则上字数不少于1000字,诗歌不少于12行。
3. 投稿时,鼓励提供自我介绍、头像、封面图。
投稿邮箱:zhangjinduguo@163.com,若录用会在两周以内回复。两周以内未回复可视为拒稿。刊登一周以内(含刊登当天)的赞赏属于作者。
作品一经提交,使用权、修改权归主办方所有,主办方有权将作品在渡过自有及授权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发布,也可按需进行编辑再发布。
作品刊登公号后由于作者自身原因撤稿,应退还已获得稿费及打赏,且半年内本号将不接受你的投稿。
投稿至邮箱视为已阅读并同意以上约定。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