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基层治理是关键一环,而矛盾纠纷的化解则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工作。作为全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典范,全州县公安局才湾派出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将“枫桥经验”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细节。通过主动作为、精准施策,才湾派出所不仅化解了一起又一起棘手的矛盾纠纷,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法治力量与民生温度。
主动作为:化解矛盾于萌芽,守护乡村和谐
在才湾镇,无论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邻里纠纷,才湾派出所总是第一时间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3月28日,才湾派出所成功调解了一起因高压电线杆引发的复杂纠纷。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亚洲第一高水头电站”的天湖水电站,建设时将电线杆树立在驿马村委石枧塘村村民蒋某的房顶上,高压线离地面仅七米。
后来,农网改造时,高压电线又在此电杆上架线,导致两组共6条高压线都在蒋家楼上架设,不仅影响村民生活,还导致其无法在此房屋上加盖楼层。去年端午节,电线被风刮断,造成鱼塘中几百斤鱼死亡,矛盾逐渐激化。
当时正值“三月三”系列活动期间,村民因不满天湖电站未改线,将钢筋、铝线横搭在高压线上,导致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全面停电。接警后,才湾派出所民警王运建带领辅警刘鑫迅速赶赴现场,凭借丰富的基层经验和对当地情况的熟悉,多次上门沟通协调,最终促成电站方当天下午启动改线施工,村民也积极配合,保障了“三月三”期间景区的正常供电。
因地制宜:用群众语言解群众心结
才湾派出所民辅警深知,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化解各类矛盾的关键在于贴近群众、理解群众、关爱群众。多年来,派出所民辅警不仅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更善于用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释法说理,化解积怨。
3月11日,才湾镇岩泉村委黄竹塘村的陶某甲与陶某乙因土地界限问题发生争吵,进而发展到肢体冲突。接到群众报警后,正在值班的才湾派出所副所长龙耀文带领民警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制止冲突,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
在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民警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在村中寻找相关证人证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通俗易懂的案事例和法治语言向双方释法明理。在民警和一村一辅警的细心劝说下,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3月20日,南一村委嘉祥塘村两兄弟因父母遗产继承问题争吵不休,弟弟扬言兄长无继承权,哥哥一怒之下损坏老房子墙角......正在村中入户走访的辅警刘斌得知此事,立即向值班所领导汇报。
为防止事态扩大,龙耀文副所长当即与村委干部联系,利用晚上村民收工回家的时机,一次又一次登门了解各自诉求,并召集兄弟近亲属参与调解。在民辅警的耐心工作下,促成兄弟二人对父母遗产继承达成协议,还化解了多年来因各种生活小事积累的怨气,同胞兄弟终于握手言和。
多方联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基层治理中,才湾派出所在建立“警格+网格”、推行“一三四”运行机制的同时,充分发动群众,注重与村委、社区、群众代表等多方联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我们不是判官,而是搭桥人。”所长蒋远名说。今年以来,该所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4起,为乡村振兴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今年3月17日,白石村委上白石村在硬化村内道路时,村民熊某认为施工占用了其私有土地而阻工。民警黎桥金带领一村一辅警迅速介入,民警并不是简单地处理此事,也不急着批评熊某,而是联合村委干部走访调查,并和村干部带着测量仪,在村民的监督下重新勘界,最终证实施工并未占用熊某土地。当数据证明未占其土地时,熊某红着脸道歉:“是我搞错了,还是派出所同志办事公道,我心服口服!”施工得以顺利推进。
这种“现场办公”已成常态。在这里,每一起调解成功的案例,都是“枫桥精神”的生动注脚。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才湾派出所始终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用“接地气”的方式解决桩桩件件“小事”,用耐心化解积怨,用智慧消弭纷争,用真情温暖民心。
守护乡村安宁,助力乡村振兴。才湾派出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以矛盾纠纷化解为抓手,为乡村治理注入法治力量,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湾镇的乡村更加和谐、发展更加有序、群众更加幸福。未来,才湾派出所将继续以“枫桥经验”为笔,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字:曾卫玲
▌图片:才湾派出所
▌编辑:吴高峰
▌校对:赵能亮
▌审核:蒋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