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纠纷化解年”为主线,深化“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全力推动市、区(市)县、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区(市)县、镇(街道)综治中心建成率分别达100%、80%,成功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只跑一地”。
跟踪回访
从化解纠纷到根除隐患
“张警官,这是他们第三次因为噪音问题来找我了……”近日,郫都区居民王阿姨告诉社区民警。“通过社区民警的及时反馈,我们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这个区域的邻里矛盾主要集中在噪音和宠物问题上,后期可以靶向发力、精准化解。”郫都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指着大屏幕上的数据报告说。
针对这类纠纷,郫都区综治中心构建完善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了对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排查预警、调解处理和跟踪回访等全流程管理,并针对每一起矛盾纠纷建立化解档案,定期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矛盾纠纷不反弹。
如今,郫都区依托综治中心,对纠纷相关情况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和科学分析研判,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实现从“案结事了”到“长治长效”的华丽转身,加速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
多元化解
从困局无策到纾解民忧
都江堰市聚源镇江安社区19户村民与一园林公司自2010年10月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以来,连续10余年的合作都相安无事。但受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9月开始,园林公司连续三年未按期支付地租,且态度消极,致双方矛盾逐渐升级。
预防—调解—确认,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稳定在基层,聚源镇综合中心迅速启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第一时间安抚群众情绪。同时启动法律援助程序,安排社区法律顾问代理案件、调解专班与园林公司深入沟通。
经过多次调解,2025年3月,双方终于达成地租和解协议,并签订民事调解书。至此,这起困扰了双方近三年的土地租用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架起“连心桥”
从“急难愁盼”到“幸福清单”
近日,在崇州市廖家镇综治中心调解室内,罗氏这对同宗堂兄弟紧握的双手,为持续五年之久的祖遗宅基地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因历史原因罗氏兄弟祖辈遗留的80平方米宅基地未明确权属,廖家镇综治中心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罗氏兄弟两人因宅基地权属及母亲赡养问题产生矛盾,便迅速启动矛盾纠纷闭环处置机制,依托“综治中心+业务办所+人民调解”联动机制开展工作。联合调解组采取“背靠背调解+面对面协商”方式,先后组织双方进行多轮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并现场为两人办理了调解协议书。
“得益于我们构建的多方联动调解体系,所以仅用时15天,就化解了这起困扰家族多年的矛盾纠纷。”廖家镇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道。廖家镇综治中心通过建立矛盾纠纷热力图,对宅基地权属、承包地边界等高频纠纷实行分级预警,2024年以来已妥善化解类似历史遗留土地纠纷12件,调解协议履行率达100%,切实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幸福清单”。
“点单式”调解
从僵持不下到握手言和
“在综治中心办事情太方便了,从最开始的咨询到后面的悉心调解,工作人员都很热情周到,办好事情就只跑这一个地方,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日前,周某来到青白江区城厢镇综治中心赠送锦旗,感谢工作人员帮助他化解了工程欠款纠纷。
城厢镇综治中心刚建成不久,周某和谷某便来申请调解因工程欠款引发的矛盾纠纷,现场双方一度僵持不下。
为进一步提升调解质效,中心迅速安抚当事人情绪,并提供纠纷化解“点单式”服务,由矛盾双方从调解骨干库里自行选定调解员,调解员赓即制定针对性调解方案,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进行法律解读、谈话疏导、案例分析等。经多方协调,承包方谷某同意支付周某被拖欠的剩余工程款,并达成和解协议,纠纷得以化解。
当前,全市各级综治中心聚焦实质化调处矛盾纠纷、协同化风险要素管控、系统化联动前端预防三大功能, 围绕机制、队伍、阵地、平台、能力等方面,建立健全工作保障体系,充分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质化运行,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来源:成都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