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寻根有关,这次要寻根的是一位孙姓人,其家族是在清代从登州府迁至关外。
根据寻根者的介绍,其家族始迁祖的名讳为孙准(妻子陈氏),大约是在1775年(乾隆四十年)闯关东,最终定居于现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吴炉镇和平村,繁衍至今己经历12代人。
与以往介绍的大多数寻根者相比,这位孙姓朋友是幸运的。因为,其“先祖碑文”中留下了一段关于家族原籍地的珍贵记载,称:“(先祖)山东登郡海邑阳台人。”
所谓“登郡海邑”,即登州府海阳县的“文言简称”,而后面的“阳台”,应当指的是具体村庄名称。按照这个逻辑推断,如果在清代登州府海阳县地界内找到名为“阳台”的村落,并且村里有孙姓居住的话,那大概率就是寻根者的祖籍地。
遵循上述思路,收到寻根者的留言之后,我们开始查询清光绪版《海阳县续志》中的村庄名录,很快找到了一个答案——根据记载,当时海阳县乳山乡于疃社辖下,就有个名叫“阳台”的村庄。
海阳乳山乡于疃社的辖区,总体位于现海阳市留格庄镇地界上。通过比较不难推断出,于疃社阳台村对应的就是如今留格庄镇的“杨台”村(现分为前后两村)。
(▲海阳市留格庄镇前后杨台村的位置示意)(▲海阳市留格庄镇前后杨台村的位置示意)
而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杨台村有胡姓建村和孙姓建村两种说法,其中孙姓建村的说法具体是:元末明初,孙姓从“小云南”来此定居。因建村处有一泥台,上长有茂密的杨树,故命名为杨台村。
由于规模较大,杨台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分为前后两村。2002年时统计,前杨台村有500余户,有孙、于、王、赵、高、杨、梁等7姓;后杨台村有300余户,有孙、王、马、于、李、姜、辛、高、刘、梁等10姓。两村均以孙姓居多。
综合地名和姓氏来推断,那位孙姓寻根者要找的“登郡海邑阳台”,应当就是现海阳市留格庄镇的(前后)杨台村。此次寻根之所以相对顺利,关键就在于祖碑保留下来的珍贵线索。
根据寻根者介绍,其家族正准备续修族谱,计划将胶东祖籍地的情况也一并写入。如果有朋友了解海阳市留格庄镇的(前后)杨台村孙姓族谱的详细情况,欢迎在此留言介绍,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