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有一名小小的候补知县竟然惹得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嚷嚷着要将他处决。

这名小小候补知县究竟做了什么,能让慈禧都为之大怒?



王家举人

这个候补知县叫做王维勤,他本是抚宁县的一名书生,曾多次参加过科举考试。

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他终于考中了举人。

遗憾的是,王维勤在后续的会试中屡试不第,并未考中进士。



在清朝末期,因为人口的暴增,导致科举考试越来越难,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考中进士。

比如封疆大吏左宗棠,他这一辈子就没考中过进士,最后是靠着师爷身份得到朝廷重用。



所以,在清朝末期考不中进士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能成为举人就已经非常了不得啦。

在放弃会试后,王维勤回到抚宁开始找事情做。

毕竟古代都讲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如果读书不能做官,还要受到乡亲们的嘲笑。



如果是清朝初年,朝廷缺官少吏,王维勤凭借这个举人身份也能得到一官半职。

可现在是清朝末年,虽然众人都觉得他这个举人已经非常厉害了,但还是没有官职给他。



如果硬要靠举人身份做官,也并非没有机会,只要花钱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早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当时清朝为了筹措军饷,就曾出现过“捐官”的政策。

捐官的意思是通过捐赠一定的银两,可以获得一定的官职。



虽然在康熙时期一度严禁卖官鬻爵,但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这一制度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

比如在乾隆晚期,捐一个八品县丞需要的一千两银子,七品知县则要近五千两银子。



职位越高,需要捐纳的银子也就越多,即便是一个五品闲职那也得上万两白银。

如果官职再高一点,那基本上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同样捐赠的银子也就没了上限。



而到了清朝末年,因为想捐官的人太多了,朝廷只会给这些捐官的一个头衔,并没有什么实职,美名其曰“候补”。

只有举人头衔的王维勤,他也想在县衙谋个差事,也好对得起自己这些年读的圣贤书。



好在王家在抚宁还算是名门望族,他们便花了几千两银子,给王维勤在抚宁县衙捐了一个“候补知县”。

身为小小候补知县的他,又怎么会和慈禧太后扯上关系?



鱼肉乡里

王维勤成为候补知县后,每日去县衙中打卯,有时候还能和知县大人聊聊天下大事。

可时间一久,他发现这种日子根本没什么盼头。

因为抚宁不止他一个候补县令,而且在正式成为县令之前,他也没有俸禄。



这对王维勤打击很大,他觉得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又考中了举人,最后又花了几千两银子,却依旧一事无成。

这让王维勤心理变得越发扭曲,他觉得自己纵使不能成为正式知县,那捐官的银子也不能白白扔掉。



于是,他频繁往来县衙,仗着自己举人和候补知县的头衔,开始在县城内作威作福。

比如在收缴赋税的时候,他就会主动承担起一部分工作,然后暗中牟利。



有时候乡邻们遇到什么难事了,需要去官府打官司的时候,他也会借此敲诈一笔银子。

慢慢地,他身边聚拢起一群阿谀奉承之徒。

同时,靠着他在县衙的影响力,王家在抚宁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王维勤在抚宁的名头越来越大,王家子弟在抚宁也越发嚣张,经常欺负老百姓。

时间一久,很多人见到王家人也开始躲着走,就怕被他们盯上。

一旦被王家人盯上,很有可能连性命都不保。



有些人能躲,可有些人连躲的机会都没有,比如与王家十代为邻的李家。

李家和王家时代为邻,子孙后代也经常在一块玩耍,也算得上世交。

在王维勤考中举人的时候,李家还送来礼品庆贺。



这一年,王维勤突然觉得自家宅子太小,打算扩建一番。

可当年王家宅地就这么一块,想要扩建只能买下邻家的宅院。

而作为邻居的李家,这是他们家的祖宅,好几代人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怎么舍得将宅子卖给王家。



即便李家想卖,王维勤也舍不得出那么多钱。

王维勤嘴上说着让李家先搬走,他身为抚宁县令,日后肯定不会亏待李家后人的。

可李家人都知道王维勤这个县令只是候补的,即便他日后转正了,按照王家贪婪的性格,不把李家吃干抹净才怪。



从此之后,两家便成了仇人,日常争吵都是难免的,有时候还会大打出手。

作为候补知县的王维勤,身边自然不缺打手,而李家则比较弱势,经常受到王家的打骂。



李家见斗不过王维勤,便开始四处报官,希望官府能为他主持公道。

王维勤见李家开始报官,他也担心事情败露影响自己的前途,便萌生了将李家斩草除根的念头。

而这时候,抚宁城内发生了一件大事,王维勤决定趁此除掉李家众人……



趁乱行凶

清朝末期爆发了很多农民起义,南方有太平天国运动,而北方有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因不满外国人为非作歹,便借着扶清灭洋的口号,频繁在华北地区攻打洋人。



这一年,抚宁正好有义和团起事。

王维勤觉得斩草除根的时机到了,他和一众打手趁着夜色闯入李家,将其全家杀害,并嫁祸给义和团。

只有李家儿媳马氏,那天晚上恰好回娘家,躲过了一难。



第二天,整座抚宁城的人都知道李家被灭是王维勤做的,但没一个人敢明说,生怕灾祸落到自己头上。

马氏的娘家也劝她不要再回抚宁城了,她一个弱女子怎么可能斗得过王维勤?



马氏不甘心,她不想让丈夫和公婆一家无故被害死。

于是,马氏开始私下收集证据,并向本地州府递交诵状。

没想到当地州府官员都被王家买通,没人敢受理这个案子。



见本地州府官官相护,马氏开始向外地州府投递诵状,可最终全部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同时,她还遭到王氏一家的追杀,多次命悬一线。



最终,马氏来到了京城告御状。

而这段时期,身处深宫的慈禧正好闲得无聊,想听听最近民间发生了奇事。

而贴身太监便将马氏告御状的事情讲给她听。



身为女性的慈禧,对马氏的遭遇深有感触,便下令让刑部仔细调查,一定要还马氏和李家一个公平。

同时,当时义和团和清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王维勤想将案件嫁祸到义和团头上,自然也被朝廷不容。



经过一番仔细调查,他们最终将王家众人绳之于法,更是将为首的王维勤处以极刑。

在被处决前,举人王维勤惊恐地看向众人,脸上满是绝望。

这一幕刚好被人用相机拍了下来,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