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很孝顺,非要接我去他家享福,可到了他家才发现,哪里是享福,根本就是做保姆。”
这是一位63岁阿姨的控诉。
她原本在老家生活得自在,每天跳跳广场舞,和老姐妹们喝茶唠嗑,可自从被接到儿子家后,她的日子变成了一场没完没了的家务战争:
带孙子、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哪怕凌晨一点,还得爬起来给孙子盖被子,完全不敢生病,因为家里离不开她。
更讽刺的是,别人问起她的近况,她儿子还满脸自豪地说:“我妈现在住在我们家,天天吃好的,带着孙子玩,日子别提多舒坦了。”
她听了心里直发苦,这哪是舒坦,分明是变相服刑啊,简直太噩梦了。
这,就是当下流行的新型啃老。
把“啃老”当成是孝顺
传统的啃老,是子女成年后没本事,经济上依赖父母。
而新型啃老则不一样,子女们不仅经济独立,还把父母接到家里,冠冕堂皇地说是孝顺,但实际情况是:
父母变成了免费劳动力,家庭的每个角落都塞满了他们的辛苦,却没有他们的自由。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解释,“角色绑架”,它的意思是:
父母一旦进入了某个家庭角色,别人就会默认他们该承担这份责任,并且难以逃脱。
就像这位63岁的阿姨,一旦她被接到了儿子家,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做饭就成了她的任务,哪怕她从未主动请缨。
许多老人都是这样,被子女一句帮个忙套牢了,等到想退出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家庭运行的一部分,根本脱不开身。
家庭的最大问题,是界限的模糊化:
父母的角色、子女的角色、祖父母的角色,混在一起,没有清晰的边界。
尤其是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亲密即是责任,只要是家人,就理应互相帮忙,但帮到最后,往往变成了一方的沉重负担。
中国式养老诈骗,从亲人手里开始
“妈,你在家也没事,帮我打扫一下屋子。”
“妈,今晚上有应酬,能不能帮我看下孩子?”
“妈,我这几天太累了,你做饭吧?”
这些话,听起来理所当然。但一个“帮”字,就像是温水煮青蛙,把老人的时间、精力一点点榨干,让他们从帮忙变成了必须。
这不是帮,这是被孩子们PUA了。
法国哲学家布迪厄有个理论:“社会资本的积累,往往建立在某种无形的剥削之上。”
换句话说,有些人的轻松,是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之上,总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很多子女打着孝顺的旗号,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父母的无私奉献上,却从不问一句:“爸妈,你们累不累?”
可能有人会说:“我妈愿意啊,她自己说喜欢孩子的。”
但问题是,愿意≠必须,喜欢≠没有底线。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过:“父母和孩子,终究是渐行渐远的两条路 。”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孩子长大了,父母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继续无偿地投入。
现在在学校门口接孩子的,看看有多少是婆婆爷爷,有的婆婆爷爷甚至是全年无休风雨无阻的接孩子。
问问他们,他们肯定会跟你说:“小孙子/女的爸妈要上班,没空。”接孩子的担子全放在了他们身上。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再操心
老年人是从艰苦岁月过来的,他们一向很吃苦,但是不代表他们一辈子都要吃苦,老了该享享福了。
可是老人从来也不愿意开口对子女说这些,就任由子女就这样继续啃下去。终有一天老人会受不住的。
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里讲了一个非常凄惨的故事:一位叫刘桂玲的老人,从嫁入夫家开始,就开始了一辈子的操劳。
丈夫去世后,她又当爹又当妈,拉扯大了五个儿子。五个儿子好不容易长大了,娶了媳妇,刘桂玲又要帮着照顾儿子的小家庭。
她这一辈子,几乎就没有停下来休息过。
但是五个儿子从来也不体谅她这个母亲,由于一些家庭纠纷,逼到刘桂玲老人服毒自杀了;
而她五个儿媳就在旁边等着她咽气,之后马上送去了火葬场。
一辈子一把骨灰,88岁,就那样结束了。
当然这个例子可能有些过于惨烈了,但还是希望老年人清醒一点,不要再被子女啃下去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的事不要再大包大揽了。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