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家庭聚会,我碰到了许久不见的远亲张阿姨。
张阿姨说,她以前很喜欢往哥哥家跑,现在基本不走动了。
问她为什么,她就笑着摇头:“有些事,不值得往心里去。”
但从她眼神里,我看出了那种“说不出来的失望”。
想当初,张阿姨可是亲戚圈里出了名的热情人。
她哥家的孩子,从小就被她当自己亲孙子一样疼,过年过节买衣服、买玩具,从来没落下过。
有一次,她看到那孩子脚上鞋破了点,转头就给买了双新的。
她觉得,兄弟姐妹间,没必要计较那么多,能帮衬就帮衬。尤其是孩子,没心眼,你对他好,他就记你一辈子。
可惜,她高估了人心,也低估了现实。
有一次过节,她提前三天张罗饭菜,把她哥一家请来,一桌子十几口人,光菜就做了二十多个。
结果席间,她哥家的孩子,挑三拣四,嫌弃这个不好吃、那个没味道。还嚷嚷着下次不来了,要去饭店吃。
张阿姨没说啥,她嫂子倒先开口了,说:“孩子不懂事,你别太较真。”
她心里虽然不舒服,但也没当回事,只当是自己想多了。
后来有一次,她在巷子口看到哥哥家那孩子,跟着别的大孩子一起,嘴里骂骂咧咧,拿着砖头吓唬别的小朋友。
她出于本能,上前说了一句:“孩子,别学这些不好的东西,走,咱们回去。”
没想到,那孩子丝毫不领情,直接回怼:“要你管!”
张阿姨急了:“你这是学坏你知不知道?你将来要是闯祸了怎么办?”
结果,那孩子回家就告状,说张阿姨教训他。
她嫂子在后来的聚会中,阴阳怪气地说:“我们家孩子听话懂事得很,哪需要外人管闲事?”
张阿姨听了,站在那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她是“外人”,是“管闲事”。
她只笑笑,什么都没说。
从那以后,她就真的闭嘴了,不再送东西,也不再请吃饭。该打招呼还是打招呼,但多一个字都没有。
张阿姨叹了了口气:人啊,就怕你用心太多,对方却根本不领情。
你觉得亲戚之间是“一家人”,别人却当你是“好使的工具人”。
后来那孩子长大,在她家附近找工作。哥哥拜托她照看一二。
毕竟这孩子是她看着长大的,她二话不说,又是腾地方给他住,又是好吃的、好喝的张罗招待。
结果,那孩子待了一个月,来来去去,招呼也不打,话也不说几句,连句“谢谢”也没有就走了。
好像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
她跟我说这事时,倒也没抱怨,只说了一句:“人和人之间啊,是要看‘值不值得’的。”
她后来想明白了,她这样拼命地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总教她:兄弟姐妹之间,要有情有义,就算以后长大了,也是亲人,要互帮互助。
但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你一味地热情,到最后只感动了自己。
她孙子以前总问:“奶奶,为什么你总给哥哥买玩具,不给我买?”
她总安慰孩子:“哥哥家条件差,咱家要帮一把。”
但后来她发现,这种“帮”,变成了一种习惯,也让自己的孩子,慢慢有了怨气。
她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你把别人家孩子当宝,自己的孩子就成了草。
她后来也慢慢调整:
自己的孙子要什么,她先满足;
别人家的孩子,只保持基本礼貌,有来有往就行。
这不是变得冷漠了,而是终于明白,“不分彼此”这四个字,最伤的是自己最亲的人。
她哥家后来还私下说她“变了”,“没以前大方了”,可她只是淡淡一笑:“人嘛,终究是会变的。”
其实,她的故事,也不是个例。
我另一位表姐,也有相似的遭遇。
她家儿子和老公妹妹家的孩子一样大,从小一起长大,她一向都把两个孩子当一个样看。
文具、衣服、课外班,都是两个一起报。甚至有一次她还把自家孩子的平板借给对方孩子写作业。
结果却是,对方孩子摔坏了平板,老公妹妹一句话都没说,也没提赔偿。
表姐自己掏钱重新买了一个。
那孩子还当着自家娃的面说:“反正你们家有钱,摔坏了也没关系。”
从那之后,她也学乖了:再亲的亲戚,也要分清界限。孩子之间,更没有什么“理所当然”。
很多人都觉得,亲戚之间不计较,不寒心。
但实际上,你不计较,别人就当你不在意;你心软,别人就得寸进尺。
别以为你多给一分,就能换来一分感激。
大多数时候,别人只记得你“该给”,而不会记得你“给了”。
很多时候,尤其当了妈妈以后,我们总是心软。想着一家人不容易,帮一把算一把。
但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别让自己的热情,被人拿来消耗;别让自己的孩子,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一再吃亏。
张阿姨说得好:“亲戚是一阵子,孩子是一辈子,咱该把最好的,留给自己家人。”
你觉得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