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产业升级之变正在盐城上演。
盐城,这座黄海之滨的生态绿城,正以创新之笔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东方湿地、水绿盐城”而闻名。如今,这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正孕育着新的变化。从传统产业转型到新兴产业集群崛起,从国资引领的创投生态到“基金+产业”的创新模式,盐城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打造长三角北翼的产业新高地。
1917年,盐城成立第一家公司制工业企业——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45年,新四军在盐城成立三师枪械修理所(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前身);1983年盐城建市后,逐步形成以汽车、机械、纺织、化工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成长了悦达、江动、森达、燕舞等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和品牌;进入新时代,“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全面起势,SK新能源、弗迪电池、立铠精密、东山精密、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一批百亿级项目建成落地,工业实时开票突破万亿元……盐城工业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形成“万亿规模总量、千亿产业支撑、百亿企业引航”新格局。
从筚路蓝缕、艰难起步,到爬沟过坎、奋起直追,时光见证盐城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不凡跨越。
致力强链补链延链,构建完整产业链条
作为盐城特色,“5+2”战略性新兴产业指的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五大产业,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两大产业。关于23条重点产业链,盐城聚焦晶硅光伏、风电装备、不锈钢、动力电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5条地标性产业链,精密结构件、印制电路板、石油机械等8条优势产业链,以及光电显示、工业互联网等10条潜力产业链,形成了“5+8+10”重点产业链格局。
盐城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明确提出要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的发展战略,通过持续强链补链延链的精准施策,推动全市产业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总体规模保持稳中有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作为长三角新兴工业强市,盐城正通过系统化产业链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23条重点产业链开票销售占全市工业比重达67.7%,凸显其支柱地位。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盐城牵头申报的盐常宿淮光伏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盐城国家级产业集群零的突破。同时,建湖县油气钻采井口装备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盐都区智能基础零部件制造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名单,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汽车产业规模回升至千亿级,全年整车销售突破30万辆。
企业培育体系成效也十分显著,截至2024年底,23条重点产业链集聚104家十亿级企业,通威太阳能等8家企业跨入百亿阵营,立铠精密等4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江苏富乐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盐城画你爱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耀宁新能源、悦阳光伏科技等7家企业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运鸿辉电子科技、中贵重工、霆善科技等55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1家,省级383家。一个“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产业生态已然成型。从千亿集群的强势崛起到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盐城正以链式思维重塑产业基因。
总结之下,盐城的产业发展呈现出“四新”特点: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数字农业、光伏储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新产业快速崛起,如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如“基金+园区+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新业态日益丰富,如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型业务。这种多元化、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格局,使盐城在长三角产业版图中的位置愈发重要。
“强链、补链、延链”的精准策略,正使盐城在较短时间内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增强了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
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是2025年盐城工作发展的新“风向标”。
2月5日,盐城召开全市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印发《盐城市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科技强市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低碳创新中心、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枢纽、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力争到2027年,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前10强……
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融合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做到科技与创业的创新融合发展?盐城给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盐城全面梳理各产业链研发平台、科创企业、技术发展趋势等情况,更新完善23条重点产业链创新图谱。发布“大尺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甲醇重整富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等11项重大科技任务。组织三峡、国华等单位围绕大型光伏中压直流发电、海上可再生综合能源平台等方向,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项”部省联动项目,推荐金风科技等6家企业牵头申报省创新联合体。中科兆能“质子导体型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技术项目”获省前沿技术研发项目立项支持。
二是加快科创平台建设。抢抓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聚焦风光氢储碳海农七大主题,高标准建设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可再生能源国际科创中心,引进大院大所项目6家,央企、国企项目5个,行业龙头企业4家,落地高水平科创项目35个。优化“国家-省-市”三级企业创新培育梯队,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5家,累计认定数近千家。赛迪科创中心(盐城)揭牌,这是赛迪顾问在苏北地区建立的首个科创中心。正大丰海创新药中试平台、润阳先进光伏中试平台等12家企业进入省级中试平台培育库。江苏鉴衡风电叶片试验验证平台通过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项目中期验收,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新能源创新基地全尺寸叶片实验室成为全球唯一满足200米级叶片测试的检测平台。
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场景应用”导向,整合“省双新目录、三首产品、盐创新品”等创新产品资源,19家省“筑峰强链”企业25个产品直报省厅。开展2024年度“盐创新品”认定工作,累计认定“盐创新品”超100个。江苏悦达棉纺有限公司的5G智能柔性生产线入选工信部首批“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上电智联盐智云数智工厂运营管理系统入选省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推广指导目录。
除此之外,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本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近年来,盐城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多层次、全周期的资本支持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悉,盐城已构建三大政府性产业母基金体系,形成总规模超800亿元的“母基金+子基金”基金集群投资生态,以“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战略资本”定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其中,盐城市产业投资母基金聚焦重大战略实施,专项支持重特大项目招引、龙头企业并购及国家/省级基金联动;江苏盐城绿色低碳产业母基金锚定“双碳”目标,80%资金投向新能源及智慧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三大领域,覆盖氢能、智能网联、绿色制造等12个细分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瞄准“5+2”产业矩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海洋经济及未来产业),打造覆盖天使、VC、PE的全周期基金链。
三大基金实施差异化布局、坚持耐心资本定位、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市县联动、政企协同和专业管理机制,建立“募投管退”市场化运作体系。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领先的政府引导基金集群,助力盐城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实以及基金的助力,一个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黄海之滨加速形成。
构建五链融合发展生态
形成高质量发展强支撑
产业与资本的双向奔赴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盐城深谙此理,近年来通过系统性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的发展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建设,不仅提升了盐城的产业竞争力,也增强了其持续创新能力和内生增长动力。从科创企业的孵化培育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从高端人才的引进留用到政务服务的优化提升,盐城以创新生态的“软实力”铸就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互动。盐城坚持“产业出题、创新答题”的思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一方面,围绕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部署创新链,建设了一批产业研究院和技术创新中心;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反哺产业链升级。
人才链构建智力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盐城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通过“产业引才、平台聚才、环境留才”的多维策略,构建起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支撑体系。升级出台“黄海明珠人才计划”2.0版本,进一步加大对产业人才和科创平台聚才的支持力度,持续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成立人才集团,秉持“为产业赋能、为科创增效、与人才共生”的理念,全面构建“科创+产业+人才+平台+项目+资本”六位一体发展格局,聚焦人力资源服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和人才社区运营管理三大业务,完善形成“拨投贷联动”人才金融体系和科创基金支持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
资金链全周期护航企业发展。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引擎,那么资金就是创新的燃料。今年2月20日,盐城出台《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涵盖了信贷投放、财政支持、融资对接、金融创新等多个领域。具体措施包括持续优化续贷机制、壮大优质投资基金规模、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等等。按照计划,2025年盐城全市将新增贷款2000亿元。通过真金白银的方式为盐城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发展。
服务链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在政务服务方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等便利化措施,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企业服务方面,构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处置机制,规范产业链服务流程;在政策服务方面,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确保企业应享尽享。2023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盐城名列前茅,其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并创成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成为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优化的标杆城市。
当全球产业版图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加速重构,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在百年变局的激流中破浪前行。盐城,这座屹立于黄海之滨的开放之城,正以变革者的姿态,拥抱所有秉持伟大使命的创新企业家和卓越投资家。
为推进前沿产业和风险资本的深度融合,盐城产融生态对接大会将于2025年4月11日举办。大会邀请重磅大咖,顶流企业家主旨演讲,设有“并购基金专场”“前沿科技投资专场”“新能源新材料专场”三场主题座谈,还有上市路演和专题培训。
作为投资领域的引领者和开创者,您的前沿洞察和实践智慧,将成为重构产业与资本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