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程莫深的中篇小说《雨季》(1995)与《雪季》(1997)以石油工人群体为叙事主体,在传统现实主义框架中融入现代主义的叙事实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张力。两部作品通过象征化的自然意象、非线性时空结构、复杂的人物心理刻画,实现了对工业题材的突破性书写。本文从“自然意象的寓言化”“叙事结构的悖论性”“人性探索的现代性”三个维度,探讨程莫深如何通过两部作品完成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深度融合,并在当代文学史上开辟出工业题材的“新边疆”。

一、自然意象的寓言化:现实与象征的双重书写

程莫深将自然力从传统现实主义的“背景”升华为现代主义式的“主体”,构建了具有多重隐喻功能的意象系统。

1. 雨季与雪季的“循环性”象征:

《雨季》以“雨”串联情节,既是对石油工人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如漏雨的屋檐、泥石流灾害),也是对个体命运的隐喻——“雨季是周期性发生的,人也是一茬接替着一茬”,暗示体制困境的重复性与个体抗争的悲剧性。《雪季》则以“暴风雪”为叙事核心,通过“零下30度的严寒”“积雪深达膝盖的荒原”等极端环境,将自然暴力与人性异化并置,形成“毁灭与重生”的悖论性书写。

2. 油井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两部作品均以“油井”为核心意象。在《雨季》中,油井既是物质生产工具(“黑色黄金”的流淌象征民族工业的血脉),又是精神信仰的载体(楚芳以血肉之躯守护油井的“井喷”隐喻生命力)。《雪季》中,暴风雪中的钻井平台则成为人类与自然对抗的战场,柴婷的失踪与胡万的坠亡,既是对个体脆弱性的书写,也是对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矛盾的现代性反思。

二、叙事结构的悖论性:现实主义框架下的先锋实验

程莫深在两部作品中突破传统工业文学的线性叙事,通过时空解构与视角切换,实现现代主义叙事策略的创新。

1. 非线性叙事与心理真实:

《雨季》采用“雨季—雪季”的循环结构,通过重复的“炮位调整—贪官落马”循环(《调整炮位》中的类似手法),暗示腐败问题的周期性爆发。在《雪季》中,暴风雪的肆虐打破时间顺序,通过赵小校的回忆闪回、柴婷的内心独白等碎片化场景,展现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挣扎。这种“心理现实主义”手法,既保留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观察,又深化了人物的立体感。

2. 多声部叙事与群体书写:

程莫深摒弃传统工业文学的“英雄叙事”,以多重视角刻画群体命运。《雨季》中,于站长的“窝囊”、楚芳的矛盾、黑脸李的专制,共同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雪季》则通过“驴脸李”的理性抉择、“柴婷”的浪漫牺牲、“胡万”的隐忍死亡,形成多声部的生存图景。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既延续了现实主义对群体命运的关注,又通过现代主义的视角切换,揭示了个体在系统暴力下的异化。

三、人性探索的现代性:从“崇高叙事”到“存在之思”

两部作品通过人物塑造的复杂性,实现了对传统工业文学“高大全”形象的颠覆。

1. “灰色人物”的现代性突围:

程莫深笔下的人物充满矛盾性:于站长既恪尽职守又渴望逃离,楚芳既坚守岗位又曾屈服于诱惑,柴婷既浪漫理想又盲目执念。这种“非英雄化”的塑造,打破了二元对立的道德评判,使读者从“善恶标签”转向对社会必然性的思考。正如汪寒洁所言:“读者无法对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评价,转而思考人生价值。”

2. 生命意识的哲学化升华:

《雨季》中楚芳的死亡与《雪季》中柴婷的失踪,均未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象征手法(如“染血的油井”“雪地上消失的脚印”)完成悲剧的诗意转化。这种“留白”策略,既保留了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又赋予文本现代主义的哲理性——个体的毁灭成为集体精神的再生契机。

3. 存在困境的普遍性揭示:

程莫深将石油工人的生存困境从“行业叙事”升华为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在《雨季》中,于站长的成人高考与楚芳的高烧幻觉,映射了转型期个体在体制与理想间的撕裂;《雪季》中柴婷的“寻猪蹄”荒诞行动,则揭示了物质匮乏与精神追求的悖论。这种“小人物、大主题”的创作理念,使工业题材与现代人文精神接轨。

四、文学史意义:工业题材的范式转型

1. 题材的“去政治化”与“去浪漫化”:

程莫深摒弃了20世纪工业文学对“阶级斗争”“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的精神挣扎。这种“去意识形态化”处理,使工业题材从政治宣传工具升华为人性探索载体。

2. 美学的“双重性”突破:

两部作品以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如钻井队的日常生活)为基底,通过现代主义的象征系统(如雨季、暴风雪)实现美学超越。这种“写实与寓言并存”的模式,打破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

3. 文化价值的重构:

程莫深将石油工人从“工具人”形象转化为“存在者”,其精神挣扎与生命意识的书写,使工业题材与现代人文精神接轨。正如评论家杨虎林所言:“他们以个体毁灭换来的生命意义张扬,完成了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

结语

《雨季》与《雪季》是一部“用泪水写就的山体”(王跃评)。程莫深以自然力为淬炼炉,将现实主义的冷峻观察与现代主义的哲思熔铸为新的美学形态。两部作品既是对石油工人精神世界的深刻礼赞,也是对文学传统的大胆突破。在当代文学史上,它们标志着工业题材从“时代报告”向“人性史诗”的转型,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提供了典范性文本。

参考文献

1. 汪寒洁,《〈雨季〉点评》(《青年作家》1995年第7期)

2. 王跃,《流血的油井》(《青年作家》1995年第11期)

3. 杨虎林,《理想·现实与普通人的命运》(《长庆文学》1996年第1期)

4. 程莫深,《雨季》《雪季》(《青年作家》1995年第7期、1997年第6期)

5. 常智奇,《程莫深的现代主义小说意识的自觉实践》(网易,2025年3月2日)

6. 程莫深创作档案(网易,2024年6月29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