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阿姨,您真是有福气啊,李叔叔对您这么好,五十年如一日,现在这年头,连年轻人都难得有这样的感情。”隔壁的小王媳妇羡慕地说。

张淑情笑着摆摆手:“哎呀,他呀,就是个老顽固,认定了的事情五十年不变,有时候我还嫌他烦呢。”

李建国端着刚煮好的龙井茶走过来,轻轻放在张淑情面前:“少说两句,茶要凉了。这次回老家,我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乡村生活。”



01

上海市静安区的一栋老式公寓楼,窗明几净,充满生活气息。七十岁的张淑情正坐在阳台上的藤椅上晒太阳,身上盖着一条驼色的羊绒毯子,手里捧着一本《红楼梦》,这是她最喜欢的书,已经读了不下五十遍。

“淑情,茶好了。”李建国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龙井茶走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妻子手边的茶几上。他今年也七十岁了,但精神矍铄,身板挺拔,除了眼角的皱纹和花白的头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

“谢谢老李。”张淑情放下书,接过茶杯,轻轻啜了一口,“嗯,刚刚好的温度,不烫不凉。”

这是他们之间每天上午的固定仪式。李建国会精确地把龙井茶的水温控制在八十五度,不多不少,因为他知道妻子喜欢这个温度。这样的细节关怀,五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李建国原本是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十年前退休,而张淑情则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比丈夫早退休两年。他们育有一女,可惜在二十五年前因车祸去世,这对夫妻也就只剩下彼此相依为命。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李建国对妻子更加倍加呵护,生怕她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今天想吃什么?我去买菜。”李建国一边收拾茶具一边问道。

“随便,你定就好。”张淑情仍专注于手中的书。

“那我去给你买点鲜虾,再炒个青菜,晚上熬个排骨汤怎么样?”

张淑情抬起头,微笑着点点头:“好啊,不过排骨少放点姜,上次有点太辣了。”

“知道了,我的公主。”李建国笑着说,随后拿起购物袋出门了。

张淑情摇摇头,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五十年的婚姻,李建国总是这样称呼她——“我的公主”。一开始她还会觉得害羞,但久而久之,竟也习惯了这个称呼,甚至在李建国偶尔忘记时,还会有些失落。

邻居们都羡慕张淑情有这样一个疼爱她的丈夫。李建国不仅照顾她的日常起居,每逢下雨天还会准时出现在她曾经任教的学校门口,为她撑伞;生病时更是寸步不离,陪她熬过一个个难捱的夜晚。

最让张淑情感动的是,每年她的生日,李建国都会送她一枚刻有日期和爱语的金戒指。五十年来,她已经集齐了五十枚不同的戒指,每一枚都承载着特殊的回忆和情感。

“淑情阿姨,您又在晒太阳呀?”隔壁的小王媳妇探出头来,热情地打招呼。

“是啊,我这把老骨头,就喜欢太阳的味道。”张淑情笑着回应。

“李叔叔又去买菜了?他真是太贴心了。我老王要是有他一半细心,我就偷着乐了。”小王媳妇羡慕地说。

张淑情笑而不语。她知道自己是幸运的,能够拥有这样一段美满的婚姻。即使是在子女离世的痛苦时期,李建国也从未对她有过半点怨言,反而更加呵护她,帮她走出悲伤。

下午三点,李建国如约陪张淑情出门散步。这是他们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无论工作多忙,李建国从未缺席过这个“约会”。退休后,这个习惯更是成了他们生活的重心。



“老李,你看这边的梧桐树又长高了。”张淑情指着路边的一棵大树说。

“是啊,记得我们刚搬来时,这棵树还没你腰高呢。”李建国感叹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都七十岁了。”

“说起来,我们的金婚纪念日快到了。”张淑情突然想起,“要不要办个小型聚会,请几个老朋友来家里坐坐?”

李建国沉吟片刻,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说道:“我有个想法。我们回山东老家过金婚纪念日吧。五十年了,我一直想带你回去看看。”

张淑情有些意外:“回老家?你不是说那边条件艰苦,不想让我受罪吗?”

“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也发展起来了,有了不少现代化设施。再说,我们老了,应该趁着还能走得动,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李建国语气中透着些许期待。

张淑情思索片刻,点头答应了:“好啊,正好我也想看看你长大的地方。不过我听说山东现在还挺冷的,要多带些衣服。”

“别担心,我已经想好了。等过两天我去买些新棉衣,保证你不受冻。”李建国握紧妻子的手,眼神中满是柔情。

02

就这样,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的张淑情,决定跟随丈夫回到从未带她去过的山东老家,庆祝他们的金婚纪念日。

接下来的几天,李建国忙前忙后,为旅行做准备。他不仅给张淑情买了新的羽绒服、羊毛围巾,还特意定制了一双适合长途旅行的舒适皮鞋。

“老李,你太夸张了,我们又不是去探险,用得着准备这么多东西吗?”张淑情看着堆积如山的行李,哭笑不得。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李建国一边整理行李一边说,“山东的天气多变,我不想让你有任何不适。”

张淑情心中一暖,默默地帮丈夫收拾行李。五十年来,李建国一直是这样,事无巨细,为她考虑周全。虽然有时候会让她觉得有些过度保护,但更多的是感动和安心。

出发前一晚,张淑情翻看着自己收集的那些金戒指,每一枚都刻着不同的字句:

“淑情,一生挚爱” “与你相伴,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时光流转,我的爱永不变”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

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李建国对她深沉的爱。张淑情将这些戒指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红色的丝绒盒子中,打算带到山东,在金婚纪念日那天穿戴整齐,给李建国一个惊喜。

旅途中,李建国对张淑情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在火车上,他铺好了床铺,为妻子准备了暖手宝和热茶,甚至还带了自制的点心和熟食,生怕她吃不惯列车上的盒饭。

“老李,你看外面的风景,多美啊。”张淑情趴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

李建国走过来,坐在她身边:“是啊,中国的大地,一年比一年美丽。等到了山东,我带你去看梯田和果园,那里的风景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你经常回老家吗?”张淑情突然问道。

李建国的表情微微一滞,但很快恢复正常:“不常回。自从父母去世后,就很少回去了。不过这些年一直和村里的老朋友保持联系,他们说村子变化很大,我也想回去看看。”

张淑情点点头,没有多想。她知道李建国是独生子,父母早逝,在上海打拼多年后,与老家的联系确实不多。这次突然提议回老家,或许是年纪大了,思乡情切。

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小村庄——杏花村。

二月的杏花村还带着些冬天的寒意,但村口的杏树已经开始吐露新芽,预示着春天的临近。

“到了,这就是我长大的地方。”李建国指着前方的村庄,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紧张。

张淑情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与上海的空气截然不同:“真好闻,这才是真正的乡村啊。”

他们刚走到村口,就有几位老人迎了上来。

“哎呀,老李,你可算回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激动地抓住李建国的手。

“老刘,好久不见。”李建国热情地回应,随后为张淑情介绍道,“这是我爱人,张淑情。”

“张...张淑情?”老刘明显愣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但很快恢复了自然,“你好你好,欢迎来到杏花村。”

张淑情注意到老刘的异样反应,但没有多想,礼貌地回应:“您好,打扰了。”

其他几位老人也纷纷上前打招呼,但张淑情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看向她的眼神中似乎带着一丝奇怪的情绪,不像是单纯的欢迎,更像是...好奇和探究。

“走吧,我带你去我们家看看。”李建国拉着张淑情的手,向村子深处走去。

沿途的村民看到他们,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老李回来了!”“老李,好久不见啊!”

李建国一一回应,看得出来他在村里很受欢迎。但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叫他“老李”,而不是像往常人们问候夫妻时会一起提及。更奇怪的是,这些村民看向张淑情的眼神都透着一丝异样。

03

终于,他们来到了一座看起来有些年头但保养良好的老宅前。

“这就是刘氏祖居,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李建国指着门前的石狮子说,“这对石狮子是清朝时期的,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张淑情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古老的院落。大门是典型的北方民居样式,门楣上挂着一块写有“刘氏祖居”的牌匾,看起来饱经风霜但被人精心保养过。

“刘氏?你不是姓李吗?”张淑情疑惑地问。

“哦,这是我外祖父的房子。我外祖父姓刘,我母亲嫁给我父亲后,因为我父亲家境贫寒,就住在了外祖父家。所以我虽然姓李,但在这个刘氏祖居长大。”李建国解释道,语气中有一丝不自然。

张淑情点点头,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也没有多想。毕竟在农村,这样的家庭安排并不少见。

推开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院子,四周种着各种花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不像是无人居住的房子啊。”张淑情敏锐地发现,这院子里的一切都维护得很好,没有荒废的痕迹。

“我前几天托村里的老刘帮忙收拾了一下。”李建国似乎早有准备,“走,进屋看看。”

正屋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主屋,进门是一个宽敞的堂屋,两侧是东西厢房。屋内陈设简朴但整洁,桌椅板凳一应俱全,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看起来颇有些年代感。

“这边是我们住的东屋,那边西屋暂时不用管,里面都是些老物件。”李建国指引着张淑情进入东屋。

东屋里有一张大炕,上面铺着崭新的红色被褥,一看就是新准备的。房间里还有一个老式的衣柜和一张书桌,简单但温馨。

“这炕看起来很新啊。”张淑情摸了摸炕沿。

“都说了,我托人提前收拾过了。”李建国笑着说,“你先休息一下,我去烧点热水,一会儿咱们洗洗,然后准备晚饭。明天我带你去村里转转。”

张淑情点点头,坐在炕沿上,环顾这个陌生却又莫名感到熟悉的房间。她注意到,这个屋子虽然简朴,但收拾得很干净,甚至能看出一些生活的痕迹,比如书桌上整齐摆放的文具,衣柜里挂着的几件看起来经常穿的衣服,还有墙上挂着的一幅应该是最近才画的梅花图。

这些细节让张淑情感到有些不安。如果这屋子真的长期无人居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生活的痕迹?即使是托人收拾,也不会这么细致入微。

不过,她很快将这些疑虑抛在脑后,毕竟,李建国一向是个细心的人,他安排的事情总是面面俱到。

晚饭很丰盛,李建国不知从哪里弄来了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做了几道地道的山东菜。

“没想到你的厨艺这么好,这手艺完全不输给上海的大厨啊。”张淑情赞叹道。

李建国笑了笑:“小时候跟我娘学的,这些年在上海都没机会露手艺,今天总算派上用场了。”

饭后,李建国带张淑情在院子里散步,向她讲述自己儿时的一些趣事。听着丈夫绘声绘色的描述,张淑情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李建国,在这个院子里奔跑玩耍的场景。

夜幕降临,两人早早休息。躺在暖和的炕上,张淑情很快进入了梦乡。

半夜,张淑情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她睁开眼,发现身旁的李建国不见了踪影。房间里一片漆黑,只有窗外的月光洒进来,在地上投下一片银白。

她轻轻起身,循着声音来到房门前。透过门缝,她看到李建国正在堂屋里,似乎在和一个人低声交谈。

淑情心头一震,不由自主地向前迈了一步,想看看是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