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

这其中,广府人的形成最早。

大约是从秦代开始,从中原来的大量移民就已经开始与岭南地区早期的百越族人融合,逐渐衍生出一支汉族民系。

可以说,在广东的很多地区,适合人类居住,山清水秀之地,基本都被广府人抢占了。

但是,“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在东莞就有这样一个地方,由于地处洋凹及深山中,地理上与外界隔绝,因此得以保存,没有被先在东莞定居的广府人优先选择聚居。

这个地方就是樟木头,古称泰安,石马河流经此处,拐了一个弯,留下肥沃土地,很早之前便是屯兵驻守之地。

如今,这里是东莞唯一的纯客家镇,存有大量传统客家村落,民风民俗形态表现出与东江一河之隔的广州广府村落截然不同。


东莞的传统村落是广府文化主导的村落,但是来到樟木头,会发现广客交融的特征。

村子里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顺着山坡起起伏伏,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

走进这些建筑,会发现这些排屋为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建筑风格、里面的布局几乎一样。

一个家庭,占据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单元,多个家庭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长排。而村子,就由这样的一排排的房屋组合而成了。

这种单元式住宅,虽然外观与客家土楼、围龙屋不一样,但内部的单元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是客家民居的典型特征。


樟木头客家先民,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又是在什么背景下来的呢?

在樟木头官仓村“三家巷”的客家博物馆中,我们找到的答案:

博物馆由保存比较完整的,当地居民家里的祖屋组成,前有禾坪、水塘,村后有风水林,是典型的樟木头客家村落建筑。

这里保存有很多族谱,其中最早的是《吴氏重修族谱》。

吴姓,得姓始祖为吴泰伯,周文王的伯父,周朝吴国的第一代君主。


3000多年前,泰伯不远千里来到吴地,带动了江南文明的发展,而他也成为东吴吴文化的宗祖。如今,在江苏无锡鸿山有泰伯墓,又称吴王墩、皇陵,为无锡唯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樟木头吴氏先祖为念五郎。南宋后期,大量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形成客家人的第三次大迁徙。念五郎跟随南迁大军,于南宋德祐年间,由大埔迁居樟木头洋凹,成为有记载的最早的樟木头居民。

明末清初,爆发了第四次中原汉人大迁徙,大量的客家先民迁居樟木头,他们在石马河及其支流官仓河流经的山间谷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客家村落。

发展到今天,樟木头成为东莞唯一的纯客家镇,虽然祠堂、族谱依旧在,但作为客家历史发展重要物证的传统客家村落,不可避免地正逐渐消亡。

留住乡愁,任重道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