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部律政剧,热依扎主演的《无所畏惧》。我发现律师行业与出版行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律师行业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代理的,与出版行业类似,都是一种服务性质的工作。而且两个行业都是“接案”性质,一个案子一个项目。如果代理的案子官司结束了且无人上诉,那么这个代理工作就结束了。出版也是,如果图书一刷就没了后续了,这项出版工作也基本结束了。

两个行业的收益组成方式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剧里律师的收入来自代理费。大部分代理费按照代理项目的标的收取。一种收取方式是标的的5%—8%,无论官司输赢都收取这些费用。另一种是风险代理,收取标的的20%。当然,具体收取数额还可以再谈,也有法律援助项目,是免费的。

律师行业还有按小时收取的咨询费。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就某一案件进行咨询而不进行委托,律师是按小时收取咨询费的。律师的咨询费在剧里是每小时2000元—5000元不等。这个费用也具体看律师的资历,新入行的律师为了争取案源,不收咨询费直接给客户代理提案也是有的。


编辑很少有收取编辑咨询费的(虽然我觉得也应该收)。大部分情况是收到作者投稿,给出编辑意见。稿件值得出版且签下来还好说,但大部分的稿子是没有后续的,所以大部分编辑意见都是免费赠送。

免费常常让人觉得廉价,我经常遇到一些投稿,我写了一大篇编辑意见回复过去就石沉大海,连个谢谢都收不到。索性后来就不怎么写了。

取得职业资格的律师需要在律所挂牌执业。剧里律师与律所的收益分配方式是,律所拿走代理费的30%,剩余70%扣税后给律师。前提是律所要负责律师办案的前期费用。

相对来说,出版行业在编辑收入上的分配就没有那么明确了。这是因为图书出版本质上不是一个服务行业(除了自费出版),它是一个生产制造业。法律案件在法院审理结束就结束了,而图书在印刷发行后才刚刚开始。编辑所服务的对象,从作者转变为一个产品。这个产品不仅是作者的,同时也代表着编辑大部分的工作成果。

编辑的收益主要由图书销量来体现,这点很像律师的风险代理。只是虽然编辑承担着风险,但是收益分配却很低。出版机构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分配方式的,不像是作者,有个版税的标准计算公式。编辑的收入计算方式极其复杂,每个地方不一样,有的出版社甚至还要计算机会成本,明明书号是免费申请的,却还要和编辑计算书号使用费。

可能有人会说律师行业专业性更强也更难,这点我不完全认同。如果单单看学历,出版社编辑整体学历水平不见得比律师行业低。而出版一本书,可以很容易也可以很难。律师进行风险代理的案子往往难度高的同时标的也会高,一旦成功则收入颇丰。但是图书不同,不管什么书,编辑都是在“风险代理”,难做的书可能“标的”反而不高,图书的“标的”早就由目标市场容量决定了。

所以当我看着剧里一个大佬离婚案,律师代理费几百万时就在想,图书里的爆款大概就像是这种大佬,可遇不可求。而像那种上市企业破产重组之类的案子,有着上千万代理费的,图书行业更是望尘莫及,或许只有教材教辅才能与之一搏。

明明都是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明明都是读了大学又研究生毕业,我们大部分收入普通甚至寒酸,主要就是因为这个行业就是如此。我们的行业离财富太远,我们不能帮助有钱的人或企业解决问题。劳动的价格早已被服务的对象所决定。

出版行业曾经赚的是来自大众的“薄利”,只要人数够多,收入还是可以的。而现在,似乎与大众也渐行渐远。

越琢磨越悲凉,但其实也不是。我昨天看了一位罕见病女孩的采访,问她自己确诊以后什么心情,女孩儿说如释重负,因为终于知道自己身体到底为什么这样,以后就可以坦然地活着了。

当我刷着这部律政剧,忽然与自己的低收入和解时也是这样的心情,既然我们收入低不是错误,只是一种选择的结果,那么,坦然地做下去就行了。

偏心:2024 100位编辑的年度之书

展览时间:

2025.03.28-05.05

展览地址:

深圳·南山 文心六路4号

保利·Kaledo嘉乐道B1骑行公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