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帮扶乡村振兴的
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黄承伟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典型事例,形成了显著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文化成果和其他方面成果,这正是讲好思政课所需要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鲜活资源。因此,将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助力当代大学生从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汲取爱农情怀和提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自觉性、强化责任感的有效载体,是以思政课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营造全社会更广泛关注、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凝聚更强大振兴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帮扶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
把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强化青年学生乡村振兴意识,
是营造推进乡村振兴良好社会氛围
的有效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中说:“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将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大力投入、对人民美好生活高度关注的理论实践融入思政课堂,能够使青年学生进一步理解党,进而树立知党、爱党、紧跟党走的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信心;思政课通过将全国拧成一股绳助力乡村振兴的事实数据呈现,将进一步筑牢青年学生制度自信的根基;乡村振兴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和逻辑必然,思政课通过将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文化习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青年学生,有助于青年学生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增进农民福祉、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将乡村振兴纳入思政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动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性任务。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亟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拔尖人才,而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课程,思政课通过将乡村振兴故事分享给学生,有助于激励青年学生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创新工作模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现实中,相当多的青年学生希望了解乡村振兴,进而参与乡村振兴,通过思政课讲述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实践,必然强化青年学生的乡村振兴意识。青年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支持、参与,是乡村振兴话语、社会氛围形成的重要力量。
以思政课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有助于拓展青年学生的历史视野、
理论视野和国际视野,
为乡村全面振兴营造理论话语、
社会氛围、人才储备提供了有力支撑
讲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中,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加以理解。一是在乡村发展历史演进中把握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性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乡村发展主要目标是服务于革命与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村发展,致力于消灭地主阶级、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乡村发展,则从生产关系到制度体系不断改革创新,致力于激发乡村活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党的十九大,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着作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一方面,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新时代乡村振兴既继承了我们党百年乡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又擘画了未来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蓝图,必然是思政课需要讲清的重要内容。二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把握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衔接与转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乡村振兴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两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步骤。以历史视野,深刻把握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衔接与转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实践,进而引导青年学生理解乡村治理的历史意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明白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促进学生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史和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讲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发展思想,不仅包含对历史经验的践行与升华,而且包含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一方面,需要讲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农情结合的实践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立足我国“三农”发展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强调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支撑,加快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长效帮扶机制以及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关键领域,紧紧围绕乡村如何振兴、怎样振兴等核心问题,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理论意蕴和实践逻辑。另一方面,需要讲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发展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的重要内涵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发展理论、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之间的关联性,将有效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坚强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讲清乡村振兴中国方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助于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在新时代城乡结构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低、农村低收入人口多的现状下,中国推进乡村振兴,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关注乡村可持续发展,促进共享繁荣,服务于实现共同富裕远景目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乡村发展模式为全球乡村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这正是思政课以国际视野考察历史成就、培养学生开放思维的重要内容。
以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创新思政课堂方式,
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
及亲和力、生动性与趣味性,
是思政教育帮扶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理论梳理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提升理论亲和力。 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需要做到理论与案例的有机结合。 理论与案例的融合不仅可以为深奥的理论知识提供有说服力的生动素材,提升理论的亲和力,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运用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多角度认识乡村振兴的内涵和价值意蕴,引导学生践行服务乡村、奉献与扎根乡村的精神,培养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继承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思想丰富、内涵深刻、特征明显,体现着科学的唯物论观点、严谨的辩证法思维、鲜明的群众观立场,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新境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我国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指南。 中国乡村振兴理论及其伟大实践,两者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以及中国在乡村发展领域为世界所作出的贡献,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
学校课堂与田野课堂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来源于田野,将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仅要通过案例分享的方式,更要让思政教师和学生共同深入田野,走进农村,到乡村振兴的一线阵地,真听、真看、真感受,切实提升高校师生对中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理解支持,进而更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田野上的思政课”,就是将学校课堂与田野课堂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同学们通过参观考察乡村振兴做法成效,与群众、基层干部交谈,在实地调研中切身感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农村面貌带来的改变,增进学生以更广的视野培育更深厚的情怀,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和领悟力。
传统讲授与创新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的授课方式,与创新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如鼓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分享自乡村振兴推进与实施以来的家乡变化;多邀请课堂外、身边的乡村基层工作者,举办讲座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开设网上思政课教学课,借助网络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图片、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为高校举办线上交流活动提供契机和交流平台;定期开设线上故事分享,线上交流会,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乡村振兴故事,学习与传承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奉献乡村的爱农情怀等,这些教学方式都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参与乡村发展的有益实践。
(作者系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7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