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越来越空了
作者/孙树恒
一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每当车轮朝着故乡的方向转动,这句诗便在我心头悄然浮现。曾经,故乡是温暖的港湾,归乡是满心欢喜的奔赴。
一路上,村庄的房屋依旧错落有致,在日光下勾勒出静谧的轮廓。青砖黛瓦的古朴,红砖平顶的质朴,每一座都曾装满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是岁月的见证者。可如今,它们大多大门紧闭,像是一道道紧闭的时光之门,将往昔的热闹锁在里面。曾经,炊烟是家的温暖信号,是家庭主妇在灶前忙碌,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温馨画面,随着炊烟袅袅升起。如今,那冰冷的烟囱好似被岁月尘封,再难吐出温暖的气息,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村庄的变迁,却不再诉说。
二
仔细观察,“十个全覆盖”让村庄,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院墙整整齐齐,颜色一致,但是,有的大门紧锁,门上的油漆早已斑驳脱落,如同一片片凋零的枯叶,露出腐朽的木头,散发着陈旧的气息,仿佛在无声地叹息着被岁月遗忘的时光。院子里,杂草丛生,肆意疯长的野草比人还高,在微风中摇曳,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热闹。曾记多时,大人们站在村里那棵老榆树下,分享着听来的新鲜事儿,唠着家长里短,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捉迷藏时紧张又兴奋的心跳、追逐蝴蝶时清脆的笑声,似乎还在空气中回荡。可如今,人去房空,只剩下颓废的老屋在风中孤独地矗立,成为过去时光的无声见证者,它们默默伫立,像是在倔强地坚守,又像是在无奈地叹息。
三
如今的村庄,十户九空,留守的老人都是高寿的人,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后的坚守者。他们步履蹒跚,每一步都像是在丈量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们在街道缓缓走过,那根拐杖,如同老人饱经沧桑的手,见证了村庄的兴衰变迁。老人们的眼神中满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茫然,曾经热闹的场景,邻里间互助时的热情、田间劳作时的欢声笑语、节庆时张灯结彩的热闹,都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偶尔浮现。
村庄的土地,很多都包出去了,也有不少荒芜的地。曾经,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他们生活的希望源泉。视撂荒为最大耻辱的农民,如今已无力再像往昔那般,凭借一双手、一把锄头在这片土地上精耕细作。从前,哪怕是田头地脑的零碎土地,老人们都会拾掇得干干净净,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秋天的丰收。如今,他们却已满脸沧桑、步履蹒跚,再也无法扛起那沉重的锄头。田野上,只有小四轮送粪,大拖拉机翻地,曾经人欢马叫闹春耕的场面早已远去。曾经,春耕时节,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身影,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生机勃勃的春之乐章。如今,机器的轰鸣声代替了人声的喧闹,显得格外突兀和孤寂,那单调的声音仿佛在为村庄的衰落唱着悲歌。
四
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停在院子里,可院子里却只有老人。有的老人甚至去外地看孩子,回来看看又准备走,看大了孩子又回来,村子里听不见孩子的哭声,只有老黄狗偶尔的叫声打破寂静。那些有头脑的年轻人都上城里买了房子,隔三差五回村里看看。小汽车成了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却也带走了村庄的活力。老人们守着空荡荡的院子,守着回忆,盼着孩子回家的日子,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落寞,就像那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旧物件,虽陈旧却饱含深情。
五
村里老人的生活,除了简单的农事,便是打麻将、看老牌、信教,大点村子逢年过节扭扭大秧歌。打麻将时的哗啦声、看老牌时的讨论声,在寂静的村子里格外清晰,那是他们在这单调生活中寻得的一点乐趣。信教,也成了一些老人精神的寄托,在信仰中寻求内心的安宁。而扭大秧歌,算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刻了,彩绸飞舞,锣鼓喧天,老人们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笑容,可那笑容背后,却藏着深深的落寞,那是对过去热闹生活的怀念,也是对如今孤独现状的无奈。
六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去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他们的离去,带走了村子里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渐渐离世,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人口流失的速度,快得让人揪心。仿佛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大迁徙”,只不过这场迁徙的结果,那些曾经熟悉的村屯,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从地图上彻底消失。传统的农耕文化,也随着年轻一代的离开而面临传承的困境,那些古老的农事技艺、乡村习俗,正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被遗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十年,中国每天有80多个自然村消失。这些曾经充满生活气息的村落,如今没有了往日的炊烟袅袅、鸡犬相吠、老幼嬉闹,取而代之的是冷落破败、萧条寂静、残砖废墟。只有那些蔓延疯长的野草,枝藤盘错的古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里曾经的熙熙攘攘,宣告着这些村落已化为历史的符号,成为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乡愁印记。
七
谁也不怪那些离开的人,毕竟我自己也是从这儿走出去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但我还是忍不住感到惋惜,惋惜那些即将消失的村屯,惋惜那些渐渐被遗忘的乡村文化。在农村,有着城市里所没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那一片片金黄的田野,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浪,像是大地织就的金色锦缎;那清澈见底的河流,倒映着蓝天白云,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弋;那古老的庙宇,承载着先辈们的信仰与寄托,香烟袅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们的童年回忆和家族的历史,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的角落。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