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进一扇门 诉求一站解
——全省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纪实
在宿迁泗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的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刷新了人们对基层治理的认知。这里整合22个部门资源,配备10间调解室、1间心理咨询室,6大中心成建制入驻,并设立劳动仲裁庭、法院速裁庭,与县行政服务中心仅一街之隔,形成“群众办事进政务中心,解纷止争进综治中心”的“一体两翼”便民服务新格局。
群众遇到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债务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物业纠纷等,都可以到综治中心“找个说法”。
“过去不管是问个事还是办个事,都要跑好多个部门,现在直接来综治中心,大厅领号就能解决问题,省时又省心!”前来咨询养老金问题的李大爷竖起大拇指。
泗阳县综治中心不仅是宿迁市探索“只进一扇门,诉求一站解”的实践范例,也是全省推进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缩影。
目前,全省95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全部建成投用、开门服务群众,有效提升了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筑牢了更高水平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基层基础。
3月31日至4月2日,记者走进苏州、泰州和宿迁三地的综治中心,一探全省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整合资源,让群众诉求“一门办”
“就像进了三甲医院,各科专家都在同一栋楼里。”前来宿迁市宿城区综治中心调解劳资纠纷的张先生形象地说。
宿城区综治中心设立引导受理、多元化解和指挥调度等功能区,群众在大厅接待区经过登记之后,即被安排到对应的接待室,由区各政法单位、教育局、住建局、人社局等相关派驻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问诊”。
在某一小区从事建筑工地保洁工作的刘某等17人多次向所在的保洁公司索要工资未果,听说有个“说理的地方”可以去试试,他们便来到了宿城区综治中心。
了解来龙去脉后,中心派单给常驻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随即通知保洁公司到中心调处。在调解过程中,区司法局调解员予以协助,区法院指派法官开展指导工作。很快双方就达成调解协议,保洁公司当月月底前一次性给付全部拖欠工资,法院审核后依法予以司法确认,纠纷顺利化解。
“我们之前还以为要在各个单位来回跑,没想到中心直接帮我们解决了问题,真是来对了地方。”刘某称赞道。
案结事了并非终点。该案结束后,住房城乡建设局对用工不规范问题进行梳理后,提请宿城区综治中心牵头,邀请各相关部门参与,共同约谈辖区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就规范农民工用工、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规避常见用工风险、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等提出要求,努力帮助大家将潜在的风险隐患遏制在萌芽阶段。
据介绍,近年来,全省各地着力提升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水平,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统筹推动诉讼服务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多中心合一”,汇聚相关部门精干力量,建成各类专业调解室,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如今,群众进综治中心“一扇门”,便能让各类矛盾纠纷找到“出口”,让办事维权“找得到、问得清、看得懂”。各部门工作人员也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共建共治格局,焕发着“群策群力”的生机和活力。
规范机制,让矛盾纠纷“一站解”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运行机制是关键。
为让综治中心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集散地”,真正实现各部门综合联动、治在一线,全省各级综治中心不断健全完善标准规范、运行顺畅、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常熟市常福街道有一个拥有1544户业主的商业广场,业主多次因争抢车位闹得不可开交。街道综治中心在进行矛盾纠纷全量分析研判时发现该问题后及时介入,联合社区、物业逐户走访,摸排居民、商户及流动车辆底数,并牵头召集城管、律师、交警、物业、第三方及属地社区等多方会谈,经过深入讨论,最终共同制定了解决方案,业主们都表示了认可。
得益于中心顺畅的运行机制,这起一触即发的矛盾纠纷被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中。
泗阳县综治中心实行“前店后厂”管理模式。“派驻人员是‘前店’,履行登记接待、引导告知等职责,运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措施实质化解矛盾;后方部门是‘后厂’,对‘前店’作用发挥情况负责,及时提供强大后援支持,将‘前店’无法解决的事项导入相关程序,依法规范办理回复。”泗阳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朱先旺告诉记者,中心应受理尽受理群众诉求,录入平台,分类分级进行流转交办,并同步发送短信告知来访人,一般应当天完成,有特殊情况的,时间不得超过3天。
在朱先旺看来,只有打通了路线,发挥专业力量优势,综合运用各种调解方式,为进入中心的信访诉求、矛盾纠纷提供全程服务,才能做到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行。
为推进运行机制规范化,全省各级综治中心不断探索——
泰兴市综治中心打造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纵向贯通市、镇、村三级,横向打通各个矛盾调解单位,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
苏州市相城区综治中心组建多元多维、共建共享的调解“资源池”,构建“调解前置、信访跟进、仲裁分流、诉讼断后”的矛盾化解全链条;
常熟市综治中心针对20种非警务类纠纷警情,建立信息互通、矛盾联调的工作模式,推动非警务类矛盾纠纷即时流转、高效处置、跟踪问效闭环。
多维赋能,让治安风险“一体防”
在相城区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室,一块巨大的电子屏上,“社情民意一件事”大数据感知平台数据实时跳动,网格巡查、12345热线等66个诉求渠道上报的各类问题排查清单一目了然。
平台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全渠道、全时段快速受理群众诉求,根据轻重缓急和行业标准,按照2小时、24小时、72小时等时效进行分类处置。同时,还能智能分析平台所汇集的苗头性、规律性、趋势性信息,自动触发“蓝橙红”三色预警提示,并自动筛选矛盾纠纷类事项,为后续处置提供精准指引。
2024年6月,12345热线、寒山闻钟论坛等均收到多位市民反映,元和街道某小区正在筹备业委会,有市民认为社区存在沟通不畅、指导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短期内,同类诉求持续增加并触发了“蓝色预警”。
经相城区综治中心研判,认为存在矛盾上行风险,随即生成工作提示单,并派发指令至元和街道。街道接到相关指令后,第一时间介入,及时与小区业主沟通,就业主们所关心的成立业委会具体步骤和细则规定进行答疑解惑,同时物管科及社区全流程跟进。最终,在综治中心的指导下,历时4个月,该小区于10月份依法依规顺利成立业委会。
如今,全省各级综治中心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在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泰州市海陵区综治中心,记者在该中心自主研发的“海陵政法通”应用系统上看到,系统每天汇集调解组织接待、基层网格排查、12345热线反映、自媒体达人网络巡察等渠道收集来的问题隐患,并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加强前端感知,及时预测预警,实现闭环处置。
“线上收到信息,线下我们统一派单分流、分析研判、督查督办、提级管理、回访反馈,目前累计受理分流各类事件近30万件。”海陵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金刚介绍说。
每个月的15日,常熟市委、市政府及各板块主要领导都会收到一份由常熟市综治中心汇总整理的“月度通报”,按照“绿黄橙红”四色对各板块平安稳定工作作出评价。通过月通报、季研判,常熟市综治中心迅速锁定问题区域和突出问题,通过落实责任主体,精准定位、靶向治疗,帮助各成员单位整改到位,督促提升平安建设精细化水平。
为筑牢“第一道防线”,泰兴市村居每周、镇街每半月召开社会矛盾纠纷研判会议,及时发布预警提示、研究解决问题,市镇两级综治中心每月对疑难复杂矛盾和突出信访问题,集体会商制定化解方案,加强督办落实。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重要载体。下一步,全省将扎实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综治中心,使群众的每一个诉求有人办、依法办,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专栏阅读
来源丨江苏法治报 江苏政法
编辑丨黄笑
审核丨张可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