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戒毒所,与被管教戒毒人员沟通交流,掌握第一手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工作。
“周村区检察院研发的‘应送戒未送戒检察监督数字模型’,帮助我们精准发现了强制隔离戒毒执行中的脱管漏洞,为打破跨部门衔接壁垒、实现闭环管理提供了关键支撑。”3月21日,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杨传党在淄博市周村区“检警戒”三方协作意见会签现场,对周村区检察院构建数字监督模型助力戒毒执行规范化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这是周村区检察院不断探索的成果。该院自主研发五大数字监督模型,构建起覆盖强制隔离戒毒全流程的动态监督体系,成功堵住执法衔接中的“断链”漏洞,实现戒毒执行监督从“人工纠偏”迈向“数字闭环”。
2022年4月,周村区青年职工李某被检出毛发中含有甲基苯丙胺,经调查,其曾因多次吸毒被行政拘留。次月,淄博市公安局周村分局认定李某吸毒成瘾严重,对其作出行政拘留13天、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的决定。然而,13天的行政拘留期满后,李某却未被移送戒毒所。
2024年4月,周村区检察院在监督中发现李某强制隔离戒毒的行政强制措施未执行,此时距离其行政拘留释放已经过去近两年。这暴露出执法衔接的漏洞——公安机关作出决定却未移送,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沦为“沉睡”的文书。
这两年,李某因未及时戒毒,毒瘾反复发作,家人疏远,社区帮扶也无济于事。
类似问题并非首次出现。2018年3月,公安机关对王某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期限为两年。王某在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期间,公安机关在办案中发现王某涉嫌贩卖毒品罪,办理离所手续后,将王某带离戒毒所。后王某犯贩卖毒品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刑满释放后,王某未及时返回戒毒所执行剩余戒毒期,脱离监管数月。
强制戒毒决定不能成为一纸空文,检察监督要跟上。彼时,传统监督手段局限明显,人工翻阅卷宗耗时费力,跨部门衔接存在信息壁垒,导致案件线索发现滞后。
如何突破困局?周村区检察院将目光投向了数字模型建设。该院自主研发“应送戒未送戒检察监督数字模型”,通过比对公安、戒毒所数据,模型筛查出多起类似“漏管”案件。
自此,该院以问题为导向,陆续构建五个数字模型,形成监督闭环——“应送戒未送戒检察监督数字模型”实时比对公安机关决定书与戒毒所接收名单,自动预警未移送人员;“戒毒余期执行违法监督模型”通过监控刑罚执行期满后剩余戒毒期的执行状态,防止“断档”;“跨区域衔接异常监督模型”打破地域信息壁垒,追踪异地执行中的脱管风险;“执行时效超期监督模型”设定各环节72小时限时流转规则,超期自动报警;“脱管人员动态追踪模型”建立“一案一闭环”台账,通过跟进监督实现追踪送戒,同时实时监测脱管后重新送戒期间的动态轨迹。
周村区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吴媛媛介绍,五大数字模型上线后,监督效率提升至传统手段的两倍以上。一年内,系统筛查出15起案件线索,该院调查核实后发出6份检察建议。李某案中,检察机关发出建议当天,公安机关便将其送至戒毒所;针对王某案暴露出的脱管问题,28名类似人员被重新纳入监管。
该院还通过进一步升级“司法行政强制戒毒执行清单”,让监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该院依托大数据模型实时监控执行进度,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与时限。公安机关须在决定书下达24小时内向戒毒所报备,驻所检察官每日核对人员名单,模型自动扫描异常数据,每月联席会议上,“检警戒”三方共同研判风险点。
成效数据印证变革:送戒率达100%——2024年以来,周村区强制戒毒决定书全部及时执行,无一漏送;执行周期缩短60%——各环节流转时间从平均5天压缩至72小时内;脱管风险清零——历史遗留的脱管人员全部重回监管,新增案件动态跟踪率100%。
在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李某在日记中写道:“晨跑时能看见围墙外的柳树冒芽了。”严格的戒治让她重拾生活希望。
山东省人大代表、周村区城北中学教师张红岗在了解周村区检察院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工作后说,从人工巡查到数字建模,周村检察的五大数字模型如同五把“密钥”,疏通了跨部门衔接的堵点,织就了一张“不放弃任何人”的救赎之网。
如今,在周村区检察院数字检察办公室,数据模型持续运行着,每一条预警背后,都是一个亟待挽救的人。正如张红岗所言:强制戒毒执行不是终点,而是无数个“李某”和“王某”重启人生的起点。检察监督的目的就是护航他们的“重生之路”。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