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于启章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一、“99个人都跑了,就剩我一个”

1990年代初的安徽乡村,一位年轻农民正面临着生活困境。

因为家境贫寒、文化不高,王仁和早早便只能回家务农,可事实上,仅仅种地又难以糊口。

1993年,抱着一丝改变命运的希望,王仁和来到合肥,开了一家小粮油店,开始蹬着三轮车进城卖大米。

卖大米不需要多少文化,却让他第一次摸到了商品流通的门道。

几年下来,王仁和积攒了一点微薄的积蓄,总算勉强维持了生活。

然而在卖米过程中,他对农民“丰产不丰收”的无奈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100斤黄灿灿的稻谷,卖的钱买不回100斤化肥”。

“粮食贱卖”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这个朴实的农民,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能否把大米进一步加工,提高附加值,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的问题?

1996年,王仁和决定放手一搏:尝试用大米做米线。

他在合肥南郊一个简陋的院落里创办了自己的小作坊。

当时他的想法很质朴:把卖不出去的大米变成米线,既能让农民的辛苦不白费,也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仁和创业初期称得上是举步维艰:

米线这种食品在当时的安徽几乎没有任何市场基础,消费者闻所未闻,甚至不知道米线“怎么吃”。

王仁和只得天天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免费送米线供人品尝,以期打开市场。

整整十年,他风雨无阻推广米线,投入的热情远远超过收获的回报。这期间,许多同行知难而

退,但王仁和咬牙坚持下来。

“做米线的100个人里,99个都跑了,就剩我一个人在干”——他日后以玩笑的口吻如此描述当年的执着。

正是凭着这种不服输的韧劲和对初心的坚守,他在看不见前路的黑暗中默默耕耘,没有放弃心中那个朴素的梦想。

其实到2005年前后,王仁和的米线小作坊依然规模不大,勉强糊口,算不上真正“做起来”。

但长期的磨砺让王仁和一直在加深对于米线产业的理解,也是靠着自己的执着,他熬过了最艰难的黎明前黑暗,为即将到来的转机做好了准备。

二、“改不好就死,不改死路一条”

2006年,王仁和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年,他大胆尝试,创办合肥王仁和米线厂,将“小作坊”推向“前店后厂”的模式。

同时,面对安徽本地消费者,他深知必须在产品上下功夫。

王仁和远赴米线发源地云南,请来两位米线大师傅传授正宗过桥米线和多样吃法,包括热汤烫熟、红烧牛肉浇头、凉拌米线等制作秘诀。

有了地道的配方和改良的口味,受到食客的欣赏,王仁和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许多合肥人第一次发现,原来米线还能这么好吃。

王仁和形容那段日子:“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十年摸索终于迎来曙光。

随着口碑扩散,王仁和米线的品牌逐步在安徽打响,2006年至2012年间陆续在合肥及周边开出了数十家直营米线店,生意越做越红火。

一碗碗筋道爽口的米线,成为当地老百姓喜爱的特色美食,“王仁和”也逐渐成为合肥米线的代名词。

在这一阶段,王仁和不仅亲自把关口味调试,还不断根据顾客反馈改良汤料和配菜,用心打磨每一道出品,奠定了品牌初期的良好口碑。

与此同时,随着门店增多,他敏锐地意识到:仅靠作坊式生产和夫妻店经营,难以支撑更大的梦想。

品牌升级和转型势在必行。

王仁和亲自订下两个转变方向:首先,米线生产需要突破手工的小作坊模式,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其次,企业必须从单纯餐饮拓展到产业化运作。

经过反复思量,王仁和做出了创业生涯中最关键也最艰难的决定:自主改造生产设备,实施自动化转型。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因循守旧,坐视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要么破釜沉舟,投入巨资研发自动化米线生产线。

然而,研发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米线行业一向门槛低,国内尚无成熟的自动化设备可供借鉴,这意味着所有设计创新都要靠自己摸索。

同时,研发投入巨大且风险高,万一失败,辛苦打下的江山可能毁于一旦。

即便如此,执着的王仁和选择背水一战:“改不好就死,不改死路一条。不改是等死,改了失败也是死路一条,那就拼一拼!”

在他的动员下,公司组建了一支攻坚小组,他亲自带队进驻一家宾馆闭门研发40多天,团队日以继夜绘图试验,无数次失败再重来。

半年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攻克技术难题,2010年11月,第一条自主创新的米线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


王仁和的米线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投产后效果立竿见影:产能大幅提高,产品成本下降,米线品质更加稳定。

这场自我革命使企业摆脱了产能瓶颈,抢抓住了市场机遇,也把“王仁和米线”带上了新的台阶。

王仁和深有感触地说,正是那次放手一搏,把企业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更印证了他坚信的一个道理:执着、用心、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三、从小作坊到行业龙头,一年7亿

完成自动化改造后,王仁和米线进入了稳健扩张和产业链深耕的全新阶段。

现代化的生产线让米线日产量大增,产品迅速走出安徽,销往全国。

很快,“王仁和米线”从区域小吃变身为覆盖全国并且出口欧美、东南亚的知名品牌,年产值突破7亿元。

小作坊出身的企业,一跃成为米线行业的龙头。面对成功,王仁和没有陶醉于数字,而是冷静地思考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他的答案是: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米线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抓在自己手里,形成一个闭环的循环经济生态。

从原料、配料、生产再到市场,四管齐下。

1. 紧抓原料,守护源头

首先原料端,王仁和将触角延伸到水稻种植领域。他深知:“做好米线,主要靠大米”。

2018年前后,王仁和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家种地。尽管家人和团队都劝阻他不要“分心”,但他毅然投身农业基地建设。

他邀请了省农科院及国内权威机构的六位农业专家组建科研团队,其中四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两位享受省政府津贴。

这批顶尖人才肩负的任务,是为王仁和培育米线专用水稻品种。

专家们依据米线生产对直链淀粉含量的特殊要求,与种子公司合作选育新品种,在王仁和的示范基地试种成功后,再推广给周边农户规模化种植。

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公司以“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以合肥肥西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五个地市共8万亩水稻基地种植,为企业提供稳定粮源。

为了让农民愿意种、种得好,王仁和开出了优厚条件:稻谷随行就市的原则设定保底价格,若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实际收购价在市场价基础上上浮5%。

这种让利于农的订单模式极大调动了农户积极性——2024年公司5万多亩水稻订单两天内即被一抢而空。

稻谷收上来后,王仁和与中储粮紧密合作,会将原粮存入国家粮食储备库。

现代化的中央储粮库恒温恒湿,无需过去那种化学药剂熏蒸,而是充氮气保粮,杜绝虫害。

陈化后的稻谷米质更佳,再从粮库按需调拨给米线工厂使用。这一套流程确保了原料大米品质始终如一,不受季节和产地波动影响,也使王仁和米线实现了全程可追溯的源头管理。

从一粒米到米线所需要的工序


2. 直控配料,资源循环

在配料端,王仁和同样坚持产地直控。

他发现米线产品中有大量酸菜、泡菜的需求,例如经典的酸菜米线需要风味独特的“长寿菜”作配料,于是便斥资1亿多元建立了自己的泡菜加工厂,引进先进发酵工艺生产酸菜。

公司还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芥菜品种选育及相关技术研发,建立了万亩长寿菜种植基地和万吨长寿菜加工厂,使用酿酒下脚料制成的酒糟菌肥改良土壤,让蔬菜高质高产。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米线从主料大米到辅料蔬菜,都有了自有或合作基地为依托。

王仁和打造的循环农业模型中,“吃干榨尽每粒米,只为一碗好米线”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操作准则:

一粒稻谷除了做成米线的部分,洗米水和边角料可以酿酒,副产的酒糟可养菌制肥;有机肥还田种植水稻和长寿菜;农场、工厂、餐桌紧密相连,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闭环。

3. 产线升级,精益求精

在生产端,王仁和也持续投入科研,精益求精提升制造水平。

继2012年首条生产线后,王仁和一直在不断升级改造设备:如今园区里的自动化产线已迭代至第四代,新的第六代产线厂房也即将投产。

这些现代化车间占地数万平米,配备先进的浸米、磨浆、蒸制、冷链包装一体化流水线,实现了米线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

王仁和还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针对米线易酸败断条等技术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例如,以前行业内为了防止米线变酸,常在米浆中添加乳酸或防腐剂,但国家标准明令米线制品不允许添加任何添加剂。王仁和坚决执行这一标准,通过改进工艺和冷藏保鲜技术,实现了零添加剂生产,保证产品纯正安全。

据统计,监管部门每年对王仁和米线飞行检测逾1200次,从未发现一起违规添加或质量问题。

4. 赋能行业,开放共赢

在市场端,王仁和集团也适时调整战略,从“自己开店卖米线”拓展到“赋能行业、合作共赢”。

一方面,利用产能和品质优势,王仁和开始为国内众多知名餐饮连锁品牌供货。

例如湖南米粉连锁霸蛮、全国米线连锁阿香米线,甚至盒马鲜生新零售超市、山姆会员店等,都与王仁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这些大客户之所以选择王仁和,看中的正是其供应链的稳定与产品品质的可靠。

有业内人士提到,米线行业一些痛点如口感稳定、保质期等,小作坊难以解决,而王仁和通过源头把控和数据化标准成功克服了这些难题。

另一方面,王仁和集团也积极拓展零售渠道,自主研发鲜米线方便食品,进入高端超市和新零售平台,将传统米线变成现代快消产品。公司甚至联合战略投资方成立创业基金,孵化培育更多新兴餐饮品牌,与之形成生态联盟。


王仁和自研的鲜米线方便食品


这种开放共赢的心态,使王仁和从一家企业成长为连接上下游的产业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价值创造。

经过这一时期的深耕细作,王仁和集团也打通了农业、工业、餐饮服务业的全链条融合发展路径。

有领导提到王仁和,评价他是“一根筋不回头的农民”,认准了就扎下根干到底。

王仁和也笑言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强”,“从卖米到做米线,又来种地,折腾了这么多艰难道路”,哪怕农业板块一开始每年亏损两三百万,他依然坚定投入,“即使亏本我们还要坚持做”,相信终有一天能实现盈亏平衡。

四、执着、用心、创新

步入2020年代,王仁和集团在保持国内米线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开始施展更宏大的远见,构建智能化、全球化的新生态版图。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浪潮,这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依然走在时代前沿,引领着百年传统美食的蝶变升级。

在产能布局上,王仁和一直秉持着“穿钉鞋、拄拐棍,步步扎实”的原则稳步扩张。

比如,近年旺盛的市场需求使现有产线几乎天天满负荷运转,产品长期供不应求。为此,王仁和不打面子牌、不搞空架子,而是根据实际订单增势,投入重金新建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2023年王仁和集团在合肥新增了两条现代化米线生产线,单此项目投资就超过3亿元;紧接着又在园区东侧开工兴建一座新厂房,引进第六代全自动生产线,预计不久即可投产。

随着这些项目落地,企业年产值有望跨上10亿元台阶。

王仁和豪迈地订下目标:“明年一定超10亿,五年内突破20亿”。这不仅是数字的飞跃,更意味着米线这一传统品类正在被他做成一个现代化的大产业。

正如他所言:“这个市场空间很大,小作坊多而工业化生产的少”,王仁和坚信米线行业大有可为,自己不过刚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而已。

在智能化方面,王仁和也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打造智慧供应链。通过物联网和信息化手段,公司实现了种植基地、生产车间、物流渠道到终端门店的数据贯通。

目前,王仁和生产的每一批次米线从水稻品种、种植农场、储存仓库到加工日期,都有可追溯的数字档案。这种全程可追溯体系不仅提升了内部管理效率,也增强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信心。


王仁和集团所获部分荣誉


王仁和还提到,在生产环节,新一代工厂也将运用更多自动化装备和工业机器人,以减少人为干预、提高良品率。

同时,针对不同消费人群,他们还研发了低GI(血糖生成指数)米线、五谷杂粮米线等新品类,并通过数字化反馈快速迭代产品,满足健康化、个性化的市场趋势。

而在市场与生态方面,王仁和更是把目光投向了全球。

近年来,王仁和米线产品已出口至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品味中国好味道”成为企业的新使命。

这一远景并非空想:随着中国消费品牌出海浪潮,王仁和集团正借助国内高端商超布局海外的契机,将鲜食米线推向国际市场。

例如,盒马、生鲜电商等合作伙伴在东南亚开店时,也把王仁和的米线产品带到了当地货架;又如山姆会员店的全球采购体系,让王仁和米线走进了欧美市场的华人社区甚至寻常百姓家。

为了支撑国际化战略,王仁和集团在内部进行了体系升级和团队建设。

首先是在管理团队中引入具有全球视野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管理架构。

比如,新生代职业经理人加盟后,就为企业带来了现代品牌运营和供应链管理的新思路。他们不仅巩固了王仁和与霸蛮、阿香等国内餐饮巨头的合作,还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与跨国食品公司和当地分销渠道接洽合作。

在这种开放的组织氛围中,王仁和乐于授予团队更多职责。

他常说:“老板厉害不算厉害,团队厉害才算厉害”。在企业内部,他营造出一种“人人都是主角”的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这种团队精神保证了即使面对新领域新挑战,公司各板块依然运转高效、攻坚克难。
在经营管理上,王仁和已经逐步放权给专业团队打理,但在关系企业长远的重大决策上,他依然亲力亲为,把控方向。

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王仁和时常深入一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生产车间,都能见到他朴素的身影。

综观王仁和的创业之路,从蹬三轮车卖米到统领数亿产值的产业集团,其间的艰辛和辉煌都离不开他内心坚守的执着、用心、创新的精神内核,这也是王仁和集团的核心文化。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王仁和和他的团队正打造一个米线产业的生态圈:上游联合万千农户和科研力量,中游链接现代工厂和冷链物流,下游服务亿万消费者和合作伙伴。

五、结语

在中国军旅影视史上,《士兵突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个憨直坚韧的许三多更是成为感动无数人的存在。

记得一个桥段中,班长让许三多做一个单杠动作,许三多总是数着数儿做,三十个已觉不易,便掉下了杠。

班长说:“你数个屁数儿呀,只想着做动作!”结果许三多最后做了三百三十三个。

在王仁和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质朴和坚韧。

事业起步时,10年默默推销米线,百折不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从未言弃,一根筋地认准目标奋进不息。

企业转型时,小到一碗米线的口味改良,大到整个供应链的品质管控,他无不投入极大热忱,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开拓创新时,他敢为人先地研发自动化设备,率先探索农业种植新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引领行业升级。

更难得的是,创业近30年,王仁和仍旧认为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记得在一次陪同客户拜访黄山风景区的活动中,年过五旬的王仁和主动要求试挑景区挑夫的担子,一下子扛起200多斤重物健步而行百米,把在场的人看得目瞪口呆。

王仁和却不当回事,笑言:“我毕竟是农民出身,这点力气不算啥。”

当农民、帮农民、做好农产品,为此“执着、用心、创新”,这是王仁和的来路,也是整个集团不改的初心。

排版| 七雨| 于启章主编| 孙允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