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请星标本公众号」


最近,“砂锅酒馆”成了餐饮赛道的新晋顶流。线上热度也持续攀升。

从武汉的满小二砂锅酒肆到上海的彧玖食坊・川式砂锅酒馆,从合肥的蜀大条砂锅到宜昌的砂咕咕・砂锅小酒馆,“砂锅+酒吧”的模式正在全国多地快速铺开。

当传统砂锅突破“街边快餐”的刻板印象,与酒馆经济碰撞出全新化学反应,这场“砂锅+”的场景革命究竟如何颠覆餐饮逻辑?砂锅酒馆到底是品类创新的突围样本,还是昙花一现的流量泡沫?

01

“砂锅酒馆”走红

“砂锅+”再填新物种?

2023 年,砂锅菜走红,促使砂锅餐饮热度持续上升,到 2024 年更是迎来爆发期。

据相关数据,截至 2024 年上半年,全国餐厅名称含 “砂锅” 的门店超7 万家,相比 2023 年底增长 15.8%。砂锅餐饮的火爆,吸引了众多忠实食客。

在抖音上,砂锅相关话题播放量达百亿次,其中 #砂锅菜话题播放量26.4 亿次,# 砂锅粥话题播放量也是 26.4 亿次。


随着砂锅热度不断攀升,不少小酒馆创业者瞅准时机,将小酒馆模式与砂锅菜系融合,推出砂锅酒吧这一餐饮新业态

目前,砂锅酒吧在各大媒体引发较高热度。抖音上,“砂锅酒馆”“砂锅酒吧” 等话题播放量近千万次,且数据还在快速增长;在小红书检索 “砂锅酒馆”,能弹出7000 多篇种草笔记。

通过归纳分析这些笔记发现,全国多个城市都出现了“砂锅 + 酒馆”模式。

武汉的满小二砂锅酒肆,是一家主打砂锅与酒饮融合的特色餐厅。

店内菜品多样,有砂锅古法坛肉、砂锅云南油焖鸡、砂锅麻酱牛肉等砂锅菜肴,还提供各类特色酒水,特别适合好友相聚小酌。

其装修采用新中式风格,环境雅致,设有包间,十分精致。目前,满小二已在武汉开设多家门店,如青年路店、武汉天地店等。


上海浦东新区成山路有一家彧玖食坊・川式砂锅酒馆

该店主打川味砂锅,菜品以砂锅芸豆、麻辣豆腐、水煮肉等为主,采用开放式厨房,让现煲现烧的烟火气直观呈现给顾客

酒水方面,有香气馥郁的桂花米酒、口感清爽的力波啤酒,还有青梅酒、桃花酒等。

店内装修以中式风格为主,布置有大熊猫装饰等元素,充满烟火气息。


合肥的蜀大条砂锅,不仅提供各种美味的砂锅菜肴,还融入酒吧的休闲氛围; 河北张家口的桥西二一三酒吧,把京味砂锅与酒吧相结合,为顾客带来独特用餐体验; 湖北宜昌的砂咕咕・砂锅小酒馆,门店面积 200 多平方米,以 “码头文化 + 江湖感 + 侠客风” 为设计主线,定位为 “砂锅配酒・自在我有”,在空间设计中融入五行元素,打造沉浸式场景餐厅。


通过对上述各地砂锅酒馆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砂锅酒吧普遍呈现三大特点

产品组合:融合地域特色砂锅菜品与中式酒饮。比如武汉的满小二云南风味的砂锅油焖鸡配大理青梅酒;上海彧玖食坊则是麻辣豆腐砂锅搭配川派小曲清香型白酒。 场景打造:以新中式或江湖风为主调,融入沉浸式设计元素。如湖北宜昌砂咕咕・砂锅小酒馆,以 “码头文化 + 江湖感 + 侠客风” 为主线。 运营模式:正餐时段主推砂锅菜品,菜品丰富,夜间切换为酒吧模式,灯光调暗、营造适合饮酒社交的氛围。

目前酒吧+小酒馆的模式也遭受了不少的市场批评。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砂锅作为正餐的“下饭菜”与酒吧的“下酒菜”定位难以兼容,客单价一旦提升(如酒水溢价),消费者易产生“用酒吧的钱吃快餐”的心理落差”。

02

砂锅酒吧爆火背后

砂锅正成为餐饮创新的“万能容器”

随着砂锅酒吧模式饱受争议,但其背后反映出砂锅餐饮当下的核心趋势:“砂锅+”模式已从单一品类创新,升级为全品类渗透的“战略级载体”。

1、通过多场景融合、供应链标准化及品牌年轻化,砂锅正在重构餐饮价值链。

这意味着砂锅不再局限于传统菜品,而是作为“万能容器”,向火锅、快餐、正餐、小吃等全品类渗透,成为打破品类边界、实现流量互引的关键工具。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其他业态品牌将砂锅融入原有品类,拓宽品类矩阵。

如以“社区之王”著称的紫光园在去年9月推出北京首店“友涮·清真铜锅涮肉”,构建“砂锅+火锅+烧烤+主食+饮品”多品类矩阵。该店人均消费75-90元,主打现切牛肉,精准吸引社区客群。

袁记云饺在佛山首店推出“有料砂锅系列”,采用“砂锅+饺子”模式,推出砂锅油泼虎皮肘子、砂锅酸菜炖骨头、砂锅油泼狮子头、砂锅酱香鸡四款产品,单品定价28-30元,兼顾主食与小吃需求。

还有菜鱼品牌“鱼你在一起”新增砂锅菜 SKU,形成 “酸菜鱼 + 砂锅” 双爆品,覆盖多元场景。

其次,新品牌以砂锅为核心,打造差异化体验,快速占领下沉市场。

罗马砂锅:将川菜融入砂锅,主打明火现点现做的川式砂锅菜,配合复古市井装修风格,精准切入下沉市场。

通过标准化运营,两年内迅速扩张至百家门店,成为下沉市场的典型代表。

最后,连锁巨头通过复用供应链+砂锅的方式,试水砂锅细分赛道,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海底捞推出副牌“从前印象砂锅菜”,主打川湘家常菜,人均消费50元,延续优质服务(如免费美甲、儿童活动),强化明档现做的烟火氛围。

和府捞面则通过子品牌“和小二”以“砂锅菜饭+铜盆火锅”组合切入,人均41元,通过“免费续米饭+自助饮料”提升性价比,精准定位年轻消费群体。

2、砂锅之所以能突破传统品类限制,成为餐饮行业跨品类创新的“万能搭子”,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大核心驱动力:

1、产品力:一口砂锅装下“中国胃”的多元需求。砂锅的“万能”不在于容器本身,而在于它能巧妙平衡餐饮业最难调和的矛盾

口味百搭,可兼容各地域风味。砂锅本身没有地域限制,但能兼容各地风味:川式砂锅麻辣鲜香、粤式啫啫煲讲究镬气、湖南钵子菜强调热辣。 器皿厚重,咕嘟沸腾,锅让现做感觉“更真实”。砂锅的厚实器皿、咕嘟冒泡的视觉效果,恰好能“表演”现做感:明档厨房里厨师浇上热油、砂锅上桌时仍沸腾的瞬间,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现制”的心理需求。 效率革命的伪装者。快餐要快饭、正餐要慢,砂锅却能两头通吃。中央厨房预制浇头+门店现煮汤底的模式,让同一品牌既能做15元工作餐,也能卖88元火焰鱼头。

2、品牌力:砂锅是“行走的广告牌”。砂锅不仅是餐具,更是品牌符号化的超级载体。

器皿即IP,可放大传播效应。砂锅的器皿属性天然具备传播基因——海底捞砂锅副牌以巨型砂锅模型打造门头记忆点,和府捞面子品牌“和小二”用砂锅造型LOGO强化品牌符号。 砂锅自带“热乎气”,天然适合打造沉浸式体验。罗马砂锅以明火砂锅菜+市井装修,复刻川渝街头烟火气;郭铁柱泥炉火锅用炭火现煮,打造“围炉煮茶”式社交场景。

3、供应链力:中央厨房让砂锅“全国复制不打折”

砂锅热潮背后,是供应链企业暗中角力。

罗妈砂锅把每道菜的酱料配方锁进中央厨房,4个月开出321家店,门店只需加热就能出餐; 姐弟俩土豆粉用中央厨房统一供应“无矾土豆粉”,彻底解决传统砂锅米线易断的尴尬; 仟味高汤研发了鸡汤、酸汤、菌汤等8种砂锅专用汤底,成都砂锅菜靠它开到东北,口味差异从“十里不同”变成“全国统一”。

03
砂锅“百搭”背后,是创新红利,还是品类困局?

砂锅作为“万能容器”,为餐饮创新提供了新路径,“砂锅+”模式在市场中迅速铺开

然而,在快速扩张过程中,该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核心矛盾,阻碍了其持续健康发展。

1、场景融合的矛盾:正餐刚需与社交属性的冲突

砂锅作为传统“下饭菜”,与酒吧的“社交饮品”属性存在天然的消费场景割裂。砂锅菜通常绑定正餐场景,强调饱腹感和性价比,而酒吧的核心在于社交放松与情绪消费。

两者的结合容易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砂锅的“家常感”难以支撑酒水的溢价,而夜间饮酒场景又弱化了砂锅的“主食”功能。

部分砂锅酒馆试图通过调整灯光、音乐等方式切换场景,但顾客仍对“吃砂锅配酒”产生违和感,认为高价酒水与砂锅的平民化定位不匹配,复购意愿低迷。

这种矛盾的本质在于:砂锅的正餐属性与酒吧的社交属性在消费心理上难以兼容导致品牌定位模糊,用户体验割裂。

2、 文化符号的浅层化:地域特色与商业复制的失衡

砂锅作为地域饮食文化的载体,在规模化扩张中被简化为视觉符号,失去风味深度。

砂锅酒吧常通过装修风格(如江湖风、市井元素)或地域标签(如川味、云南风味)吸引眼球,但实际菜品因供应链标准化导致风味趋同,地域特色仅停留在表面。

例如 一些主打“川式砂锅”的门店为迎合全国市场,将麻辣口味调整为“微辣甜鲜”,反而失去核心客群的认可;以“复古市井”为卖点的门店,因菜品缺乏差异化被诟病“装修热闹,味道普通”。

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符号被过度符号化,地域特色仅作为营销工具,而非产品内核,导致品牌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

3、品类创新的两难:灵活性与定位模糊的矛盾

砂锅的“万能容器”属性虽能兼容多品类,但过度泛化可能导致品类定位模糊,削弱消费者价值感知。

砂锅既可做火锅、炖菜,也可搭配小吃、主食,这种灵活性使其成为餐饮创新的工具。

然而,若缺乏核心记忆点(如独特工艺、食材),砂锅易沦为“加热工具”,消费者难以感知其不可替代性。

例如部分品牌将砂锅与饺子、酸菜鱼等原有品类强行结合,虽短期内吸引尝鲜流量,但因烹饪逻辑不兼容(如砂锅炖煮与饺子水煮的口感冲突),最终陷入“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不精”的困境。

这种矛盾的本质在于:品类的过度延伸模糊了砂锅的核心价值,导致消费者对砂锅的认知从“特色载体”变为“普通工具”,削弱了品牌的市场辨识度

4、预制菜标签与“锅气表演”的信任鸿沟

近年来,砂锅的特性成为“预制伪装”的最佳载体。部分门店通过砂锅器皿的保温性掩盖预制痕迹,如将中央厨房预制的熟食简单加热后上桌;“油泼辣子”等本应现制的工序被简化为表演性动作,实际调味完全依赖预制酱料包。

这种“表演式烹饪”正在透支行业信用。消费者反映:“看到服务员从冰箱取出预包装食材倒入砂锅,所谓的现做就是个笑话”; “花50元吃的砂锅,和20元外卖料理包味道一模一样”。

这种矛盾的本质在于:预制菜的工业化特性与消费者对“现制感”的期待存在根本冲突,导致品牌信任度下降。

要解决上述矛盾,砂锅餐饮需要从以下三个方向破局:

(1)明确预制环节,重建信任• 主动标注预制环节,如“中央厨房预制+门店现烹”,让消费者知情

• 引入智能控温砂锅等设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真现制”;

• 将溢价点从“伪现做”转向食材品质(如有机食材)或文化体,提升消费价值感。

(2)深度绑定文化,强化地域特色

• 将砂锅与特定地域饮食文化深度结合,如煨汤砂锅、煲仔饭砂锅,而非泛化标签;

• 在菜品研发中融入地域风味的核心工艺,避免“千店一味”的工业化复制。

(3)精准场景切割,避免需求冲突

• 明确砂锅的主打场景,如正餐砂锅聚焦饱腹感与性价比,夜宵砂锅突出社交属性;

• 针对不同场景设计产品线,避免强行融合矛盾需求(如正餐砂锅与酒吧酒水的结合)。

小结:

砂锅+酒馆只是开始,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砂锅类创新,如砂锅咖啡、砂锅轻食等跨界尝试。

然而,“万能容器”属性是一把双刃剑——跨界融合能短期制造话题,但若忽视品类本质,盲目追求“什么都能装”,最终可能让砂锅沦为缺乏记忆点的“餐饮快消品”。

砂锅的未来在于:回归“容器”的本质价值,既要承载多元创新,又要守住核心记忆点。唯有如此,砂锅才能从“万能工具”进化为真正的“品质象征”

最后,餐饮O2O游学团走进蜜雪总部学连锁,走进雪王门店学增长,走进大咖国际和上岛学习供应链成本效率,走进商学院学组织裂变...,4月13--14日,餐饮O2O第6次深度学习蜜雪冰城的万店品牌的核心秘籍!


作者 | 小贝出品 | 餐饮O2O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