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在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当时的就业状况造成了严重冲击,掀起了下岗潮。

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下岗失业还是造成了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此外,老百姓一度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当然,改革也带来了大量好处。不仅使得国企对自身进行了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还达到了企业和国家经济双双盈利的目的,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赢得了十年的时间。

国企效益不好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重复建设使得产能过剩。有些地方领导为了“升官”,盲目批准项目落地,造成产能过剩,生产闲置下来,员工也没有活可干。

二是设备落后,多年没有更新过,资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

三是历史包袱沉重,冗员过多。当时,对于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国企来说,退休职工越来越多,仅福利等非经营费用,就占到了管理费用支出的近一半。



与此同时,企业内的职工很多,有的企业甚至裁减一半员工也不会影响生产。如此巨大的人工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这些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的生死。如果继续放任不管,亏损的情况还会持续恶化,最终导致局面更是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国企顶着巨大的压力,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厂为家”成为了历史。

当时,退居二线,担任中国促老会会长的杨成武在得知下岗潮后,忧心不已,并积极了解情况。他直言:“让过去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工人们下岗,自生自灭,我心里是不同意的。”

尽管心中不忍心,但老首长也知道,改革势在必行,更是大势所趋。为了让老区人民尽快渡过难关,他做了大量工作。

1996年,山西革命老区人民吃水困难,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传到了杨成武耳朵里。不久后,他便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为山西革命老区引进资金。



为了解决当地老百姓吃水困难的现状,杨成武又自掏腰包,并发动促老协会的成员积极捐款捐物,筹备好资金后,他又将这笔钱送至老区,开始修建水窖,成功解决了老区人民的吃水难。

除了关心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来源外,杨成武还很重视当地的教育问题。在他的关心下,不少革命老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改革开放的大洪流之中,老区也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杨成武出生于福建长汀的一个贫民家庭,15岁时便参加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此后,他在无数次革命战争中经风雨历磨难,增长了才干。

在早期革命活动中,杨成武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让他逐渐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年仅20岁的杨成武已经成为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战场指挥者了。

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让杨成武得以迅速成长,完成了从爱国学生的身份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长征途中,杨成武率领红四团承担起了开路重任,在抢渡乌江、飞夺沪定桥等恶战中留下了红四团全体战士浴血奋战的身影,红四团也在全军中颇负盛名。



聂荣臻称赞杨成武为“模范团政委”,毛主席也十分信任他,在毛尔盖,毛主席更是节省了自己的一份饭,留给了杨成武。

抗日战争期间,根据林彪和聂荣臻的命令,杨成武率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孤军深入敌后,切断涞源至灵丘和广灵的公路运输线,阻击日军援兵,以保证平型关战役的胜利。

115师独立团阻击日军关系到战役全局,林彪和聂荣臻的命令中这样写道:

“你们如果不能把敌人的援兵阻住,平型关战役就胜负难料。”

这一仗意义重大,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一场战役,打败或打成平手都不行,必须打赢。杨成武深知此战必胜的重要性,为此,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他始终保持冷静,下达作战命令时果断、及时、准确。

199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大同电视台筹拍有关平型关战役的专题片。工作人员特意来到北京采访杨成武将军。



在采访过程中,杨成武将军深情地说道:“灵丘就是我的第二故乡。”随后,他便讲述起了那段峥嵘岁月,回忆起了战士们当年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条件:

“每人三颗‘边区造’手榴弹,有的扛的还是汉阳造,有的还穿的是草鞋。就这样,我们照样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板垣征四郎师团,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毛主席指挥的胜利。”

回忆起那段经历,杨成武将军有说不完的话。原定的十分钟采访时间早已过去,直到半个小时后,考虑到杨成武的健康,参谋过来打断了采访,这才结束。临行前,杨成武还和几位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晚年,这位从战争中一路走来的老首长,十分重视革命老区脱贫建设。为此,他多次慷慨解囊,捐钱捐物。而对自己则十分节俭,省吃俭用,绝不浪费一分钱。

1993年,在促老会的一次见面会上,杨成武将军在讲话中,提到了建设老区的重要性,直言“此事刻不容缓”。



不久后,杨成武便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前往全国各地的老区开展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更加坚定了帮助老区发展的决心,并将此事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杨成武多次组织召开会议,指出要重视宣传工作,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只要有了群众基础,脱贫致富就不是遥远的梦想。

回到闽西后,杨成武更是奔波于最贫困、最偏僻的贫困村,并帮忙解决了许多难题。不仅帮助筹建了机场、汽车站、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线路,而且还兴建了多所希望小学、水电站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极大改变了家乡的贫困面貌。

而这只是他投身于老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参考资料:中华儿女2018年21期、闽西新闻网、文史月刊2021年11期、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2021年12期、大经贸2019年12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