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地处安徽省西北角黄淮平原之上,远离省城、人口众多、面积辽阔,造就了当地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本色。
然而,如果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角度出发,意味便截然不同:远离省城,外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难以“借力打力”;人口众多,急病慢病患者基数更大,医疗需求亟待满足;面积辽阔,疾病与健康管理难度提升,医疗资源布局分配存在挑战。尤其是对于存在“黄金时间”的急诊急救工作而言,这三点可以堪称是全然的“区位劣势”。
太和县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内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肩负着捍卫群众生命安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的责任与重担。
针对实际问题,医院创新式地在医共体内搭建了以时间轴为核心的急危重症救治服务平台,开展一个平台、三个等级、六项技术、七类病种,即“1367”急救模式。
如何以模式创新,带动服务转变、效率提升,构建县域内“15分钟黄金急救圈”?本篇文章与您一同探讨。
高位推动,三级共通
“太和县面积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8万,常住人口有130多万人,如果偏远的村庄出现急诊病例,每次都从县城派救护车出诊,一来一回将近三个小时,极有可能错过黄金抢救时间。”
太和县人民医院院长赵曙光指出:“为了实现急救资源均质化,医院必须要做整个急救体系的建设,而不是单个医院的建设。因此,医院通过模式创新,打造了立体化、全覆盖的‘1367’急救模式。”
模式创新来源于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离不开上级单位的高位推动。
2018年12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在县卫健委指导下,对太和县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进行调研。
针对县域内乡镇卫生院“重公卫轻医疗”、县乡村信息化不完全、急救半径远、相应时间长等问题,2019年2月,《太和县乡镇卫生院急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正式出台,提出了强基层、促规范、建体系、促提升几个具体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几个卫生院展开重点建设。
一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硬软件配置,不断提升其急诊急救能力的同质化水平;另一面则“刀刃向内”,优化医院自身急救平台布局与资源配置。
医院以急诊抢救室为中心,急诊导管室、手术室、CT室、收费室、药房环绕周围,形成“六位一体”急救大平台,大幅度缩小了院内急救半径。通过制度、流程的建立实施,让院内技术向急诊不断前移。
同时,成立急诊急救大平台管理委员会,将医务科、护理部、急诊医学科、相关临床学科、医学影像科、药剂科、信息科、120急救中心及网络医院等负责人纳入委员管理。将责任分配到人,并从制度建立之初加强了多学科协作,避免了“单兵作战”问题。
由此,县-乡-村三级急救载体逐步建立。
一级急救为村卫生室的“急救小屋”,通过培训使得村卫生室负责人熟练掌握“七种急症”处置、“四项技术”标准操作,熟练掌握急救药品使用。村卫生室配备AED、心电图机、创伤急救箱等基础设备与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同时,组建“村村救”志愿者队伍,以“人人救、村村救、救在身边”为口号,鼓励爱心人士参与救助,发挥大众力量。
二级急救为乡镇卫生院“急救单元”,配置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洗胃机等急诊急救设施和转运车辆。其作为医共体成员单位对急危重病人现场救治的主要场所,应当符合胸痛救治单元、卒中救治单元、创伤救治单元等建设要求。“急救单元”与县医院之间建立绿色通道,发挥“早期识别、初始处置、规范转运”的能力作用。
单元内统一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创伤急救、洗胃、溶栓“六项技术”操作流程,以及心、脑、伤、喘、毒、孕、儿“七种急症”规范处置。
三级急救的场所则在县医院院内,依托急救大平台,整合各临床科室资源,发挥质控管理及诊疗救治的优势作用。
数智驱动,施管并重
想要打通地缘因素限制,消除院前院内壁垒,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
太和县人民医院自1998年起,便系统性、前瞻性地展开了院内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至2023年,医院通过智慧服务三级评审与六级电子病历评审。良好的信息基础,为医院的急诊急救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
当下,医院信息平台集120呼叫调度、医务人员协调、院前院内衔接、院内信息管理、门诊输血系统、蓝牙手环院内定位等功能于一身,院前院内共用一套系统,真正做到了数据共享、病例共享。
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副主任吴磊提到:“像以前,救护车再快,也难以突破距离上的限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及时在院前开展远程会诊,节省了患者的救治时间。”
医院为急救车和总院急诊科配置信息互联电子显示系统。院前急救人员可通过将患者信息、生命体征及时上传,通过车载5G技术,实现上车即入院,患者入院无需再次建档立卡;总院急诊急救医生则通过大屏实时观察患者情况,开启绿色通道,提前做好会诊调度与术前准备,紧急时直接通过远程指导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
为保障急诊急救工作顺利实施,医院通过长期摸索,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急诊急救规章制度。总体可概括为:制度流程、设备管理、教育培训、质控考核、人员调配“五个一体化”。
在教育培训环节,医院实施分层次的急救理论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根据急救载体与人员定位,技能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与“三级急救网络”布局交相呼应。下级医疗机构人员通过在总院急救中心见习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实操水平,强化了系统思维。
此外,医院对急救单元人员采取固定排班和7×24小时值班待命相结合的形式,既保证了医务人员的正常休息,也保障了急救系统的全天候、全时段在线。
借助模式创新、数智赋能、制度保障,医院成功建立起了全县范围内的“15分钟黄金急救圈”,使得农村急救反应时间缩短47.2%,急救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8.6%,患者满意度提高至98.4%。
太和县高庙镇卫生院院长孙效全介绍道:“自2023年以来,卫生院在急救单元内开展溶栓技术12例,急救分站转诊急救病人2400余例,院前急救时间明显缩短,急救能力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近日,“1367”急救新模式成功入选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2024》,获得了业内高度肯定。
击鼓驭舟凯歌回,奋楫扬帆从头越。未来,太和县人民医院将不断优化现有模式,积极探索先进经验,努力为县域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完善做出更大贡献。
(文/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