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时,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在当时55位上将中,排名第一。纵观萧克的军旅生涯,不难看出他的经历有多震撼。萧克年仅25岁就当上了军长,万里长征前,他是红六军团军团长。29岁时,萧克成了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抗日战争中,30岁的萧克,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副师长。

41岁时,萧克参与创建了华北军政大学,叶剑英任校长兼政委,他任副校长。42岁时,萧克调任四野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建国后授衔时,大将最后一名是许光达。据悉,许光达表示自己不够格授大将,曾向组织打报告的同时,还提出了两名大将的候选人名单,其中之一就是萧克。这里足可见,萧克的能力是相当出众的,若是授大将也是合乎情理。



萧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他多年在部队中的不断学习,以及他早年学到的一些军事知识的积累。萧克在1926年的时候怀揣着借来的7块大洋,踏上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的艰难道路。他幸运地被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选中,成为了一名学员。在那里,萧克拼命汲取知识的养料,第二大队大队长刘嘉树对他的帮助很大。可以说,刘嘉树是萧克成材路上的提携者。

后来,萧克和刘嘉树分道扬镳,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他们都在为各自的信仰所服务。两人都不想在战场上遇到,但命运的安排却是那么地意想不到。

1931年,时任红五师师长的萧克,前往兴国参加会议,一路上他的兴致都很高。原来,国民党对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已经宣告失败。一批国民党军官被俘虏,萧克路过一处偏僻的关押地,当负责人拿着名单向萧克汇报情况时,萧克一眼扫过去,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刘嘉树。



萧克赶紧让看守人员带他去见刘嘉树,当他看到曾经的恩师被捆绑得死死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他被俘虏了,跑不了,给他松绑。”萧克没有同刘嘉树讲话,只是吩咐跟随的警卫员拿出一块大洋,交给刘嘉树。师生一场,这也是萧克留给刘嘉树的一种体面吧。

刘嘉树被红军逮捕的消息传开后,他的亲人去找时任国民党第十师师长的李默庵帮忙救人。李默庵与刘嘉树曾是同学,关系还不错。于是,李默庵派人去找红军谈判。一番交流后,得知红军需要一些急救药品后,李默庵就给红军按清单送了药品,红军信守承诺,放了刘嘉树。

刘嘉树回去后,一直跟着李默庵,在其手下工作。解放战争后期,当程潜、陈明仁准备长沙起义的时候,李默庵积极响应,而刘嘉树却不知悔悟,坚持要效忠蒋委员长。之后,刘嘉树转战多地,曾一度去了越南,不过在越南人民军的威慑下,最终还是回了大陆。



此时的刘嘉树,兵马少得可怜,早已是强虏之末了。1950年6月,刘嘉树率领的部队被全歼,他本人被俘虏。1972年,刘嘉树病死在了战犯管理所,终年69岁。

刘嘉树虽是萧克曾经的老师,但他的眼界比学生萧克差太多。萧克在看到刘嘉树被俘虏后,给予了他最大的体面。若是刘嘉树能在长沙起义中,与李默庵一样投入人民的怀抱,想必他的名声一定会很高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