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军队内部进行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一大批负责军队训练、院校的干部,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刘伯承元帅被当作军事教条主义代表,带病到北京怀仁堂做当众检查。

时为军队训练总监部部长、党委书记的萧克,也因此事受到极大的影响。他的职务被免除,门可罗雀,许多老战友跟他挨边都不敢了。但贺炳炎显然不在此列。



当时是成都军区司令员的贺炳炎却不管这些,他每次到北京,总是挥动独臂、大声招呼警卫员:“走,看萧妈妈(萧克母亲)去!”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就把颠沛流离多年、吃尽苦头的母亲接到身边,悉心照顾。

都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贺炳炎正是借着看望“萧克母亲”的事登萧家门,看望萧克。

不认识的人都惊奇贺炳炎的大胆做法,了解他的人却是一点不惊讶,毕竟萧克是贺炳炎的老首长、老战友,冒险登个门怎么了。

贺炳炎的性格,跟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直、硬。

革命战争年代,一有打不下来的山头和打到最艰苦就差一步时,贺龙就会喊:“贺炳炎呢!”

贺龙不用多说什么,只要喊来贺炳炎,胜局基本就定了。为此贺龙感叹道:“你这娃子啊,烧火棍到手上,都能当机枪来使。”

贺炳炎16岁时跟父亲一块加入的红军。1932年在军校学习时,奉命阻击进攻苏区的敌人,由于枪少人多,贺炳炎就没跟别人抢,把枪让出去后,就找来一把菜刀,发狂似地朝敌军冲去。

他左一刀、右一刀,吓得敌人两股颤颤。

这次之后,贺炳炎就得了个“贺小龙”(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事迹广为流传)的绰号。后来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贺小龙——贺炳炎是贺龙之子。

1938年12月,贺炳炎出任八路军120师第3支队支队长,跟政委余秋里合作,一同开辟根据地。

余秋里跟贺炳炎一样,都是在长征时期截肢成的独臂将军。有趣的是,贺炳炎截的是右臂,余秋里截的是左臂。

他们虽然都缺了一条胳膊,但并不影响对抗日工作的领导,反倒在冀中大地书写了一段佳话。

贺炳炎原是120师716团副团长、团长,任支队长是有点委屈了的。毕竟一个支队的人数撑死就一个营,甚至更少。

对此贺炳炎完全不在乎,反正是抗日,带多少都一样。他与余秋里率领3支队在冀中,首战板家窝、再战上村,接连获胜,消灭超600日军外,还把不足400人的部队,发展到2500多。

120师师长贺龙听说到非常高兴,赞叹道:“贺炳炎跟余秋里两个人都只有一条胳膊,刚来冀中的时候没几个人,结果东搞一下、西搞一下,搞出一支人数不少的部队。敌人听见他们‘一把手’的队伍来,离得老远就跑了。”

1939年9月,120师主力转进到晋察冀边区北岳区整训待命后,留下的第2、3、4、5、6支队,全部交由得到师领导认可的贺炳炎、余秋里之手,统一指挥,继续在冀中平原坚持游击抗战。

贺炳炎的作战能力不是吹出来的,哪里需要去哪里。百团大战时,贺炳炎率部返回晋绥地区,参加百团大战和秋季反扫荡,并在一场战斗中成功消灭日寇一支成建制的中队。

战后,他升任358旅副旅长,进入延安军政学院、延安军事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经过数年的沉淀,贺炳炎再次接到重要任务,亲率数百名延安培养的干部,去往洪湖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贺炳炎接受彭德怀的指挥作战。刚开始两人的配合并不顺畅,贺炳炎还当众向彭德怀拍过桌子,但是摸清彼此的性子和风格后,就变得非常愉快起来。

准确来说,贺炳炎跟彭德怀是同一种人,他们脾气火爆,但是本性不坏,而且完全不记仇。他们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战斗中,贺炳炎的部队迟迟没有打下敌人的主要阵地,这时敌人的援军又赶来了。

主帅彭德怀顿时急了,在电话里冲贺炳炎吼道:“为什么还没有打下来?你赶快给我拿下它!”

贺炳炎也不忍着,当场吼回去:“部队伤亡大啊!”彭德怀要他到前线指挥,他说自己在最前线了,再前就进敌人阵地了。

彭德怀不信,两人就吵了起来。

最后,贺炳炎还是打下了敌人主阵地,全歼敌军。在战后总结会上,彭德怀没有责备贺炳炎,反倒替他解释:“贺炳炎是一头牛,我也是一头牛,我们都是牛脾气。”

有人说,若是贺炳炎活到66年后,以他的刚直性子,只有两个下场:要么被气死,要么被整死。没有别的结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