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DEEPSEEK的问世引爆AI赛道。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央企“AI+”专项行动,推动国资央企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物流企业将如何发力,助力行业加速跑?
自今日起,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东风商用车、河北钢铁、美的、京东、中通、长安汽车等物流及制造企业,推出《AI加速正当其时》系列报道(共五期),敬请关注。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何文忠 贾奥胜 王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3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成果媒体通气会上正式宣布,将深化“AI+”专项行动,明确在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行业布局超过500个高价值场景,并构建“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径。
(图源:新华社)
此举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生态加速构建新阶段。
AI助力故障率下降
“最怕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影响送达时效。”谈起车辆故障,从事多年干线运输的王师傅对现代物流报记者如是说。
对于干线运输来说,准时送达,不仅关乎企业信誉,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物流成本。而车辆故障直接影响着送达率。
如何降低干线运输故障率、解决物流企业痛点?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商用车”)利用AI技术实时监控车辆状态,结合驾驶行为分析,有效压缩故障响应时间,为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新方案。
近年来,东风商用车通过产品开发、运营管理、协同办公三个数字化举措持续推进研发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设计、验证与研发运营十个关键研发业务场景数字化系统/工具链全覆盖。
客户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样化,“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我们推出了“车辆 + 数据 + 服务” 模式,构建“完好率中心”,通过 AI 模型实时监控车辆状态,结合驾驶行为分析,将故障响应时间进行有效压缩,”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智能网联开发部专家主任工程师殷政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独家采访时介绍到,车辆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显著提升,物流运输高效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作为行业首个专门针对车辆完好率的中心,东风商用车的“完好率中心”通过5G大数据平台,紧密连接人、车、服务网络,为超过60万车主提供贴心的联网服务。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智能网联开发部专家主任工程师殷政在接受现代物流报独家采访时介绍,该中心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服务网络,覆盖广泛的地理区域,为物流运输提供有力保障。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人在此次通气会上强调,国务院国资委将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壮大发展人工智能的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
截至2025年3月,央企已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落地超过500个高价值场景。
智能驾驶推动汽车工业革命
在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无人集卡通过相关技术实现自主作业,与吊车精准对位,作业效率提升 。
目前,自动驾驶正在颠覆传统驾驶。L4 级自动驾驶技术已在港口、井工矿、城市环卫等场景开展示范运营,而在干线物流场景下,L2+级自动驾驶技术也已投入应用。
“目前东风商用车已与多个物流领域领军企业形成深度合作》。”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客户价值开发部专家主任工程师严锦伟向现代物流报记者介绍。这些卡车配备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旨在提高长距离货物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并与主要物流合作伙伴共同服务于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
“在研发中,结合匹配某发动机车型经济性改善,通过内外部数据分析,构建以“货-路-人-车”为核心的用户场景模型,”作为资深研发专家,严锦伟深谙客户的需求,通过产品开发验证计划拉通设计、仿真、试验数据流,通过建立大数据能耗分析模型对车型投放市场后经济性进行跟踪检核,达成该机型经济性改善目标。
2024年8月,东风商用车向用户交付了400台东风天龙旗舰KX智能重卡,这是智能驾驶技术在公路干线物流等开放场景中的重要应用。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新能源车的智能化载体优势,叠加国内既有的智能互联基础,进一步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接受度持续提升。这种技术普惠的趋势不仅有力促进了汽车产业的高端化转型,还联动了IT基础设施、算力革命等关联领域的协同发展。
(图源:新华社)
近年来,智能驾驶系统正快速从高端配置向全系标配演进。
为了挖掘数据价值,东风商用车建立了商用车行业首个客户价值分析模型,整合了600万车辆运行数据,开发了预见性维护、能耗优化等8类数据服务产品。其智能云平台实现CPU/GPU算力动态调配,能够支撑2000+并发的实时数据分析。
殷政表示,在“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提升”的战略指引下,东风商用车在场景化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干线物流场景,实现了编队行驶技术的突破,通过车路云协同,将跟车距离压缩至15米,能耗降低了18%。在智慧矿山场景,部署了5G远程驾控系统,操作响应延迟低于50ms。
截至2024年末,全国已发放1.6万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开放测试道路3.2万公里,多个城市如深圳、北京等地更是率先立法支持高阶智能驾驶商业化试点。
AI+车背景下 如何发力?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有关负责人3月25日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深化央企“AI+”专项行动,更加突出应用领航,更加突出数据赋能,更加突出智算筑基,深化与各方协同合作,为加快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物流装备生产企业,车企如何发力“三个更加突出”?
与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单车智能”技术路线不同,中国选择了一条更具生态协同性的路径——“车路云一体化”。
崔东树指出,我国“车路云一体化”模式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系统调度和协同控制,可以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安全性。然而,在私家车领域,由于成本、隐私等因素的考虑,更适合发展低成本的单车智能技术。
针对“AI+”专项行动,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的两位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在技术落地层面,建议建立分级技术验证体系,封闭场景(如港口、矿区)聚焦L4技术成熟度验证,开放道路(如城市物流)侧重L2-L3技术可靠性测试。
在制度创新层面,建议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上路通行试点,明确事故责任认定规则,完善保险与赔偿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高校开设智能网联汽车专项课程,培养 AI 算法与汽车工程复合型人才。
根据五部委《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2024-2026年试点城市需实现5G全覆盖,改造90%以上交通信号设施,部署边缘计算系统(MEC)与路侧感知设备。
崔东树表示,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出行生态将更加多元化、智能化。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未来出行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出行方式的变革和发展。为了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政府、车企和科技公司需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