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重点提到“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
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新宠,
引领汽车行业迈向智能、绿色、高端的未来。
自动启停、无人驾驶、躲避盲区……
这些技术的出现,
无疑给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体验。
在汽车越来越“聪明”的当今,
检测汽车的技术装备和测试标准,
也必须要跟上潮流,
力争更加“聪明”。
作为中国汽车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汽研”),
一直以来为汽车提供各种权威检测服务,
可以称得上,
既是制定测试安全标准的“考官”,
又是打造智能测试装备的“匠人”。
今天就跟小新一起去了解了解,
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标准与中国智慧
如何“写入”世界规则,
从而赋能中国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立标:制定智能汽车的测试标准
十年前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
犹如迷雾中的航船,
场地测试有什么要求、应该用什么场景、
用什么设备和流程、道路测试路线怎么选择……
这些涉及智能汽车的问题,
在当时的国内外都几乎没有统一的标准。
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
搭载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量产市场,
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
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体系,
是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安全基线方面,
智能网联汽车依赖的
自动驾驶算法、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
呈现出显著的“黑箱化”特征,
必须系统性验证车辆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
为消费者筑起安全防线。
在国际竞争方面,
智能汽车检测标准在中美欧多地区并未完全统一,
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检测标准体系,
能降低中国车企进入欧美市场的技术壁垒。
在法律伦理方面,
智能汽车事故的责任认定需要检测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打通智能时代的交通法治建设的可行路径。
在此背景下,
中国汽研的智驾团队
基于GPS差分定位设备、
高精度惯导和驾驶机器人等测试装备,
进行测试标准的反复验证。
2018年,
全球首个面向消费者的
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测试评价体系——
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2018版)正式发布,
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测试为智能汽车打分,
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客观的汽车性能评价。
IVISTA指数如何通过一张“安全测试考卷”,
找出一辆聪明的智能汽车呢?
其涵盖四大评价维度,
通过测试汽车在辅助行车、自动泊车、
智能交互、智能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综合评分划分出四个段位。
IVISTA指数就如同智能网联汽车的严格“考官”,
提供了一套可靠、权威的测试标准。
强基:打造智能高效的测试装备
在传统汽车检测领域,
整车试验主要验证车辆的可靠性、耐久性、
平顺性、舒适性、环境适应性等,
从技术层面来看,
基于的是车辆技术和高精地图支撑技术,
更偏向传统的“机械验证”手段。
而如今,
汽车检验检测正朝着“软硬一体化验证”的方向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需要验证
雷达感知精度、V2X通信时延等复杂指标,
这对检测技术和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智能汽车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和新功能,
中国汽研的整车工具团队开发出
诸多专用测试工具和测试装备,
基于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车辆控制等智能技术,
以及车、网、路、人等网联技术,
相关检测涉及整车、系统、传感器、
算法、执行器、人机界面等多个领域,
力求为测试汽车提供多领域的专业“考具”。
测试要全面,场景就要更真实——
在试验场1:1还原真实道路的模拟街景中,
中国汽研通过搭载传感器的试验假人、
自主研发的测试系统等,
精准复现了外卖电动车斜插路口、
三轮车违规变道、倒车盲区中的蹲姿儿童、
雨夜中路口闯红灯的行人等常见的交通场景,
尽可能规避日常生活的行车风险。
测试要专业,工具就要更精准——
基于车路融合定位的室内高精度定位测量系统,
通过“路侧高速、高精相机集群-车载信标、
高精惯导”相结合的方式,
实现了雨、雾、光等强干扰、无信号复杂测试场景下的
车辆运动高精度测量,
定位精度达到1cm。
智能网联汽车的检测技术和装备设备,
正在从“以硬件为中心”转向“数据驱动+全生命周期管理”,
核心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测试手段
确保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较于传统检测,
它更注重动态、持续和主动的风险管控,
成为智能汽车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支撑。
提质:展现改革发展的中国智慧
汽车测评不仅被视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
更被视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数年前,
我国汽车行业测试方法、工具,甚至测试模型,
大多借鉴欧美等汽车强国的经验;
而到了今天,
汽车测试能够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
离不开中国汽研
多年来的经营发展与不断深化的改革措施。
中国汽研自2012年上市以来
就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但其体制机制还不能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无法完全满足资本市场的规范要求,
一定程度阻碍了公司
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增强。
这一从事汽车检测的重点企业,
是如何抓住发展机会、跻身行业前列的呢?
中国汽研以“科改行动”为契机,
以激发活力和提高效率等市场化改革为主线,
围绕“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强化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
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等方面,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推动“科改行动”落实落地,走深走实。
一是优化薪酬分配机制。
建立健全以价值贡献为导向、
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分配机制,
经理层成员绩效薪酬比例不低于60%,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薪酬比例不低于60%,
员工绩效薪酬比例不低于40%,
打破“撒胡椒面”式固有薪酬体系。
二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中国汽研推行中高级管理、
技术人员和核心骨干员工的股票激励。
先后实施了三期共计809人次股票激励,
累计激励4501.47万股,
极大提升了核心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5%以上,
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比如在氢能领域,
中国汽研解决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
车载供氢系统的挂件难题,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当“出题人”与“制器者”在创新链上紧密咬合,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不仅跑出了技术突破的加速度,
更形成了标准引领、装备支撑的生态竞争力,
而这,正是解锁未来产业话语权的密钥。
———— /END/ ————
责任编辑丨陈宇
校对丨陈婷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