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德芬,年轻时经历过很多打击。

27岁时,她和丈夫离婚,又辞去了主播工作,失去经济来源。

面对生活的种种变故,她每天失眠、掉头发,体重也往下直掉,非常憔悴虚弱。

直到后来她开始爱上读书,读了很多心理学、文学方面的作品。

这些书籍,不仅疗愈了她的内心,也让她开始探寻自我。

随着大量读书,她慢慢从焦虑中走出,不仅有了新的事业,整个人也容光焕发。

有次,一个老朋友就问她:你看上去真年轻,气色也好,怎么保养的?

她笑着说:多读书,阅读能让人脱胎换骨。

人到一定年纪就会发现,书籍,才是世上最好的良药。

书能健脑,也能怡心,可以帮你调养情绪,也能让你精神松弛从容。

到了一定年纪,多读书,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滋养。

1

书,养气质

主持人杨澜,从业多年,凭借优雅自信的气质收获了无数赞誉。

很多人都说,岁月从不败美人,杨澜就是最佳佐证。

她却风趣地回应说,岁月从不败爱读书的人。

在学生时代,杨澜就热爱阅读,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翻阅各种经典。

工作后,再忙再累,每天她都会抽出半小时读书。

广泛的阅读,让她待人自然得体,遇事从容不迫,举手投足间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性难变,惟读书可变其气质。”

所谓气质,不是由金钱装点出来的富贵,也并非长相呈现出的靓丽,而是一个人独特的品质和魅力。

读书,就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你的言谈举止。

民国才女林徽因,单就相貌而言,并没有倾国倾城的明艳五官。

然而冰心却形容她“如宋画中的仕女,静谧中透着英气”。

梁思成初见她时,也曾忍不住感叹:“她的美在神态,而非五官。”

金岳霖更是以“一身诗意”来赞美她……

林徽因这份独特的气质,其实都离不开书籍的陶冶与浸润。

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与书为伴,幼时就读古典文学,长大后又广泛涉猎西方文学。

大量的阅读,塑造了她不凡的谈吐,和优雅的举止。

也使得她的气质里,既有东方人的细腻温婉,又有西方人的开放洒脱。

于丹说过一句话: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你读过的书,其实都会化作养分,由内而外地重塑着你。

到了一定年纪,学会用书籍,给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化妆。

书读多了,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你的气质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2

书,养情绪

作家赫尔岑说:

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情绪低落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人过三十,难免要面对越来越沉重的生活压力。

当你感到焦虑、压抑的时候,不妨借助书籍的力量,及时调养好自己的情绪。

编剧徐文华,曾有过一段痛苦难熬的时期。

那段时间,她工作非常不顺,婚姻也遇到了危机。

这一切像石头一样压在她的心里,让她感到无比烦躁、郁闷,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就在她绝望之时,父亲的一番话点醒了她:

“你遇到的这一切,百千年前的人们,也同样遭遇过。内心的纠结和苦痛,都能在书里找到出口。”

于是,她一头扎进浩瀚的书海。

两年时间,她读了数百本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写下几十万字笔记。

书中所蕴藏的智慧,抚慰了她紧绷的身心,也帮她扫清了所有的忧愁烦恼。

经过阅读的疗养,她的情绪慢慢平稳下来,状态也越来越好。

这之后,她不仅和丈夫修复了关系,还写出好几个剧本,在事业上焕发了第二春。

在这世上,读书,是养好情绪、调整内在状态最快捷的手段。

翻译家张谷若一生坎坷曲折,但脸上从不见愤懑忧愁之色。

谈及此事,他笑着说,我也没啥秘诀,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读一小时书。

面对生活的种种刁难,他用书本调理情绪。

生气愤怒的时候,他就读老庄;悲伤难过时,就读散文诗集;焦躁不安时则读佛经禅语……

常年的手不释卷,让他养成了温和的性子,从不为破事心烦意乱,活得轻松自在。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经过研究发现:

在各种缓解负面情绪的方式中,阅读效果最佳,6分钟内就能使不良情绪降低68%。

中年以后,当你被坏情绪缠身之时,与其被负能量拖垮,不如在阅读中梳理自身。书读多了,自能止住内心的决堤,安放好喜怒哀乐。

书籍能够驱散所有负面情绪,用阅读将身心调成饱满的状态,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



3

书,养心灵

作家史铁生年轻时,命运就给了他一记重击,让他变成了终身残疾。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之中,甚至几度想到了自杀。

然而最终,还是书籍,把他从绝望的边缘拽了回来。

他读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从中找到了阅读写作的意义;

他读刘小枫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一改之前的悲观消极,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崭新的态度。

可以说,是读书滋养了他奄奄一息的灵魂。

也是读书,让他在苦难中成长,从一个羸弱的病人,蜕变成了思想上的巨人。

《潜颖录》里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晓理可以养心。

爱读书的人,方能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障碍。

到了一定年纪,生活充满了世事无常,也注定摆脱不了各种磨难。

当你的心灵被现实磋磨得逐渐麻木时,试着用书籍疗愈自己。

文物学家王世襄,三十多岁时被下放到偏僻的乡村。

在那里,繁重的劳动、枯燥的日常,渐渐耗尽了他对生活的热情。

就在他感觉活着没劲的时候,是书籍陪伴着他。

那几年,只要带字的纸,旧报纸、老课本,他抓到了就要读下去。

读得多了,他的心态慢慢平和。

当别人都在抱怨的时候,他却用书籍驱散了苦难,享受内心的安宁。

过了几年,他就被调回城里,开始研究学问,最终成为著名学者。

成年人的世界,苦难是底色。

但阅读能让我们在面对人世间一切悲哀时,能够保持一分平和与通透。

文字世界之浩瀚,让我们安然栖身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中年以后,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

多读书,用书籍滋养灵魂,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能量,让生命充满阳光。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增长智慧,更能让你拥有健全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

人过中年,谁都逃不掉情感、家庭、职场带来的种种疲乏。

但读书,却能打开另一方天地,让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满足和滋养。

点个赞吧,学会停下脚步,向内探求,用书籍疗养身心,在阅读中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