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周末,送孩子上篮球课,碰到这样一幕。
教室门口围满了爸爸妈妈,大家交流各自孩子的表现,气氛好不热闹。
有的妈妈说:孩子比较自律,课程从不落下,回家完成作业后,还会在小区里练习投篮。
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自豪和骄傲。
有的妈妈却愁眉不展:孩子只知道瞎玩,每天不学习,考试成绩在班级垫底,篮球也打得不好,真的很丢人……
耷拉的嘴角配上唉声叹气,显得十分沮丧。
教室内的孩子们正在热气腾腾地打球,张扬活力,强身健体;
而一扇门之隔的爸爸妈妈们,因为孩子的行为优劣牵扯到了自己的面子大小,可谓神态各异。
孩子的表现,藏着父母的面子。
孩子要是学习好、表现佳,父母就喜笑颜开。反之,则是唉声叹气,焦虑值爆表。
那么,面对父母的反应,孩子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他们愿意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吗?
台湾短剧《茉莉的最后一天》里,高中生茉莉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妈妈对女儿茉莉抱有很高的期望,要求她每次考试必须考第一,以此给自己争气,否则就是一顿打骂。
茉莉害怕挨揍,拼命努力取得了好成绩,换来的却是妈妈的冷嘲热讽:
要不是我逼你,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 你别太得意了,小心下次考试就会掉下去。
茉莉内心压力很大,通过写小说来排遣苦闷,妈妈又指责她在伤春悲秋。
茉莉说出想报考文学系的想法,妈妈一口拒绝,认为她没出息、没前途。
16岁的茉莉,感觉自己的生命被妈妈的“面子”紧紧裹挟,越来越窒息。
当她从高楼一跃而下,妈妈这才后悔莫及。
另一位网友的经历,更令人唏嘘。
高考结束后,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妈妈为了在家族群维护面子,居然发了一张伪造的哈佛大学录取书。
母亲获得了片刻的虚荣,孩子失去了宝贵的自尊。
如果扒开父母的面子,会发现它更像一座隐秘的牢笼,外表看上去光彩夺目,里面却盛满了孩子的眼泪和心碎。
或许,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好,怎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不过是在过年时要求孩子当众表演一下才艺,用得着那么脆弱吗?
不过是希望他考个好名次,将来考个好大学,用得着那么排斥吗?
是啊,听上去并不难啊,但千万别忘了,这只是站在父母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将双脚放进孩子小小的鞋子里,你就会发现,那种身不由己的感受,和无处隐藏的尴尬,会灼伤孩子娇嫩的面颊,打碎他们本不坚固的自信啊。
儿童教育心理专家海蓝博士说过:
当父母把面子看得过重,用这件事来驱压孩子的时候,孩子并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只会感到压力,随之产生很多的抑郁、焦虑、愤怒情绪。
孩子用压抑自己的方式来讨好父母,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不爱自己。
或是自尊受损,因为未达到父母的高期望而产生深深的自卑。
或是情感受伤,不愿袒露自己的想法,继而和父母产生信任危机,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疏离。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令人遗憾和叹息。
这段时间,饺子导演可谓是话题中心。
他执导的《哪吒》系列电影的票房突破百亿大关,也让国际社会看到我国动画电影的巨大能量。
提到成长历程,饺子导演说,最想感谢的是母亲。
他不是动漫科班出身,也没有动画基础,凭着一腔热爱和勤奋刻苦的态度,自学各类软件、琢磨电影艺术,吃了很多苦。
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子里,没有一分钱收入,只能咬牙坚持画画,严苛控制每一包泡面的支出。
换做一般父母,看到儿子大学毕业了还在家待业,可能会觉得没面子、很焦虑,忍不住连骂带踹地催儿子找个务实的工作。
然而,饺子导演的母亲却没说任何丧气话,也没有一句指责,而是始终尊重儿子的选择,并拿出自己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支持儿子继续追求梦想。
当电影取得巨大成功后,饺子导演动情地说:
母亲对他的支持就像哪吒脚下的风火轮,推动着他前进。
他也将母亲的深爱和温暖,融入到了电影《哪吒》的殷夫人身上。
殷夫人不在乎哪吒是仙是魔,只是用满腔的柔软去拥抱哪吒,用空余的时间陪伴哪吒,引导他看淡偏见,学习真本领,为民众造福。
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哪吒:
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娘都爱你。
正是有了这份兜底和托举,哪吒才能逆天改命,创造奇迹。
从饺子母亲和殷夫人身上,我看到了心理学家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中提到的,“结实的父母”的具象化。
所谓不结实的父母,就是父母的生命状态不结实,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能量过低,无法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一点小事就能引爆神经,从而否定孩子、也伤害自己。
受到不结实的父母的影响,这类孩子往往会活得谨小慎微,缺乏主见和毅力。
相反,结实的父母能够接受冲突,也能接受和解。
他们自身情绪稳定、充满能量,能百分百接纳孩子,无条件爱孩子。
无论孩子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他们的爱和期待都不会改变。
受到结实的父母的影响,孩子通常会充满创造力,愿意做自己,敢于接受挑战,也能协商和妥协,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中指出:
好的父母与不好的父母,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象中的人。
深表赞同。
越来越发现,父母不要脸,孩子才有幸福感。
不要脸,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面子,放下内心不切实际的期待,真正尊重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的独特,引导孩子向上成长。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从三个“放下”开始。
①放下虚荣,关注孩子的感受
看到一段特别暖心的视频。
女儿考了倒数第八,父亲参加家长会,回家后非但没责怪女儿,还准备了汉堡作为奖励。
他对女儿说:你上次考了倒数第三,这次倒数第八,进步值得奖励。
妻子担心他这样会惯坏女儿,他说:女儿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辛劳啊。
在这位父亲看来,考第一固然很好,考不了也不能否定女儿的努力。
不得不说,这位父亲充满了教育的智慧。
与其粗暴责骂,不如温柔鼓励。
与其指责过失,不如倾注希冀。
从每一个细节之处看到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进步,孩子就能重拾自信,昂扬向上。
②放下攀比,看到孩子的独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奔赴父母的爱而来。
有的喜欢运动,有的擅长数学,有的痴迷画画,渴望成为一名漫画家,就像饺子导演一样。
如果我们非要用一个固定的“优秀”标准来框定他们,不仅会剥夺他们的成长可能性,也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
有句话说得很好:
当我们真正地爱孩子,便不再渴望孩子成为我们理想的样子。
不用他人的“长”来嘲笑孩子的“短”,让孩子失去眼里的光芒。
而是允许他们去探索,去试错,去追逐,去奔往自己想去的方向。
如此,孩子就能活得舒展,笑容明亮。
③放下期待,接纳孩子的平凡
如果有一天,孩子注定平凡,你能否接受?
台湾作家吴念真的经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儿子数学成绩很差,看到他拿回来的成绩单,母亲十分生气。
吴念真却内心平静,他安慰妻子:我的数学不好,你的大学联考也才考了十分,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
妻子随之释怀,儿子也卸下心理压力。
心理学指出,很多焦虑都是由于过高的期待带来的。
期待孩子光耀门楣,期待孩子飞黄腾达,期待孩子处处卓越。
但其实,最开始,我们期待的,不过是一个健康的宝宝平安降生,不是吗?
最后,想分享给大家一段话:
我们要做结实的父母,还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他的世界里是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体验,而不是夹杂着我们的期望,我们的面子,我们的故事。 他是独立且自由的生命。
点个,愿每位父母都能守住生命能量,活得结实敞亮。
愿每个孩子都能自在奔腾,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迎着阳光蓬勃成长。
作者 | 许小猫,公众号:奇思妙想许小猫(ID:xvxiaomao2018)。
主播 | 绛染 ,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