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养女儿,会有人替你养!”



养孩子,到底是穷养还是富养呢?有人可能认为穷孩子能够“早当家”,但也有人认为孩子还是要富养一些,不然很容易落入他人的“甜蜜陷阱”之中

在2025年4月,一位女学生就想购买一套200元的护肤品,并且还向母亲承诺会兼职还款,可面对这一个“小要求”,她的母亲却认为女孩存在攀比心理,甚至还在社交平台中感叹“现在的女孩真不好养!”



那么,这到底是母亲“穷样”方式?还是女孩存在攀比心理呢?



原生家庭“穷养”的伤痕

“穷养”这个想法,可能很多家庭都会认可,觉得能让孩子学会省钱,明白东西来之不易要珍惜,但如果方法不对的话,“穷养”就可能变味了

毕竟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伤害他们,甚至让他们对钱、对价值、对人际交往产生错误的看法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们的需求也提高了很多,而且对于女孩子来说,护肤化妆可谓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可她却因为家庭原因,导致纠结了大半个月后,才鼓起勇气向母亲“祈求”购买这套200元的护肤品

可她的母亲却觉得200元买护肤品太“奢侈”了,不仅没有明白女儿的想法和需求,甚至还认为女儿存在“攀比”心理,哪怕女儿苦苦哀求,以及事后承诺会兼职还钱,可仍然没能打动母亲的心。



而且还有除了这起事件之外,在2023年3月,一名28岁女子因父母掌控其全部收入,在商场为购买200元鞋子崩溃下跪,嘶喊“我的脚就如此廉价吗?”



甚至根据网友的分享,自己在高考之后,本来计划用母亲承诺的300元与朋友聚会,可是等她找到母亲兑现承诺时,母亲却告诉她家里只有200元,不仅多次强调“父母无能”,更是通过花呗的方式向孩子转账了100元。

这对于孩子来说,就会陷入“享受即罪恶”的愧疚漩涡,毕竟自己都答应好同学们了,如果要是失约的话,那以后还怎么跟朋友相处呢?而且自己要是出去玩的话,那本来家里就没钱了,自己还这样“铺张浪费”。



“哭穷式教育”的心理代价

对于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心理学家李雪指出,这种教育模式让孩子将家庭贫困归咎于自身,形成“我不配拥有”的潜意识,进而影响其成年后的消费观与人际关系。

毕竟如果父母在经济上对孩子过于苛刻,不仅会让孩子在花钱方面产生不健康的观念,还可能对他们的人格健全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不恰当的“穷养”方式,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长大后与爱人、朋友相处的模式,让亲密关系出现问题。

而且要是反复强调“吃苦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孩子成年后,会产生报复性补偿行为,甚至还可能会过分看重物质条件,或者因为害怕被评价而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和生活



所以这种“穷养”方式的影响深远,不只在于个人生活层面,还会波及人际交往,人与人的相处变得困难,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严重破坏亲密关系,使得双方难以建立信任和亲近感,甚至导致关系破裂,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隔阂

尤其是根据一份数据调查发现,在2025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已达1500-2000元,但仍有父母刻意压低标准以“磨练意志”,却忽视物价上涨与社交成本的现实。



这时候很多网友就认为:“穷养不是让孩子穿补丁衣服,而是教会她在资源有限时如何智慧抉择。”

毕竟现在的时代变了,像“打孩子才能让他听话”、“只有吃苦才能成功”这些老旧的想法,就应该丢掉。



现在要提倡的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多鼓励孩子,这样才能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在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里健康地长大,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成为更好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