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生原创分享】

当娥皇、女英,看着父亲尧帝将自己的天子之冠,缓缓戴在夫君大舜头上,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令后世传颂数千年的“尧天舜日”德政盛世,开始进入巅峰期,这也是有史以来圣王治世的“最强音”。



大舜,从“逆境孝子”到“天下共主”,这种史诗级人生,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至孝成圣:淤泥中绽放的德性之花‌

舜的人生开场,堪称上古版“逆境生存指南”:生母早逝,父亲瞽叟“目盲心更盲”,继母嚣张跋扈,异母弟象,更是骄横如狼。《史记》用“父顽、母嚚、弟傲”六字,道尽了这个家庭的惊心剧本。

瞽叟让舜修补粮仓屋顶时,弟象怂恿继母,故意抽梯纵火,幸亏舜很机智,他以两顶斗笠为伞,从十米高空平安地飘然落下;瞽叟让他下井挖泥,弟象又和继母一起,趁机填土封井,幸亏他想起早年从井里往外挖通的引水侧道,才得以逃生……可是,脱险后,他依旧恭敬事亲。甚至在弟象得意洋洋霸占其屋舍时,他也只是温和劝诫。

因此,后世圣哲孟子,曾赞叹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意为:舜以孝行终使顽父开颜!

历山耕作的岁月里,舜的德行竟引来“大象帮犁田,飞鸟助除草”(《二十四孝》),这看似荒诞的温情画面,恰恰构成了舜“大孝感动天”的最佳注脚。难怪孔子在《中庸》里感慨:“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



‌二、治国之道:仁德引领的文明之光‌

如果说家庭是舜的“道德修炼场”,天下则是他的“仁政试验田”。被尧帝暗中考察时,这位“草根贤者”展现了惊人的人格魅力:

在历山耕作时,他把自己开垦的肥田主动让给年迈体衰的人,让争地界的农民学会谦让;在雷泽捕鱼时,他总把鱼多水浅处让给老、幼、孤寡之人,使得抢渔场的渔民懂得了分享;在河滨制陶时,工匠们受其感召再也不造次品。《史记》记载其化民之功:“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舜的治国方略堪称上古管理学的典范:

扫凶除恶‌:流放共工、獾兜、三苗、鲧“四凶”,整顿吏治雷厉风行;

人才战略‌:任命禹负责治水、皋陶掌管刑律、后稷主导农业,开创专业分工先河;

制度创新‌:首创“三载考绩,三考黜陟”的官员考核制,比现代KPI早四千年!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对大尧“诽谤木”的继承——立于宫门外的木柱专供百姓刻写谏言,堪称中国最早的“意见箱”,也是华表的前身。当青铜时代的人们还在崇拜巫术神力时,舜已深谙“兼听则明”的政治智慧。



‌三、禅让之谜:权力交接的两种叙事‌

关于与舜有关的“禅让制”,《史记》与《竹书纪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

《史记》所代表的儒家经典版‌:白发苍苍的舜效仿尧帝,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完成“天下为公”的理想传承;《竹书纪年》所代表的“凡事皆黑”版‌:声称“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后来,禹对舜,也差不多。

这场持续两千年的史学争论,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人言之可畏。或许,更接近真相的解释是:

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首领,仍然是“果子不多,但责任重大”,如果没有超群的德望、能力,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因此,禅让,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在尧帝之前那几代,是“家族内部择优禅让”;而尧对舜,舜对禹,是“族外禅让”。后来,生产力的发展,使“剩余果实”越来越多,夏朝建立,进入奴隶社会,逐渐崇尚私有制,开始“家天下”。

回首大舜的继位过程,他以德能,受尧帝重用,辅政达二十余年,而且又是尧帝的女婿,已是一家人。尧帝之子不贤,难当大任,故托付于舜,不难理解。至于在相应的古文化遗址发现“战争痕迹”,这是很正常的:任何一座古城,都不只是一代人居住过,后来发生的外来入侵和对抗等,没必要强加到先人头上啊!



‌四、文化丰碑:照亮华夏的精神火种‌

孔子‌评价大舜:“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赞叹其垂拱而治的执政艺术;司马迁‌写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确立其道德文明奠基者的地位;王阳明‌追论:“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揭示了其修身克己的工夫心法。从“孝悌忠信”的家风传承,到“协和万邦”的治国理念,舜文化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惠生说:永恒的德性启示‌

回望舜帝传奇,恰似仰望星空:那些关于孝道、仁德、礼让的故事,如同亘古不变的星辰,为每个时代的迷途者指引方向。当现代人还在争论“原生家庭能否决定命运”时,大舜用一生向我们证明:至诚德性可化顽石为美玉;当管理者困惑于制度与“人性化”的平衡时,舜的“德法并重”依然闪耀智慧光芒……



或许,舜帝庙前那对穿越千年的楹联最能概括其精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位从烟火尘埃中走来的圣王,终以德性之光,照亮了华夏文明的漫漫长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