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之曾孙想回上海,写信给市委,请求分一套低楼层的房,却被他任上海副市长的女儿拒了。

原因是当年,他女儿考到了上海的大学,而他不顾女儿的反对毅,然交出了他们家在上海的房子,举家搬到重庆,那时候,他女儿哭得十分伤心。

“爸爸,求你帮我申请一个小房子好不好,不用条件多好,只要能休息,能学习就好。”

这是1956年,他赴渝之前,女儿跟他说的话,那时候,他决定不给自己留后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建国之初,国家的医疗水平十分不平均,为了帮助重庆发展医疗,上海一部分专家需要放弃一切,扎根条件艰苦的重庆地区。

左景鉴报名了,他作为领导,有了这样的机会应该做出表率,而不是让别人顶上,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和妻子商量将家中的小洋楼上交,不留后路,专心在重庆发展。



这个决定将他女儿的计划都打乱了,因为女儿刚考上上海的大学,本想着这样能离家人近一点,谁知,家人和家都不在了。

改变不了父亲的想法,她就想要退而求其次的请父亲为自己申请一个小房间,这样她也算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

可左景鉴却十分坚定的摇头说:“我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拿着自己的工作去谋私情吗?”

于是,他安抚女儿的情绪之后,便将女儿送去了学校,自己则带着家人登上了轮渡。

但令人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走,竟然再也没能回来,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背后的原因,令人肃然起敬。

刚开始,女儿心中是不解的,她并不觉得自己的要求过分,只是一个小房间,难道这都不可以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女儿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而他也开始了建设医疗团队,培养医疗人才的道路。



父女俩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着,见面的机会也并不不多,而儿女在大学毕业之后,便和父亲一样,投身国家事业中。

左景鉴在重庆几十年,他的记忆,就是重庆医疗的发展史,能为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做贡献,也是他最幸福的事。

等重庆医科事业发展的欣欣向荣时,他也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那个时候,他常常怀念家乡。

毕竟上海是他们的根,他还是希望能够在家乡生活,这样的想法他并没有说出来,但是却被他细心的侄子发现了。

于是,他侄子便偷偷写了一封信交给市委,上面写明了他的身份和身体状况,表明他不适合住步梯高楼层。

可是,这样的请求却没通过,审批之人刚好是左景鉴的女儿,这不免让人疑惑,其中有什么必须拒绝的理由吗?

原来,她拿到信的时候,想起了当年父亲将房子上交的举动,想起了那句“绝不谋私”的话,而且上海当时的确房源紧张,于是便艰难的下了这个决定。

作为上海副市长,她更要谨言慎行,不能行差踏错半步,不然还怎么去约束下属。

左景鉴知道后深感遗憾,但是他又不能让女儿违背原则,所以只能在重庆遥望家乡。



想家的时候,他还是会去女儿那里住几天,但是,女儿家中依旧是步梯高楼,实在出行困难,他也不愿多待。

这个遗憾一直持续到他离开人世,但是这正是左家清廉家风的证明,不管他们身居怎样的职位,都一心为国为民,绝不贪图个人私利。

左家后人,世代清白,这句话绝不只是说说而已,他们是真正充满浩然正气的中国人。

信息来源:65年前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建设重庆医学院的故事重庆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