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在建国后面临的局面可以用“内忧外患”四个字来概括。

新中国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国外强敌环伺,他做的很多决策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这事儿本来跟我国没直接关系,但美国插手后,事情就变味儿了。

朝鲜半岛跟我国东北就隔着一条鸭绿江,美国带着“联合国军”一路北上,眼看着就要打到我国边境。

更气人的是,美国第七舰队还开进了台湾海峡,这摆明了是冲着新中国来的。

刚建国一年,国内经济还没缓过劲儿,军队装备也比不上美军,面对这么个超级大国,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毛主席看得很明白:美国这架势,不是只想收拾朝鲜,它的目标里肯定有我国。如果坐视不管,等美军站稳脚跟,拿下整个朝鲜半岛,下一步就是拿我国东北开刀。

到时候,国家安全就彻底没保障了。所以,这仗不是想不想打,而是不得不打。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了好几次会,专门讨论这事儿。当时意见分歧挺大。

有人觉得,新中国刚成立,底子薄,跟美国硬碰硬太冒险,搞不好经济会崩溃,政权都可能不稳。反对的声音里,最主要的理由是:咱们军队装备落后,工业基础不行,打赢的把握不大。

但毛主席不这么看,他分析得透彻:如果现在不打,等美国把朝鲜占了,养精蓄锐之后再对付我国,咱们就更被动。

他说了句很实在的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意思是,现在拼一把,把美国挡住,总比将来天天挨打强。

彭德怀也支持这个观点,说美国要是真占了朝鲜,我国东北就得常年屯兵防守,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

经过反复讨论,毛主席拍了板:出兵!我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打了三年,这三年,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军一起,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了无数硬仗。

条件有多苦就不用多说了,美军有飞机大炮,志愿军靠步枪和手榴弹,冬天零下几十度还得啃冻土豆。但就是这么一支部队,把美国打得签了停战协定。

这场战争的意义,太大了。首先,国家安全保住了。美军被挡在三八线以南,没能靠近我国边境,东北的工业基地才有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国际地位上去了。

抗美援朝之前,西方国家压根儿不拿新中国当回事儿,打完这场仗,全世界都知道了我国不好惹,连美国都得坐下来谈。最后,这场胜利还凝聚了民心,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为后来的建设攒足了劲儿。

抗美援朝让我国站稳了,但安全威胁没彻底消失。冷战时期,核武器成了大国博弈的王牌。

1949年苏联有了原子弹,美国早就有了,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好几次放话要对我国扔原子弹。

那时候的我国,别说核武器,连像样的工业体系都没有,面对核威胁,完全是被动挨打的份儿。

毛主席看得很清楚:光有常规部队不够,现代战争里,没核武器就是没底气。

他有个比喻,说核武器是“纸老虎”,但前提是你自己也得有,不然这只“老虎”真能咬死你。所以,研制核武器不是为了摆着好看,而是为了让我国在国际上能挺直腰杆说话。



1955年,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搞核武器。

他说:“我们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有了它,才能不怕别人威胁。”这话听着简单,但做起来太难了。

可毛主席态度坚决,他把这个任务定为国家头等大事,直接抓在手里。1956年,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核工业部门,抽调全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像钱三强、邓稼先这些人,带着一帮年轻人开始干。

罗布泊荒无人烟,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科学家们愣是靠着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把原子弹算了出来。

整个过程,国家真是咬着牙在撑。工业优先发展核项目,其他领域只能先勒紧裤腰带。好在毛主席下了死命令,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那声巨响,震得全世界都懵了。三年后氢弹又试爆成功,我国成了全球第五个有核武器的国家。这速度,快得让美国和苏联都坐不住了。

有了核武器,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有了保障。美国再嚷嚷核威胁,我国也能硬气地回一句:“咱也有!”这叫战略威慑,直接把核讹诈的路给堵死了。

再一个,国际地位蹭蹭往上涨。我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跟核大国的身份脱不了干系。最关键的是,核武器让我国在冷战那会儿有了底气,不用看谁的脸色行事。

研制核武器,是毛主席建国后第二个定国安邦的决策。没这个“国之重器”,我国在国际上很难有今天的话语权。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5.4亿,看着不少,但经过多年战乱,劳动力严重不足,毛主席有个很朴素的想法:“人多力量大。”

那时候国家啥都缺,工业靠人拉肩扛,农业靠人力耕种,想发展经济,没人不行。而且,战争死了那么多人,人口基数得补回来。

当时国际上有些国家开始搞计划生育,但我国不一样。毛主席觉得,人口是资源,不是负担。建国初期,经济要起飞,城市要建设,军队要扩充,全都离不开人。所以,他决定鼓励大家多生孩子,把人口规模搞上去。

毛主席这个想法,不是光喊口号,而是真干起来了。50年代初,国家取消了任何限制生育的政策,还出台了不少措施。比如,改善医疗条件,把婴儿死亡率降下来;推广妇幼保健,让更多孩子能活下来;甚至在宣传上鼓励多生,说“人多好办事”。

那时候没计划生育的概念,农村里一家生五六个孩子很常见,城里也差不多。

政府还把教育和卫生资源往基层铺,想办法提高人口素质。毛主席相信,只要人多了,又能活得好,国家迟早能靠这股力量站起来。

鼓励生育的效果,立竿见影。1957年人口涨到6.47亿,1964年突破7亿,1974年达到9亿,短短二十多年,人口翻了快一倍。

60年代工业化起步,大批年轻人进了工厂,修铁路、建水坝,全靠人多扛住了。后来改革开放,沿海城市工厂遍地开花,工人还是那时候攒下的人口基数。

再往后看,人口红利在80年代到90年代彻底爆发。我国经济腾飞,制造业称霸全球,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到今天,咱们回头看,鼓励生育这步棋,真给后世留下了大财富。

毛主席建国后的这三个决策,各有各的牛气。

抗美援朝,把外敌挡在门外,保住了国家安全;研制核武器,给了我国硬碰硬的底气;鼓励生育,攒下人口家底,让后来的经济起飞有了根基。

前两个是实打实地定国安邦,第三个则是放眼未来,福泽后世。



参考资料

三个历史决议:百年复兴的引领指针 中国纪检监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