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在 北京琉璃厂,一位穿着灰布褂子的老汉蹲在青砖墙根下,面前摆着个破木箱,里头堆着几卷发黄的旧纸。
老主顾们都知道,这人是清末宫里遣散出来的太监,常拿些零碎物件换钱糊口。
民国琉璃厂老照片
这时来了位叫赵警忱的中年人,蹲下翻了翻箱子,突然手指一顿:一块沾着油渍的"破抹布"下,竟压着半截泛着暗光的绢帛。
这块被当成废布的绢帛,正是后来震动收藏界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真伪存疑,相传诞生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在明代嘉靖年间被书画大家文徵明慧眼识珠。
当年84岁高龄的文徵明颤巍巍地在卷尾题跋:"此晋人真迹无疑!"可他儿子文嘉却偷偷嘀咕:"爹老眼昏花了吧?"果然,现代人证实这确是宋代摹本,但即便是摹本,也足够让后世藏家疯狂。
《平安帖》
至少从元代柯九思开始,这幅书法流传的过程就开始清晰,文徵明开始之后更是流传有序:王世懋为它散尽千金,李宗孔拿三进宅院交换,最后被康熙朝权相梁清标收入囊中。
等传到乾隆手里,"盖章狂魔"在卷上咔咔盖了七个大印,还题字说这卷"可亚时晴帖":意思是和故宫三希堂的《快雪时晴帖》能掰手腕。
1912年某个飘雪的冬夜,紫禁城神武门的角楼闪过几道人影。几个小太监抱着裹在油布里的卷轴,踩着积雪钻进胡同。这卷《平安帖》就此混在成车的"破烂"里流出宫墙。
等到40年代琉璃厂重现其踪时,它已裹满灶台油灰,被当成糊窗户的废绢叫卖。
展览
赵警忱强压着狂跳的心脏和摊主砍价:"就这破布还要十块?五块钱顶天了!"看到摊主不乐意掉头就走,这种惯用伎俩很好用,果不其然摊主答应下来,让他五块钱就买到了这件“破布”。
等揣着宝贝回家,用软布一点点的擦拭,当"修载"二字从污垢中浮现时,这位民国藏家的手都在发抖:这正是王羲之帖中特有的魏晋笔法。卷首那行小字:"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更是代表它的份量!
赵警忱一直珍藏此帖,1966年临终时传给了后人。到了1979年,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亲眼得见此帖,给出评价:“虽不完美,但其忠于原著。”到底是谁临摹的也不可考,有人猜是米芾,但没有实据。
拍卖现场
2010年11月20日,北京嘉德秋拍现场,被视为“仿作”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上拍。从5000万元起拍,十秒后就已经到达一个小目标,可见众人对这件“仿作”的青睐。
一路飙升到2.5亿,就在众人屏气凝神时,突然电话委托席传来女声:"两亿七千五百万。"这是中国嘉德董事总裁兼CEO胡妍妍亲自喊出来的。
全场哗然中,槌声落下。加上佣金,这幅41字的绢本最终成交价3.08亿,平均每个字值750万!委托喊价的买家,正是"任性哥"刘益谦。
2015年中国嘉德副董事长王雁南与刘益谦交接《平安帖》
然而刘益谦等着交接《平安帖》,却等了五年时间,这一点很多人不知道。原来当时赵警忱的家族内部发生了纠纷,他的几十个子孙得知《平安帖》拍出天价后,声称是其中一位后人“私自做主送拍”,然后发生了极其复杂的物权纠纷。
遗产官司一直打到2015年才尘埃落定,怎么分就不得而知了。赵警忱当年5块钱捡的传奇大漏,最后卖出天价,却没想到是这种结果,不知道他要是泉下有知会有如何想法?
嘉德也因为这场官司始终无法交割,后来为了表达歉意,还开了发布会,副董事长王雁南亲自将《平安帖》交到刘益谦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