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十二年的山阴,初夏的晨露尚未散去。那时的王羲之已然五十四岁,据史料记载王羲之于五十八岁逝世,也就是距离此作完成后的四年,所以此部小楷《黄庭经》应是他人生中最后的一帖长篇小楷巨作了吧。
相比于他临终绝笔的《曹娥碑》,此作的篇余也远远超出它,此卷全篇约三千余字之多,是其小楷之作中既《乐毅论》之后世人最为追捧的小楷书帖。这幅小楷作品成为后世所仰望,在书法长河中持续闪耀一千六百余年。
《黄庭经》局部放大高清临摹本。
魏晋时期的王羲之家族世代信奉天师道, 这种信仰渗透进他们的血脉与笔墨。有网友认为 "之"字作为家族成员的共同符号,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王 玄之、 王凝之等都带有“之”字。但我更相信是古人家族的一种命名方式,例如字辈之类的吧,这点我到是没做过多的研究,有较了解的书友可帮忙做出解释。
相传有一故事说的是王羲之写字换鹅的故事,说的是王羲之见山阴道士所养的鹅心生欢喜,并提出要以书《黄庭经》与之换,山阴道士得此真迹,竟在月夜之间见此经卷生光。
这就有点过了,古人都喜欢夸张表达,但这其中有个错误之点是换的应该是《道德经》而非此《黄庭经》。
扯得有点远了,细细赏来 《黄庭经》展现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钟繇楷书中残留的隶意被彻底净化,代之以"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晋人风骨。其字形多取扁势,横向笔画舒展如鹤翼,纵向笔画凝练似古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字体重心的微妙处理——许多单字看似平稳,实则暗藏险峻之势,这种"斜画紧结"的结体方式,恰如太极中的阴阳相生,在静态中蕴含着无限动态。
笔法上圆劲遒丽,起收含蓄而中段丰润,转折处方中寓圆,将钟繇古意转化为妍美今态;结体平中寓险,以扁方取势,通过重心偏移与部件错位形成动态平衡;章法疏密有致,字距行气如溪流宛转,虚实相生;气韵则虚和冲淡,展现人书俱老之境。
也难怪 赵孟頫会感叹 :"《黄庭》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有余音者矣。"意思说的是 《黄庭经》就像清庙中演奏的瑟乐,一个人领唱,三人跟着叹咏,余音悠长,韵味无穷。而这种余音,就是来自于笔画之间的精妙张力的关系。
唐代书论家张怀瓘用"进退宪章,耀文含质"评价王羲之书法,这在《黄庭经》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观其点画,圆润处如露珠垂叶,劲健处似屈铁盘丝;察其章法,字字独立却气脉贯通,行行分明而顾盼生姿。
明代董其昌临习此帖时,特意强调"须得其萧散之致",正是悟到了这种内在韵律。欧阳询得其峻拔而化为险劲,颜真卿取其宽博演为雄浑,柳公权摄其骨力转为清健。所谓"颜筋柳骨"之争,实则是后世对王羲之楷法不同维度的展开。元
赵孟頫在复古浪潮中重拾《黄庭经》,其小楷《道德经》中明显可见王书血脉。现代书家启功先生曾言:"《黄庭》最难学者,不在形似而在呼吸。"这种呼吸感,正是书法超越技巧层面的核心价值。
所以此帖也是很多人才会讲的是,若能从中学到一点皮毛,离小楷大成就不远了。
于此,您怎么看?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