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第二次北上天津大沽口,咸丰皇帝还有将可用吗?他思前想后,拿出了最后的底牌,让大清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前去应战。僧格林沁的故事说起来很励志,他原本是蒙古科尔沁草原上的一名放羊娃,后来被一名皇室贵族收为嗣子,从此进入大清的朝廷。但他积极好学,深得咸丰赏识。由于他成功击退了太平天国的北伐,咸丰皇帝把保卫京师的任务完全交给了他。他可以说是咸丰皇帝眼中守护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了。
僧格林沁
第一章:僧格林沁的崛起与大沽口初战
1858年僧格林沁奉命赶往天津,肩负起了守卫大沽口的重任。他一到天津,立刻全力以赴修缮炮台,准备好各种防御设施。他不仅在海河上设置了木筏和铁枪,还部署了大量火炮,让大沽的防御系统看起来固若金汤。他把主力部队都调到了这里,总兵力达到一万人,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准备迎接这场硬仗。
战前的大沽炮台
1859年6月17日,英国海军司令何伯率先带着舰队来到了大沽口。此时的英军是骄傲得不行,因为之前打了很多胜仗,他们根本没把清军放在眼里。何伯看到清军设置的木筏和铁枪,直接派人通知僧格林沁,限期三天内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拆了。可僧格林沁根本没搭理他。三天过去了,英法联军的舰队陆续赶到,想强行闯入大沽口,用武力拆除障碍。
僧格林沁站在炮台上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他其实早就盼着和英军正面干一仗了。他觉得以前清军的失败都是前线将领无能,这回自己亲自上阵,一定要扬眉吐气。僧格林沁命令手下保持安静,耐心等待最佳时机。下午两点左右等敌人放松了警惕,僧格林沁果断下达开炮指令。大沽口炮台齐射的第一发炮弹就精准命中了英军旗舰,连英国海军司令何伯都负伤了。英法联军猝不及防,战舰接连中弹,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僧格林沁军旗
到下午4点,联军已经损失了四艘战舰。英法联军想派海军陆战队登陆攻击炮台,结果刚上岸就陷入河边的淤泥,步履艰难,成了清军炮火的活靶子,伤亡惨重。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联军死伤惨重,432名士兵阵亡或受伤,4艘浅水炮舰被击沉,剩下的联军只能仓皇撤退,向南逃到杭州湾。这场战斗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军首次打赢的硬仗。咸丰皇帝听到胜利的消息,心里长输一口恶气。
大沽砲台遺址
第二章:英法联军的再侵与大沽口的沦陷
英法联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伦敦后,英国国内舆论炸了锅,大家对这场战败议论纷纷。英国政府紧急召开了四次内阁会议,决定加大力度对华增兵。同样法国那边也掀起了新的战争热潮。英法两国决定再次联合出兵,派出了两位重量级人物——额尔金和葛罗,率领总共约两万五千人的联军组成新的远征军再次进攻中国。
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
1860年春天,英法联军的舰队来到上海集结,准备北上发动新的攻势。这一年对于清朝来说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一年。南方的太平军3月份攻占了杭州,接着又击溃了江南大营,清政府在江南的富庶之地几乎全部失守。而英法联军的舰队一路向北,占领了定海舟山、大连和烟台,封锁了渤海湾,给清政府制造了巨大的压力。
到了7月底,联军准备发动对大沽口的第二次攻击。这时的咸丰皇帝进退失据,他一边派出代表和英法联军谈判,一边下命令不要让僧格林沁先开战。英法联军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事先做足了情报工作,发现清军的重点防御在大沽,北塘相对薄弱。于是联军决定在北塘登陆。咸丰不得让僧格林沁先开战,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登陆,敌人在刚登陆还没立足站稳时是最佳的攻击时机,英法联军用了整整十天时间登陆,并且没有遭到任何抵抗。
大沽炮台被联军攻陷后的战场景象
到了8月12日,联军发起总攻,攻占了大沽西北的新河,随后又攻克了塘沽。僧格林沁这时候才意识到英法联军的真正目的,他们并不是要强攻大沽,而是绕过正面的坚固防御,从侧后方进攻。等僧格林沁反应过来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大沽防线被突破,清军彻底溃败。直隶提督乐善也阵亡了。经营数年、耗费巨资的大沽炮台尚未发挥应有作用便彻底沦陷。僧格林沁见败局已定,率兵撤离大沽。他们绕过天津,直接回到通州布防。
英軍第67步兵團進攻大沽砲台
第三章:谈判破裂与八里桥决战
9月10日,联军先头部队三千余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挺进。咸丰皇帝得知英、法公使坚决要带兵直赴通州的消息后,派遣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从通州前往天津,与英法继续谈判,企图挽回“抚局”。双方在通州展开会谈,巴夏礼除坚持原先提出的条件外,又增添了互换和约时须面见皇帝亲递国书,以及将张家湾的清军全部撤离等要求。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于17日彻底破裂。
载垣
巴夏礼随后骑马离去。僧格林沁随后截获巴夏礼一行39人(26位英国人,13位法国人)。这39人中以英法外交官员居多,还包含仆人、护卫以及一名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在被僧格林沁抓捕之后,其中多数人遭受酷刑,最终半数死亡。这成为随后导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一个重要因素。
巴夏礼
9月18日,联军先头部队自河西务越过马头,推进至张家湾附近。僧格林沁率领马步军在通州列阵以待。与此同时,联军先头部队与清军在张家湾交战,清军败退至八里桥。随后,英法联军与华北地区清军主力,包括科尔沁部僧格林沁的野战骑兵、八旗察哈尔、索伦部、从甘肃陕西调来的汉军八旗及绿营、京津地区的八旗绿营在通州八里桥展开决战。
通州之战
僧格林沁派出了所有的骑兵,加上胜保所部的步兵,在平原上发起冲锋。清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且士气高昂,作战英勇。但敌军的炮火射程远、威力大,清军的骑兵根本无法接近敌军,清军冲上去一批便倒下一批,倒下之后又再上一批,前赴后继。然而在敌军密集的炮火面前,清军的冲锋都变成了集体送死。这场大决战过后,清军的骑兵尸横遍野,而英法联军的损失却寥寥无几。一位经历了现场的英军军官称,这并非战争,简直就是一场屠杀。历经这样一场屠杀式的战争,清军的意志彻底被击垮,清军也再无能力和信心守卫北京。僧格林沁部全军覆没,胜保在战斗中重伤撤退。
随后,咸丰帝及皇后、宫廷贵妃等人以“北狩”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这是清朝历史上皇帝首次逃出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