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陷落,清朝内忧外患
广州陷落后,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双重打击,局势瞬间扑朔迷离。先是太平天国的大军攻城略地,把南方搅得鸡飞狗跳,苏鲁豫皖捻军、上海和福建的小刀会、贵州白莲教、云南回民也都跟着起事,全国18个行省,14个都在战火中。而这时,英法联军卷土重来,清朝上下压力山大,咸丰皇帝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亡国之危”。
清末主要民间起义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目标很明确:下一站北上,奔着上海去了。可当时的上海正是清军和太平天国打得火热的地方。一旦英法联军北上攻打上海,清军面临的就是 “人在家中坐,敌从四方来”的两面夹击局面。
二、何桂清与英法的 “默契”
两江总督何桂清可不傻,他一听广州失陷了,马上意识到坚决不能让英法联军的炮火烧到上海。他还没等英法军队抵达,就主动派人联络英法公使,告诉他们:“粤事应归粤办”,意思是说:你们在广州打广州的仗,在上海这边对外贸易良好,没啥仇没啥怨,咱们还是该做生意做生意,井水不犯河水。
何桂清
英法一听,心中窃喜——不耽误赚钱,还能打仗,这种好事求之不得!于是双方达成了微妙的“默契”:战是要打,但上海不用打。紧接着,何桂清还写了个奏折给咸丰皇帝,把自己的操作汇报了一番,列出三个理由说明此举的必要性。第一,自从南京被太平天国占了之后,漕运基本改成了海运,而上海正是海运中心。万一上海被炸个底朝天,漕运就彻底断了。第二,上海的对外贸易每年关税收入可是数百万两白银,再加上各种厘金,这可是江南大营的主要军费来源。一旦失去上海的财政支持,江南地区对抗太平军的战事就无法继续。第三,一旦上海也成了战场,清军就得面对“洋夷”和“长毛”两面夹击的局面,届时,整个东南地区都将陷入绝境。
漕运
咸丰看完这三点,心里其实也很清楚——上海真不能乱。于是,他同意了何桂清的方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明明英法联军在南方打得正热火朝天,广州都被打下来了,结果上海、宁波、厦门等地却仍在正常做生意,特别是上海,还成了英法军舰的中转站和补给基地。英法联军一边在天津打清军,一边在上海帮清军对付太平军,堪称史上最神奇的“战斗合作”关系。
三、大沽口之战与天津沦陷
1858年4月,英法联军抵达天津大沽口,炮火一响,天津之战打响。清军凭借着大沽炮台,原本信心满满,守军加起来有近万人,大炮200多门,咸丰皇帝还特意增派了6000士兵防守。结果,战斗只打了两个小时,大沽口就被打爆了。5月26日,天津城也沦陷了。
大沽口炮台攻打结束后的场面
咸丰皇帝懵了。他万万没想到,北方最强防御竟然就这样轻易被攻破。就像当年他爹道光皇帝一样,一直被蒙在鼓里,全然不知道外敌的真实实力。广州失陷后,叶名琛瞒天过海,天天给咸丰报“捷报”,所以咸丰根本不知道前线打得有多惨烈。直到天津失守,他才意识到,英法联军根本不是一般的敌人。
咸丰
四、天津谈判与不平等条约签订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给咸丰发了个照会:“不想谈判就打北京。”这下咸丰真慌了,立马派东阁大学士桂良赶到天津谈判。桂良一到,发现现场形势很复杂:英法美三个国家公使态度强硬,只有俄国使节态度友善。不过,俄国这不是友好,而是趁火打劫。
就在咸丰同意天津议和时,他收到了一份黑龙江将军奕山的奏折。原来奕山被俄国逼签了《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拱手让人了。奕山这人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人打怕了,现在听到洋人的炮声就腿软,根本没敢真打就签了条约。这个《瑷珲条约》直接让清朝丢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领土割让。
《瑷珲条约》直接让清朝丢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清朝不认账,认为奕山这是擅自做主,但俄国可不干了。于是,在天津谈判时,俄国摆出友好姿态,表示愿意调停,实际是在逼清廷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与此同时,美国也趁机渔翁得利,加上最惠国待遇条款,只要后面英法从中国捞到的好处,他们也可以跟着吃肉喝汤。
当时英国人的态度相当强硬,对于自己提出的要求只字不改,这让咸丰皇帝很生气,他觉得这帮洋夷太猖狂,准备和他们开战教训一下。但桂良还是有眼色的,他觉得肯定是打不过的,到时候战败了更不好收拾。于是,桂良违背了咸丰的旨意,无奈地先和美国、俄国签了《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接着又和英法签了《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这几个条约一签,清朝的国门可算是完全打开了。外国人可以随便在中国游历、通商、传教,还可以驻京办公。
桂良和各国公使在天津签署条约
这几个条约桂良是违抗咸丰旨意签的,他得好好想个法子自圆其说。于是,他给咸丰上了个折子,说:“咱们现在没兵没钱,南方太平军的火还没灭,真开战就是亡国之危。现在签个条约,等他们撤了兵,再想法子挽回损失。”
瓜尔佳·桂良
咸丰一听,好像也有点道理。于是,他“默许”了。英法联军知道条约签成,目的达到了,也就撤兵了。
五、换约争端,战火将起
不过,故事还没完,问题又出在最后一步:换约。按照条约规定,双方要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但咸丰坚决不同意,原因就卡在“外国公使见皇帝要不要下跪”上。英法美坚持要用西方礼仪觐见,而咸丰死活不同意让他们不下跪——你们不下跪,那我天朝上国皇帝的威严何在?
所以,条约签了,双方最大的分歧还是那个三跪九叩的大礼,当年的马嘎尔尼就是前车之鉴。这直接把英法联军再次惹怒了,新一轮的战火又将一触即发。至此,这场战争远未结束,清朝的末日危机也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