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山市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内,一对铜镲静默无声,镲面上“鹤山新加坡友艺体育会创办人萧培利赠”的铭文却如惊雷般轰鸣。这铜镲曾随一位名叫李锡泉的归国华侨穿越南海波涛,从狮城新加坡回到鹤山故土。
新加坡归侨李锡泉使用的铜镲,上刻“鹤山新加坡友艺体育会创办人萧培利赠”,现藏于鹤山市博物馆。
每当鹤山城乡大地响起铿锵的锣鼓声,这对铜镲仿佛在无声述说:一段跨越百年的狮艺传奇,一场横渡重洋的文化远征,皆藏于狮头昂首的刹那、鼓点震颤的瞬间。
越塘破晓 推陈出新
清光绪年间,广东鹤山沙坪越塘大朗坊,一位身形矫健的武师正于祠堂前演练。他忽而如灵猫伏地,忽而似猛虎跃涧,引得围观众人屏息凝神。此人正是被誉为“广东狮王”的冯庚长。他幼习少林武艺,兼通南派拳法,更将佛山醒狮的形意琢磨透彻。一日,他见家猫捕鼠时的机敏步态,顿生灵感:“狮乃百兽之王,何不以猫步显其灵动?”遂将猫的轻盈步法融入传统狮舞,独创“狮形猫步”,配以自创的七星鼓法,鹤山狮艺由此横空出世。
冯庚长狮艺世系简表。
冯庚长是一位敢于创新的人。他常思考:“狮本山野灵兽,何故总作庙堂威仪状?”他细心观摩,创出“狮形猫步”,在南狮江湖劈开一方新天地。这种颠覆性的美学革新,让鹤山狮艺在起承转合间尽显生命灵气:“喜、怒、哀、惊、疑、醉、睡、醒”八情中,“喜”时璎珞轻摇如春风拂柳,“怒”时鬃毛炸立似惊雷破空;“疑”态展现于探爪时的三进三退,“醉”意流淌在踉跄步中的九曲回环。最绝的是“睡狮惊觉”一式,狮头甫触地面即弹跃而起,恰似闪电撕破乌云,将猫科动物独有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冯庚长更将武术精髓融入“五马十八步”步法,眼、身、腰、步四体联动,配合“注、听、爪、躲、咬”五法,使狮子每个毛孔都透着机警与狡黠。
鹤山是醒狮之乡。2018、2019年春节期间连续举办两届大型的“龙狮汇”,超过100头狮现场表演,可谓醒狮界盛事。欧蕊荣摄
某年广州城隍庙会上,冯庚长率弟子舞动新制狮头。只见那狮忽而搔耳挠腮作憨态,忽而腾跃三丈取高青,鼓点时如骤雨倾盆,时若珠落玉盘。围观者中有佛山狮艺宗师击掌叹道:“此狮活矣,乃狮王也!”果真捧得冠军杯。自此,“鹤山狮王”之名不胫而走。冯庚长更将武术招式化为“采青十八式”,独创地青、高青、桥底青、螃蟹青、鲤鱼青、井底捞月青、金钱吊芙蓉青等诸多绝技,令鹤山狮艺既存战场杀伐之气,又添市井生活之趣。
鹤山狮高桩表演。欧蕊荣摄
狮艺按流派可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起源于河北徐水,强调力量、技巧和爆发力,展示北方坚毅勇敢的精神风貌。“南狮”则讲究意形和神似,动作灵活,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在鹤山狮艺未诞生前,佛山狮艺可谓一枝独秀。冯庚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立鹤山醒狮,遂与佛山醒狮分庭抗礼,作为“南狮”两大分支之一。
相较于佛山狮,鹤山狮狮头较扁长,嘴形圆弧突出,以“狮形猫步”、八情灵动著称。图为鹤山市博物馆的鹤山狮场景展示。
行家分析,佛山狮的武者风范与鹤山狮的灵猫意趣,恰似岭南武学的阴阳两面。前者承袭洪拳硬桥硬马之风,步若铁犁耕地,狮吼声震屋瓦,采青时直取中宫如猛虎下山;后者则讲究“四两拨千斤”,在直径不足尺余的桩阵上演绎“水仙花丛过,片叶不沾身”的轻灵。若说佛山狮是泼墨写意的关西大汉,鹤山狮便是工笔白描的江南仕女。
醒狮有“刘关张”造型。刘备狮(左)代表“仁德”;关羽狮(中)代表“忠义”;张飞狮(右)代表“勇猛”。
这种差异在“采青”环节中尤为显著:佛山狮遇高青必以“叠罗汉”强攻,三层人梯踏得地动山摇;鹤山狮则擅“云梯纵”,借竹桩弹性腾空三丈,狮口衔青时还要俏皮地眨动睫毛。在民国初年省港狮王争霸赛上,鹤山狮艺传人冯柏祥面对佛山狮阵,竟以“醉步迷踪”绕场三周,待对手阵脚微乱时突施“灵猫三探”,狮尾扫落对方狮头璎珞而不伤其本体,这般刚柔相济的智慧,令观战的武学宗师叹为观止。最近耳闻,新加坡国立大学拟开发“狮形猫步”动力学模型,用流体力学解释为何鹤山狮跃起时狮披能卷出莲花状漩涡。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徽是由打开的书、三环以及举起爪子的雄狮等元素组合而成,其中举起爪子的雄狮激励学子勇于开拓创新,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尾巴高高举起象征正直的品质和理想主义。
鹤山狮艺群众基础稳固,参赛屡获殊荣。1999年,在市体育馆举办的“狮王”大赛盛况空前,经过激烈的角逐,古劳镇罗江醒狮队获得“鹤山狮王”的称号,市建设队、越塘队分别获得亚、季军。在参赛这19个醒狮团中,有9支团队是师承冯庚长狮艺的,其中有5支团队进入前八名,大部分是冯庚长的传人。2001年,古劳镇罗江醒狮队参加江门狮王争霸赛高桩比赛,独占鳌头荣获冠军,成为“五邑狮王”。同年,罗江醒狮队又在佛山市举行的广东省龙狮大赛中获季军。2005年,在鹤山举行广东省第七届龙狮运动大赛,鹤山江夏醒狮队获舞狮比赛亚军。
远征南洋 扬威海外
冯庚长始创的鹤山狮艺,犹如树之两枝,一枝扎根在本土,另一枝由龙口人李怡生带到新加坡落地开花。在鹤山本土,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冯庚长领衔的鹤山狮团在广州庆祝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活动中名噪一时。八十年代,越塘醒狮队在省内狮艺大赛中获冠军,是南狮的佼佼者。新加坡是狮城,对狮子情有独钟,其城市名片更是无人不晓的鱼尾狮。鹤山新加坡友艺体育会成立于民国时期,是由鹤山会馆武术醒狮团会员为推动鹤山狮艺而成立,创始人是萧培利。鹤山狮艺在狮城新加坡发扬光大,鹤山狮成为狮王之王。
1920年,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的街巷间,一群孔武有力的中国男儿正随鼓点翻腾。领头者、冯庚长第二代传人李怡生手持狮头,以一招“金鸡独立”稳立丈余高桩,围观侨胞齐声喝彩。作为冯庚长入室弟子,他狮艺了得,采青技巧高超,背负师门重托远渡南洋,在新加坡香港街创立鹤邑怡怡堂瑞狮团(新加坡鹤山会馆的前身),制出新加坡第一头醒狮。彼时南洋华人各帮派林立,狮团比武既是技艺较量,更是族群实力的象征。
“鹤山狮王”雄姿。该照片被新加坡国家历史档案局悬挂在圣陶沙旅游胜地,供游人观赏。
1946年,新加坡入海处滨海湾红灯码头(Clifford Pier,译名克里福码头,早期因挂红灯笼告示位置,华人称其为红灯码头),是新加坡鸭子船观光路线一个途经点。22岁的李锡泉正与师兄弟联演“双狮夺宝”。作为冯庚长第四代传人,他得吕新尧(李怡生嫡传弟子)亲授“醉狮八态”,能将狮子的喜怒哀乐演绎得淋漓尽致。某次全星狮艺大赛上,他舞动狮头连破“毒蛇拦路”“火海取栗”两关,最后纵身一跃,狮口轻启咬住悬于六米高处的“灵芝青”,落地时七星鼓恰收最后一拍,满场寂静三秒后,掌声如雷动。
牛车水是新加坡华人聚集最多的地方。
某年元宵节,怡怡堂瑞狮团与福建狮团较技。对方狮头重逾三十斤,舞动时虎虎生风。李怡生却以四两拨千斤之势,令鹤山狮如灵猫戏蝶,在八仙桌上辗转腾挪,最后以“倒挂金钩”采得九丈高竿上的“七星伴月青”。次日新加坡发行最大的华文报纸《叻报》刊文称:“鹤山狮艺,刚柔并济,实乃中华绝技。”经此一役,鹤山狮艺在南洋扎下深根,威名远播。至民国初年,新加坡鹤山会馆将怡怡堂改组为武术醒狮团,会员逾三百之众,每逢节庆,狮队绵延半里,狮吼声震麻坡河。
威震狮城 王者之路
1949年深秋,新加坡牛车水街巷间暗流涌动。十丈红绸自新世界游艺场穹顶垂落,墨迹淋漓的“鹤”字战旗猎猎作响。这是鹤山狮团南洋征途的首次亮剑。彼时《南洋商报》头版惊现狮头剪影预告,全城皆知:岭南鹤山狮王正宗传人,携“七星鼓”“猫形步”跨海而来。
新加坡鹤山会馆。
十月寒夜,新世界游艺场霓虹如血。六辆警用摩托为狮团开道,狮头金漆映得英殖民警官肩章黯然失色。首演“醒狮回头望”,狮瞳忽作琥珀色流光(实为磷粉点睛术),惊得前排侨领打翻咖啡。至“少侠战双狮”压轴戏,但见狮口喷出三尺火龙,少侠旋身踏狮背凌空七转,观众席间竟有福建拳师失声叫破招式:“这是白鹤拳的掠翼三叠浪!”
有鹤山人的地方就有鹤山狮。欧蕊荣摄
翌日《星洲日报》特刊油墨未干,街头报童已嘶声叫卖:“鹤山狮吞月,拳风荡南洋!”更绝的是月后义演,狮团以绸缎仿造云海,八名弟子暗悬威亚操纵“仙骑”,狮头竟在五丈高空作衔珠吐月状。英国总督府文化参赞连夜致电伦敦:“东方幻术与武学的完美融合,建议纳入殖民地文化研究。”
1952年春节期间,鹤山狮团在唐人街大坡(即牛车水)一带采青,在万拿街娱乐堂大门前,有人摆设了“后花园种竹”的青阵,同时又有人在沙莪街星华剧社楼下摆下了“佛门阵”青,据说此青阵是粤剧已故名伶李元亨精心设计摆设的,其目的都是想考察“鹤山狮”的艺术智慧和武功,用心可谓良苦。这两个青阵,都被该狮团以高超的智慧、娴熟的狮艺,卓越的武功一一破去。更绝的是“后花园种竹”阵,百根碧竹悬空倒挂,竹节中暗藏缅甸翡翠雕成的“青龙胆”。狮团二弟子冯兆雄竟蒙眼舞狮,凭鼓点回声辨位,狮爪过处竹叶纷落如雨,最后一击“醉猫扑蝶”摘下翡翠时,狮头璎珞未动分毫。在场观战的洪门元老抚掌长叹:“这是把听风辨位的功夫练到骨髓里了!”
鼓王梁肇富。照片悬挂于新加坡鹤山会馆。
经此数役,鹤山狮团的声誉更隆,新加坡牛车水区骑楼下悄然涌现三十六家武馆,门楣皆悬鹤山狮头木雕为记。梁华富的檀木名片匣里,雪片般飞来的聘书涵盖马来亚九大州府,最远的竟来自暹罗曼谷唐人街。某夜暴雨,年过六旬的鼓王梁肇富仍在武馆演示“七星鼓”的第七种变奏,鼓槌敲裂三寸牛皮时,忽然对弟子笑道:“当年冯庚长师祖在祠堂观猫,见的不只是步法,更是乱世里安身立命的机变之道。”
“鹤山狮王”在新加坡周年庆晚会上表演。
1984年8月9日,是新加坡国庆庆典,加冷体育馆内万人屏息。鹤山会馆醒狮团面对主办方设下的“九重天门阵”——九座高桩呈八卦排列,顶端青悬十八米高空。狮手冯兆雄深吸口气,踏着师公李怡生所传“云梯步”,狮身如游龙穿云,在直径不足三十公分的桩顶辗转十九次,最后狮口轻启衔青时,七星鼓骤停,全场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新加坡新创办的《联合早报》次日头版标题赫然:“鹤山狮王之王破天门!”
自此之后,鹤山狮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屡获冠军,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艺术载体。在海外众多狮团中,唯有鹤山狮团可在狮头绣上“王”字,足见其江湖地位之高。
笔墨春秋 十年孤灯
在鹤山沙坪一间青砖老宅里,昏黄的台灯下,冯庚长第四代传人、年过七旬的冯昆杰正在伏案疾书。案头堆着泛黄的旧报纸、褪色的舞狮照片,还有一叠用砚台压着的线装拳谱。钢笔尖划过粗糙的草纸,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与半个世纪前的狮鼓遥相和鸣。这是1998年的寒冬,距离他萌生编撰《南国醒狮》的念头已逾十载。
冯庚长第四代传人冯昆杰与其著作《鹤山冯庚长狮艺》《南国醒狮》。
“狮形猫步讲究腰马合一,起势时气沉丹田......”写到关键处,兴之所致,他突然站起身,在狭窄的居室里腾挪比划。木地板吱呀作响,惊醒了里屋的老伴。“三更半夜的,又在发狮癫!”嗔怪声中,老人笑着收起招式,却见月光透过窗棂,将墙上悬挂的狮头璎珞映得流光溢彩——那是师傅冯祯临终所赠,璎珞上的铜铃曾响彻1937年抗战募捐义演的舞台。
2014年深秋,当冯昆杰颤抖着双手将《南国醒狮》手稿捐赠给鹤山狮艺文化传承馆时,泛黄的纸页间忽然滑落一张黑白照片:1946年元宵,14岁的他顶着硕大的狮头,在沙坪北湖码头为归国华侨表演“金狮迎舟”。照片背面是他用朱砂笔写的注脚:“此日南洋狮团归乡献艺,见李锡泉前辈‘醉狮望月’一式,方知天外有天。”
醒狮队在古劳梁赞公园表演。
这部凝聚十年心血的手抄本,堪称鹤山狮艺的“基因图谱”。除了系统整理“七星鼓”七种节奏变换的要诀,更罕见地记录了民国时期狮艺行当的暗语:“青盘”指商家悬赏的采青位置,“过江龙”特指狮队间的切磋较量。某页夹层中甚至藏着1932年广州狮王争霸的赛程单,毛笔小楷记载着当年冯庚长再传弟子冯柏祥以“灵猫三探”力克佛山狮王的细节。
狮魂入篾 匠造春秋
在越塘松元村的老宅天井里,竹篾在冯胜强指尖翻飞。这位鹤山狮头第五代传人,正将百年匠魂注入每一道弧线——上世纪70年代末,其父冯麟从师冯庚长之子冯沃林弟子温联,自此开启家族与竹篾纱纸的生死契约。
鹤山狮头第五代传人冯胜强在制作狮头。欧蕊荣摄
童年记忆总与竹香为伴:父亲执篾刀将青竹剖作三千细丝,母亲以纱绸为狮头覆上第一层肌肤。最令少年痴迷的是“开相”时刻——当朱砂笔润睛的刹那,呆愣竹架忽作怒目金刚,璎珞随呼吸般微微颤动。二十载寒暑,他从偷师递刀的童子熬成独当一面的匠人,方知狮头内藏玄机:11英寸大狮需植入138根主篾以承壮汉腾跃之力,童狮则暗藏可调节竹簧适应成长头围。
狮头用竹篾扎作完成后再用纱纸、棉纱布为原料扑狮,一般里外盖三层纱纸,中间夹以纱绸把狮胚糊起来。图为手工扑狮工艺。
如今他的工作台上,仍摆着父亲遗留的“三绝”工具:弯月形篾刀能削出蝉翼薄片,鹤嘴钳可精修0.5毫米睫毛关节,那支秃毫画笔更染过三代狮瞳。最艰深的“笑狮秘法”,需在扎框时预埋七处弹性机关,方能使狮嘴既显威猛大笑又不至笨拙。某次为复原冯庚长独创的“灵猫须”,他连续三月试验鬓毛弧度,最终从古琴丝弦中悟得刚柔并济之道。面对机械复制的挑战,这位非遗守艺人坚持“狮头如人脸,岂能千篇一律”。他在沙坪七小开设的传习课上,让学生们触摸竹篾的温度:“狮头扎的不是手艺,是武者魂灵。”
鼓点永续 传承永在
上世纪80年代的沙坪中学操场,春日木棉满树燃红。四十余名少年扎着红腰带,随着师傅冯昆杰的鼓点练习“猫步八式”。14岁的陈永强因总顺拐被同伴取笑,深夜独自到晒谷场加练,不慎摔断门牙。当日冯昆杰掏钱为他买来护膝,鼓励他说:“不要怕摔,狮王都是摔出来的!”
鹤山狮艺进校园。
这支被寄托厚望的少年狮队,曾创造过年表演68场的纪录。1988年鹤山首届民间艺术节上,他们演绎的“双狮戏珠”精彩无比,令观礼的港澳同胞当即捐资定制新狮头。最辉煌时,队员能蒙眼完成“九宫梅花桩”的集体套路。
省级非遗项目狮舞(狮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永安。欧蕊荣摄
当晨光再次洒向古劳水乡“鹤派狮艺会”,二十几位英姿飒爽的少年正在练习“八步猫踪”。鹤山狮艺省级传承人黄永安不断地纠正着动作角度,声如洪钟地喊道:“记住!狮头昂起时要有破天之势,伏地时要带揽月之姿……”头上传来无人机的轰鸣声,他们的表演通过网络直播传播到四面八方,外面的桑基鱼塘波光粼粼,倒映着鹤山狮头轮廓,仿佛百年狮魂正以最当代的方式,向着浩瀚苍穹昂首长啸。
在鹤山狮艺文化传承馆,冯昆杰6万多字的《南国醒狮》手抄本被妥善保管。某页边缘有他晚年补注的小字:“丙戌年三月,雨夜梦先师舞狮于月下,醒时谱得新鼓点七拍,恐失传,急记之。”这些濒临失传的节奏,后来被谱写成乐曲,在春节龙狮汇上震撼奏响。
铜镲不锈 狮魂不绝
1955年,冯庚长的第四代传人、新加坡归侨李锡泉携妻儿登上归国轮船。行囊中最珍重的,是萧培利所赠铜镲与会馆历年狮艺侨刊。他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新加坡鹤山狮团,回到故里雅瑶镇琶珍村继续授徒传业,点燃鹤山狮艺薪火。某年大旱,乡民欲舞狮祈雨。李锡泉宝刀未老,重操旧业,率领众弟子连舞三天,至第三日黄昏,狮头刚点过“龙王睛”,天际忽闻雷声滚动,大雨倾盆。此事传为佳话,附近四乡八里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2003年,他将珍藏半世纪的狮王狮尾、七星鼓谱等66件文物捐赠鹤山市博物馆,其中铜镲相击时清越之音,恰似跨越时空的狮魂共鸣。
农村节庆的狮艺表演,深受广大村民喜爱。
鹤山对狮艺情有独钟。据统计,每一百名鹤山人中就有一个会舞狮,从事狮艺活动超过6000人。2007年,鹤山狮艺跻身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鹤山还十分重视狮艺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狮艺进校园,把传承人请进课堂,将狮艺纳入课程,面向中小学生讲授。
狮魂熔铸到每一个鹤山人的基因血脉中。欧蕊荣摄
在鹤山的文化中心广场,每逢晨昏仍有少年随鼓点腾跃,崭新的铜镲在非遗传承人手中再度震响。当镲声与七星鼓、三星锣交响成韵,人们仿佛看见:当镲声与七星鼓、三星锣交响成韵,人们仿佛看见:冯庚长在广州大元帅府前的矫健英姿,李怡生在新加坡烈日下的腾挪身影,冯昆杰在越塘老宅台灯下奋笔疾书,黄永安在鹤派狮艺馆里谆谆教导,冯胜强在非遗工作室对每个狮头精摹细画,这些皆化作别具一格、更具喜感的鹤山狮头上颤动的璎珞,在每一次摆头、眨眼、抖毛中生生不息。
这锃亮的铜镲曾渡重洋,今又还乡。它见证的何止是狮艺流变?更是一部用狮吼镲声写就的华侨史诗,一曲跨越世纪的文明乡愁。从冯庚长观猫创艺的油灯岁月,到网络直播狮艺表演的数据时代,鹤山狮艺始终在刚劲与灵动的辩证中寻找支点,创新发展。当新一代狮王跃上高桩,他们托起的不仅是彩绣狮头,更是五百年岭南武脉,三万里海月乡心。
来源:鹤山市委宣传部(作者:丘麦,照片除特别注明外,由梦乐、丘麦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