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应急产业

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

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关键支撑




2021年召开的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并加快形成“五维一体”发展格局。2022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成功入选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仅用一年时间便跻身“国家队”。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强调,着力推动江海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集聚壮大。

今年

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

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进入验收阶段

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行业有哪些新变化、新亮点?

江门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规划用地800公顷,已汇聚企业近300家。邱昱 摄


万亿级新兴市场

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的安全应急产业在2024年达到了2.4万亿元,在2025年有望达到2.8万亿元的规模,发展进一步提速。

安全应急产业的崛起,实质是国家治理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双重升级。

如今,广东已形成以深圳、佛山、江门等城市为中心的集群效应,发展特定类型的安全应急产业聚集区。

例如,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规划用地800公顷,汇聚企业近300家,构建起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有机结合的“五维一体”发展格局。


邱昱 摄


从无到有到强

江门安全应急产业的创新实践与核心优势

从昔日的荒地鱼塘到如今的厂房林立,从传统制造业到新质生产力的蝶变,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2021年11月与2025年1月)变化对比图。何榕 摄

“江门速度”从何而来?

其一,得益于扎实的产业基础。

江门作为广东省老牌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涵盖了工业41个大类中的35个和207个中类中的142个,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为安全应急产业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江门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强大的“安全韧性”:累计完成广东省口罩收储任务720万只;全市企业向全国各地提供防护服压条机9000台,超过全国调度总量的40%;贡献了全国防护服胶条80%以上的产能……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向广东省发出的感谢信中,点名“表扬”了江门4家应急防护企业,占全省被点名企业的半数。


2020年3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向广东省发出感谢信(部分截图)。

特殊时期,这些以前并不起眼的企业,站在了聚光灯下。正是这种“战时能战、平时能转”的产业韧性,推动江门在2021年锚定安全应急产业赛道做大做强。

其二,得益于高瞻远瞩的产业布局。

谋定而后动,落子见乾坤。

面对珠三角普遍的土地碎片化难题,江门预留800公顷连片工业用地,从规划阶段就布局全产业链,形成“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产、学、研、储、用”全链条生态。

“区别于其他地区在原有工业园区基础上‘嫁接’应急产业的路径,江门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纸作画’。”广东省安全应急产业联盟主任王吉凯指出,江门首创的“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破解了传统园区“重生产轻协同”的痼疾。

2021年揭牌以来,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共引进产业项目27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6个,计划投资额839亿元,涵盖应急救援装备、应急通信、智能安全防护、监测预警设备、生命救护产品、安全应急前沿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安全应急生态圈日益丰满。

从制造到“智造”,真正培育出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创新发挥主导作用。

江门借“脑”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与防灾科技学院共建国际社区防灾减灾研究中心,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设立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安全应急管理前沿理论、方法、共性技术研究。

自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发布超300项科研成果、超50项获奖技术及超60项专利,调研企业技术需求超100项,促成中科院下属多家研究院所与科恒、优巨、鑫辉、国发环保等12家江门地区企业达成合作。

其三,得益于丰富的应用场景。

江门安全应急产业的差异化竞争力,不仅在于工业基础与顶层设计,更源于其独特的自然禀赋——绵延414.8公里的海岸线与占市域面积45.38%的森林覆盖率,海域、岸线、海岛、港湾、滩涂、森林等资源丰富,为应急技术研发和场景验证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与此同时,江门的侨乡优势进一步成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合作实训的“桥梁”。

2023年2月,由外交部、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在江门成立。2024年11月,依托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面向太平洋岛国2024“一带一路”应急救援演练在江门顺利举办。

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建成以来,江门充分发挥侨资源优势,加强与太平洋岛国侨界、侨团的联系。如,江门与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市共建友好城市,不断深化双方在防灾减灾、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江门先后向霍尼亚拉市捐赠城市清洁车、摩托车、救护车、太阳能路灯、牙科综合治疗机等设备和物资,助力当地改善城市管理、医疗条件,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携手应对自然灾害与风险挑战,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赶考”新目标

确保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为安全应急产业注入新动能。智能无人机、感测设备、通信设备的广泛运用,起到了替代人力的作用。


蓝点触控(江门)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智能机器人“力控技术”研发及应用。龚静 摄

可以预见,未来,多领域技术的协同创新将成为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重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山安全学会副理事长葛世荣曾在2024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大会上表示,智慧安全应急技术具有安全风险透明化、隐患处置自动化、应急指挥数字化、应急救援机器人化、系统安全本质化的“五化”特征。

与此同时,根据工信部《先进安全应急装备推广目录》和《2024年安全应急装备应用推广典型案例名单》,以及8个首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聚焦打造细分领域特色产业,推动智慧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不仅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引擎,也将有力支撑建设安心、放心、舒心的平安中国。

今年,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将迎来国家验收“大考”。作为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的核心区,江门高新区在年初提出了“赶考”新目标:确保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力争取得第一名成绩。

“自我加压”背后,既有政府对过去三年“荒地鱼塘”蝶变为“产业高地”的成果自信,更有对未来产业“攀高向新”的深切期待。站在智能时代的转折点,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如何以创建验收为突破口,持续深化“五维一体”模式,从区域模式走向湾区标杆?

“这是一个万亿级市场,江门‘五维一体’的模式各维度产业生态融合较好,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做出特色,不用贪多,同时还要避免同质化。”王吉凯说。


广东东君照明有限公司是安全应急产业智能消防领军企业,生产车间已实现自动化连续生产。何榕 摄

东风已来。趁着无限春光,年初以来,我市安全应急产业各个维度纷纷“闻风而动”,呈现崭新气象:

——产业向“新”。记者获悉,江门市安全应急(政法)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已落户江门高新区,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功能涵盖研发办公、高标厂房,以及公寓、商业等生活配套,预计今年4月底将建成开园。

作为我市首个集聚式机器人产业培育重点园区,这里位于我市安全应急产业园的黄金地带,重点发展与安全应急、政法相关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未来,这里将搭建产品及研发成果展示、技术交流、测试、生产等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快车道”。

——人才向“新”。目前,江门以五邑大学为载体,通过“孵化培育、合作支撑”的办学路径推进应急管理学院筹建,计划建立起“专科—本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前期,江门已经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应急管理方向)硕士的招生培养,招收硕士9名;五邑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累计招录学生220人。

——储备向“新”。根据规划,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基地(二期)项目也进入建设新周期。“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安全应急装备标准化工作,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们正在申报中央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库江海库点,未来这里不仅有应急物资的储备功能,也希望聚集更多装备检测的认证机构。”江海区经促局副局长、安全应急专班负责人陈健鸿介绍,园区建成之后,未来或将与京东等物流平台、仓储平台以及大型仓储公司达成紧密合作,通过政企“双向奔赴”,打造物流强磁场,实现平急两用有机结合。

在江门市安全应急(政法)智能机器人产业园规划图纸上有一块中央广场,作为安全应急机器人实验场,这里充满了未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可以兜牢安全底线,但产业的未来永不设限。

来源:江门日报(策划/谷江民 谢敏 统筹/王亚方 胡晴晴 采写/何榕 陈婵 胡晴晴)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