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家桥古街,像是一位俊俏的孕妇,头枕青青的宿羊山,脚蹬浩浩荡荡的古运河,怀抱着永远年轻的不老河,是青山绿水、四季秀丽的好地方,尤其她的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更增添了浓浓的色彩,凝成了风景独特的魅力。

三姓 人

倪、王、张三姓,是倪家桥古街居住人口的主体,而且还同是一个老祖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通志》史料记载,倪姓最早起源于倪国(山东滕州),距今约三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楚国将倪国战败,倪族百姓为了活命,逃往鲁西南一带,其中有一家落户宿羊山东、不老河北岸的芦苇荡边,开荒种地,掘井取水,后称此地为倪家楼。

不老河虽然流传着不老的故事,可是在那个年代,长年泛滥成灾,两岸百姓苦不聊生,横尸荒野。

康煕年间的一年初春,不老河两岸闹饥荒,倪家楼的倪化赞,同来自兰陵迁居的王开泰、不老河南岸的张淮清仨人,商议逃荒之事。在交谈中,张淮清说:

“三国时,刘、关、张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后来打天下,建立了蜀国。咱们为了逃荒,也可以结拜为兄弟,人多力量大、点子多嘛。”

倪化赞、王开泰听后,认为是好主意。接着仨人各报年更,按年龄顺序,倪化赞为老大,王开泰为老二,张淮清自然排行老三。仨人说说笑笑,来到老大倪化赞家里,摆上酒水,撧筷为盟,又向上苍叩了三个响头。

他们合伙度过了几年灾荒,可是仨人的年龄都超过了嫁娶的年龄,成了光棍。俗语说,饿死爹娘,留下种粮。在旧社会,无后是最大的耻辱,仨光棍都说,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三姓人绝后啊?怎么办呢?

老二王开泰出了一个主意:

“我和老三帮助老大建家,能娶妻生子,也是咱弟兄仨的光荣。”

老三张淮清极力赞同二哥的意见。

老大倪化赞很受感动,念义气结盟,立下誓言在先:

“自然二弟三弟愿意帮助我建家娶妻,若我能生下三男两女的,我要把儿子分别过继给二弟三弟,三姓宗祧绵延。”

顿时,仨人兴奋不依。

倪、王、张仨兄弟的仁义感动了上苍,老大倪化赞娶妻后,三年连续生下三个儿子,倪化赞按照事先立下的誓言,将二儿三儿分别过继给王开泰、张淮清二兄弟作嗣子。

仨兄弟为了把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又不能打乱族谱,立下堂号为“三义堂”,三姓为同一宗、同一班辈,还立下“后代不准通婚、违者杀头”的戒规。康煕五十八年(1719年)在不老河南岸的张家建家堂庙,将“三义堂”匾额高悬,族谱刻在碑上。每年逢节日,倪、王、张三姓家族都来家堂庙祭祀,煕煕攘攘,川流不息,家堂庙就成了庙会。仨姓人为了交际方便,通过义捐,在不老河上架起了一座义气桥——倪家桥。

说来奇怪,桥架起来后,大显神通:到了夏秋二季,桥随着水涨桥升;到了冬春两季,桥随着水降桥降。周围四村八庄的人听到传说,纷至沓来,倪桥就成了交易中心——倪桥集。每月农历一、四、六、九、十一、十四、十六、十九、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九逢集,每年的四月初九、十六和二十九逢香会。

至今,“倪、王、张”三姓一宗的故事依然传得沸沸扬扬。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三姓人,就是倪家桥古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