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墨雨间遥怀四月天
——在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怀林徽因
王雅兰
墨雨如丝,悄然遗落人间。李庄的雨总在清明时节酿成墨色,我踩着古镇湿滑的青苔石板,在氤氲的烟雨里,思绪如脱缰的野马跨越时光长河,飘向那个温婉灵秀的女子——林徽因。她恰似明媚的人间四月天,在历史星河中熠熠生辉。恍惚间,我仿佛看见1941年的星光里,裹着旧羊毛披肩、身着素色旗袍的女子正俯身用铅笔勾勒飞檐翘角的轮廓,短小的炭笔在她指尖绽放朵朵莲花。
初中时,在一本介绍民国杰出女性的泛黄书页里,我偶然邂逅了林徽因。书中用动人的笔触描绘她的才情:建筑领域的执着追求、笔下灵动的诗篇、与梁思成矢志不渝的爱情,以及“比林而居”的佳话。她本不该被流言蜚语玷污,始终是清醒、独立、坚韧的野百合。她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年少的梦。那时我便暗许心愿:有朝一日,定要去她生活过的地方看看。
时光匆匆,命运终将未了的缘分续写。我来到宜宾求学,而李庄正是林徽因寓居之地。她在此地完成了毕生的心血,刻下了不朽的烙印。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年少记忆里的光直直照进现实,令我感受到触电般的悸动。漫步李庄,总对她牵肠挂肚——这座古镇因她的存在而愈发神圣庄严。驻足月亮田石桥,每块条石凹陷处都似蓄着一汪往事的泪。放羊老人说,每逢清明,石缝里便会浮现墨痕般的裂纹,那是林徽因测绘时晕染的图纸碎片,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
忽闻远处传来银铃般的笑声,对岸中学的孩子们正放飞墨色纸鸢。翅上“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字迹在清明雨丝中舒展,恍若时空交错的银线。烟雨朦胧间,二十四岁的林徽因仿佛又在剑桥河畔执笔:“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月光漫过板壁缝隙,洒在她李庄的窗台。那些漏雨的夜里,她总给费正清夫妇写信:“李庄的野梅开了,像溅在硝烟里的血珠子”。战火中的诗意,原是这般带着硝烟味的倔强。信纸边缘的花影被笔锋勾勒,竟暗藏国徽麦穗的雏形。
在李庄的日子里,她的肺病日益沉重,却始终坚守建筑事业。最艰难时,病榻上的她仍教孩子们诵读《夜莺与玫瑰》。咯血的帕子浸染玫瑰色,她却指着梁间新泥笑道:“燕子来了,该给独乐寺观音阁补几笔檐椽”。肺病第三次复发时,漏雨的斗室里煤油灯将她的影子钉在斑驳土墙,却困不住她手中测绘仪转动的星轨。
林徽因(图源:宜宾市人民政府网)
梁思成当掉钢笔换回的药罐在炭炉上翻腾,蒸腾的热气里飘散着《中国建筑史》的墨香,蒸汽混着墨香爬上窗棂,殊不知那兴旺的火堆是用她那病入膏肓的瘦弱身躯做的干柴。她和梁思成一起,查阅浩如烟海的古籍,实地考察古老的建筑,在泛黄的纸张上绘制出精美绝伦的图纸。“背向那白日,去领受黑夜的礼赞”,这样艰难的岁月里,她以羸弱之躯坚守了一年又一年。那些标注"林徽因补注"的营造学社图纸,原来是蘸着鲜血写就的文化遗书。
长江水漫过她丈量过的宋代堤岸,浪花翻涌着未完成的《城市计划大纲》。八宝山的松柏将雨帘筛成营造学社的模样,碑前素菊上停驻的雨蝶,恰似她当年绘制的敦煌藻井,终化作守护华夏建筑魂的丰碑。暮色将李庄染成青灰色的拓片时,营造学社旧址传来沙沙轻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建筑师,已将毕生所学绣入中国建筑的璀璨星河。
清明的细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在这清明细雨间,我遥怀林徽因,怀念她的才情,怀念她的坚韧,怀念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什么是对生活的诗意栖居。
故居前,我久久伫立,献上一束淡雅的野雏菊。“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时光流转,斯人已逝,她却永远镌刻在岁月长卷中。清明墨雨纷纷,雨丝缀满花瓣,晶莹如思念的泪珠。仰望天空,恍惚见徽因化作轻燕,在梁间呢喃,在四月晴空自在翱翔,吟唱着永恒的诗句:“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雅兰(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2024级1班,书剑创意写作工坊成员)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