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清明小假期,老李跑了一趟新会的柑园。不知道刚过去的降温是不是岭南最后的一场倒春寒,但温润的春雨早就挂在柑园的枝头,蹲身摇落一枝多余的柑花,小柑显露,硕细饱满。
春雨甘霖新会柑
那挂满枝头的一树小柑背后,是刚过去属于丰产的2024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已达261亿元,同比增长超13%,带动新会地区7.8万人就业创业,人均增收2.6万元,成为全国陈皮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但在风向标里,老李却嗅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焦躁——这片土地上的陈皮故事,或多或少被掺入一些苦涩。
“你放心尽管说,我不会乱写的。”老李这几年对爆料者说得最多就是这样的话语,既然答应了不乱写,那就随便写一点吧。如某些新会陈皮行业的大品牌,在“知假造假售假”边缘上疯狂试探,他们对行业法律的规则研究之深,老李也是望尘莫及,以至于他们的法务团队比产品和产品团队都要强上百倍;还有某头部的陈皮品牌在广西浦北等地建立了自己陈皮产业园,通过隐藏股权的办法,躲在了产业园的背后,成了公开的秘密;还有丰产下那突飞猛进的科技与狠活,以及树根处柑农试图用泥巴封堵的孔痕······
柑农用泥巴封堵的孔痕
一、最廉价的时间,却成了昂贵的谎言
新会陈皮的灵魂本该是岁月。
在新会陈皮的传统制法里,柑皮要经两刀或者三刀开皮、日晒久藏,三年后方成“陈皮”,五年十年才能凝出琥珀般的醇香。
可如今,有发酵房里的机械轰鸣,控温控湿的工艺,让新皮在数月余即可披上老皮褐衣。老李曾见过一筐新技术下制作的工艺皮,表皮泛着油光,像涂了硫酸腐蚀的假古董,却标着“二十年陈”的价签。有人用外地柑皮直接浸泡化学药剂再高温高湿催熟,三个月便敢标榜“三十年陈”。有行家苦笑:“现在连陈皮的造旧工艺都日新月异了,这世道连‘时间’都学会作弊了。”
当“工艺造旧”成为行业秘而不宣的暗语,那些本该沉淀的岁月,便成了流水线上的玩笑。
这些柑皮被染得深褐,内里却早已失了魂魄。更有甚者,以普洱茶汤反复蒸煮低年份陈皮,让茶色素浸透每一丝脉络,伪造出老皮的沧桑感觉。老李曾见过有北方客商捧着这种黑褐柑皮如获至宝,却不知饮下的是一盏化学与谎言的毒汤。
某电商平台的陈皮宣传图片
二、他乡的柑,借了故乡的名
o东甲村的柑农屈伯,攥着自家柑树被虫蛀的枯枝叹气:“外地的椪柑一斤二三元,我们的茶枝柑要二十元,可做出来的皮,在直播间里都叫‘新会陈皮’。”
新会的茶枝柑扎根于咸淡水交界的“三江冲积平原”,吸足了来自南海的风雨,可当广西的驳枝柑、福建的椪柑皮裹上“新会”的标签,连老饕也难辨真假。在外地的一个茶博展会上,一位北方客商指着一袋明显泛青的柑皮问:“这不是你们新会的‘二红皮’吗?”老李喉头一哽——那分明是未成熟的杂柑皮罢了。
2020年以来,以新会茶枝柑为代表的陈皮产业风头正盛,把广西地区等地区的茶枝柑产业带火了一把。广西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柑橘种植区域,其气候也适宜茶枝柑的生长。
早年常见于媒体的广西地区茶枝柑,趁着夜色混入新会货仓,贴上“核心产区”的标签后便身价百倍。茶坑村的老梁种植了二十年茶枝柑,他就跟老李大吐苦水:“外地茶枝柑的成本不及新会的30%,可消费者哪分得清?”更荒诞的是,当检测机构还在用色谱分析陈皮中的橙皮苷含量时,造假者早已学会嫁接新会柑的枝条,让仪器也陷入迷雾。
销售记录上百万单的假新会皮
三、电商的狂欢与消费者的无奈
广州芳村的茶叶城彻夜灯火通明,主播们举着“老陈皮”嘶声叫卖,背景音乐盖过了良心破碎的脆响。宝抖的页面上,两位数包邮的“新会十年陈”月销万单,可真正的新会人知道——即使藏在民间的老皮库存,都不够这些直播间卖一晚。更令人齿冷的是,这些“聪明人”深谙法律漏洞:取证难、标准缺、维权苦,即便被识破,也不过退款了事。
这不是买卖,而是分明是围猎。
主播小吴的仓库里堆着上几百斤正宗的新会皮,但他的直播间里却卖着“99元3罐包邮”的碎皮。他说:“真皮卖不动啊!消费者只认低价,退货率还不到10%。”
在平台算法推流的热潮中,镜头前的主播举着各种检测机构的证书,自信地吹嘘着陈皮的功效,背后却是堆积如山的工艺皮。有位北方的读者朋友老王买了一堆号称“二十年陈”的工艺皮泡茶,本来不严重的咳嗽加重了半月不愈,事后发现是熏制加香精的劣质工艺皮。“口感喝起来也是酸酸的,挺香的果皮味儿,但后来拿给行家鉴定,说是香精的味道。”老王说。
面对囤了数千元的假货,老王也是投诉无门——电商店铺早已注销,干净得如潮水退去后沙滩上随即消失的泡沫,毫无痕迹。
熏制发黑的工艺皮
四、陈皮之路,还有微光
老李想起了芳村茶叶市场的好友老刘。他曾有几吨存皮,却在工艺皮泛滥时毅然关店,转身到新会承包了三百亩柑田。“宁可做回农民,也不卖一片假皮。”他说这话时,正把最后一批老皮样品装进陶罐,封口的手势像在给时光盖章。老刘门店撤场那天,老李应邀去拿些老皮样品,临别时突然暴雨,他撑伞护着推车里的几罐老陈皮,自己却淋湿了半边身子,水珠顺着他的头发滴落。
有些人的坚守,本就是对抗潮水的堤坝。
为了守护传统,除了老刘这样从业者的坚守,还有更多的行动也在发生——新会地区的区块链溯源系统正将每片陈皮的前世今生写入不可篡改的代码;公共监管仓里的温湿度传感器代替了老师傅的掌心感知;行业协会的“红黑榜”试图用制度重建信任;在最近的某次拍卖会上,一串嵌着溯源二维码的1987年老皮拍出天价,买家说:“我要让儿子知道,真正的新会陈皮该是什么味道。”
清明时节,新会的风是湿的,裹着银洲湖的潮气,吹润了柑园里每一片柑叶。
久违的太阳出来,晒场里的工人们翻动那些冬眠过后的果皮,仿佛在翻动时光的褶皱。真正的陈化,是岁月与阳光的私语,可如今这江湖里,多少人等不及光阴的流转?
或许行业的阵痛终将过去,正如陈皮必经的涩转香。只愿未来的某天,当人们揭开那片陈香时,尝到的不仅是年份的数字,更是一代人守护初心的温度。
老李喜欢到仓库看陈化,当手电筒的光束扫过层层叠叠的塑料筐,陈香在尘埃中静静发酵着。
是的,虽自己手中打的是微光,但仍能照亮黑暗。